
麥積煙雨 攝影:王彥祺
秦州南郭寺《二妙軒》詩碑西側一座長方體玻璃罩下,安放著一塊漢白玉構成的碑石,它就是2002年4月秦州舊城拆除時儒林街出土,距今500余年的《老杜秦州雜詩碑》。碑正面的數行文字,曾明確記錄著這段歷史。由此知該碑形成于明成化十九年,系由當時任秦州知州的傅鼐主持重新鐫刻的《老杜秦州雜詩碑》。碑的正面題額為《老杜秦州雜詩碑》,背面題額為《古今題詠》。背面《古今題詠》中,前為《杜甫隴右詩》14首,后為他秦州宦海生涯中,因秦地風物美景、歷史傳說等有感而發所作的《秦州十景詩》。
傅鼐,山西恒山人。明成化十九年(1483年)進士,后任職秦州。關于成碑之因,研其碑文,大概知其所以然。碑正面鐫文曰:“秦州十景詩乃太守傅公天和之所作也。公之文章,政事推重當時,間于政睱詠此十景,雖不敢比老杜之作,然其撫景懷亦足以識一時之勝也。”因此,其《十景詩》成為后世研究秦州史地、歷史演變的珍貴史料。但是,遺憾的是《十景詩》在地方史志如《秦州直隸州志》、《秦州志》、《天水縣志》中都未見記載。
南郭寺景區“十佳”講解員、天水市政協委員周法天先生,于丁亥年孟冬,應著名學者、博士生導師、陜西師范大學教授霍松林先生之托,擬就其詩碑上《秦州十景詩》予以抄錄。奈何先生年事已高,雖然有心完成,但力所難及,故我同他一道冒著冬日的嚴寒,展紙捉筆,終成抄錄之功。惜《十 景詩》部分字跡殘缺,無法辨識,只好空缺下來,待以后有機會補缺。若將后有賢者能對所缺文字依舊詩補之,則為秦州人文之幸!
《十景詩》中十景包括:天水盈池;麥積煙雨;伏羲卦臺;諸葛軍壘;南山靈湫;東柯草堂;渭水秋聲;石門夜月;赤峪丹灶;玉泉仙洞。秦州十景是天水人文歷史的驕傲。麥積煙雨、渭水秋聲,她留給我們的是秦州自然山色的美;伏羲卦臺、南山靈湫、赤峪丹灶她給我們的是厚重的歷史人文與傳說;當然更少不了諸如諸葛軍壘那歷史偶然間,不,其實是歷史的必然凝結成的內涵。其十景詩為:
天水盈池
郡水池中澈底清,宛然如畫本天成。
蛟龍變化資勝達,黍谷豐登藉發榮。
春夏豈隨行潦旅,秋冬不減鏡波平。
大明景運春如海,魚藻鳧鹥入頌聲。
麥積煙雨
挺秀危峰不可躋,岧嶤上與白云齊。
西瞻似覺昆侖小,東顧猶嫌華岳低。
千里堆藍煙漠漠,幾村橫翠雨霏霏。
良工水墨難描畫,多少人家路欲迷。

伏羲卦臺
天下名山第一臺,乘閑跳望好懷開。
蜂腰鶴膝由天造,人首蛇身世間來。
不有龍圖奇耦跡,焉知鳳闋帝王材。
□從太昊登龍后,長有文光燭上臺。
諸葛軍壘
漢室興衰總在天,風云際會兩怡然。
蜀軍有壘垂今日,八陣留圖記昔年。
仲達奔鄧知死后,□□制勝在生前。
英豪一代如山斗,贏得清風萬古傳。
南山靈湫
誰將靈況著淵泉,中有蜿蜒在此眠。
澄澈如天行日月,漣漪似鏡照山川。
能滋禾稼為淋雨,解除兇荒作有□。
若問源頭何處是,天能生水水涵天。
東柯草堂
結草為堂三兩重,幾經春夏幾秋冬。
檐前翠竹堪棲鳳,池內金鱗任化龍。
野鶴孤松居最樂,山光水色興偏濃。
唐朝英杰如公少,千載今人仰下風。
渭水秋聲
洋洋洶涌浮扁舟,泊岸風來勢□流。
巨浪頓祛三伏暑,狂瀾能送久天秋。
涼生碧玉音尤亮,聲□瑤琴韻更幽。
室主霄衣求俊彥,河濱還有子牙不。
石門夜月
石門兩柱若瑯玕,明月當霄夜未闌。
露冷銀盤光燦燦,天空玉兔影團團。
泛槎有客來山逕,把酒無人問廣寒。
遙知少年攀桂處,一枝高折出云端。
赤峪丹灶
圣今山色□嵯峨,故老相傳事不磨。
白雪黃芽因鼎得,丹光紫氣與天摩。
赤峰頂上因□降,天□□□鶴自過。
幾向斜陽□□跡,上存瓦礫下蔬禾。
玉泉仙洞
鳳凰□有白云窩,宛若蓬萊世不多。
一脈縈□開玉□。萬音落石瀉銀河。
□□□□□□□,□□□棊□斧柯。
憶昔梁公棲隱處,幾回游玩醉顏酡。
秦州十景是天水地域文化之一,具有十分悠久的歷史淵源。若研究每一處景點,或者說十景中每一景無不包涵著秦州滄桑厚重的歷史內涵,因此,挖掘整理《十景詩》是我的光榮與驕傲。起碼她表達了一個生活在文化古城中的人對這座城市的癡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