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家塬戰國古墓遺址及墓群位于張家川回族自治縣木河鄉桃園村馬家塬,距張家川縣城17公里,面積約80萬平方米,其中核心范圍約3萬平方米。北依馬家塬山梁,東、西兩側為地勢較高的杜渠梁和妥家梁,中部低凹平緩,避風向陽,南至瓦一頭自然村。遺址地面隨處可見屬于常山、齊家文化類型的橫籃紋泥質紅陶片和夾砂紅陶片,斷崖上還有大量的灰坑和房屋遺跡。根據考古調查,在遺址的中心區,有較為密集的戰國中晚期墓葬分布。

2006年8月至12月中旬,在甘肅省考古研究所考古專家周廣濟的現場指導下,對馬家塬戰國古墓遺址中被盜掘過的三座墓葬進行了搶救性清理發掘,出土了大量的陪葬文物和豪華車乘,在一號墓和三號墓中發現高檔禮儀車乘十輛,車輪及車廂側板均以金、銀、銅、瑪瑙、釉陶串珠、貝殼及錯金銀鐵飾件等裝飾;在車廂側板上還有多種動物飾件及包金銅泡鑲嵌;所有隨葬車乘顯得富麗堂皇、美奐絕倫,其豪華程度為全省首次發現,在國內也極為罕見。
馬家塬戰國古墓遺址已挖掘三個墓葬出土文物數量多、工藝精美、檔次很高,所包含的文化信息豐富而獨特。典型器物有:青銅繭形壺、鎏金銅壺、連珠紋釉陶杯、錯金銀鐵飾件、金箔質虎、銀箔質大角羊等1600余件,現存放于張家川回族自治縣博物館。據專家初步估計,其中一級以上文物就達130多件。而青銅繭形壺全國獨此一件,堪稱國寶。2007年10月,經國家文物局批準,馬家塬戰國古墓遺址二期發掘工作開始,共勘探出56座墓葬,截至目前,共挖掘出土大型墓葬1座,中型墓葬2座,小型墓葬3座,祭祀坑1座,共出土車乘14輛,青銅器、玻璃器皿、車飾件無數,目前還在做進一步的清理保護工作。
馬家塬戰國古墓遺址所包含文化內涵十分豐富,帶有較為濃厚的北方、西亞少數民族風格和秦文化特色,為研究秦和戎的關系,北方、西亞古代民族史,以及中國古代中外民族文化交流、民族融合、冶金技術、古代科技史提供了重要的資料。
2007年2月17日由甘肅省人民政府批準、公布,并劃定馬家塬戰國古墓遺址保護范圍和建設控制地帶,樹立了保護標志碑。2007年4月8日,馬家塬戰國古墓遺址被評為“2006年度中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并榮獲國家文物局“田野考古獎”三等獎。考古研究專家們一致認為:馬家塬戰國古墓出土的文物形制獨特、規模宏大,具有很高的學術和考古價值,在國內極為罕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