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位處祖國西北內陸,與東中部發達地區相比,經濟發展相對滯后,然而在歷史文化的積淀上卻十分豐厚,曾寫下過燦爛的篇章,曾為我們民族和國家的發展建樹過不朽的豐碑。甘肅是中華民族重要的文化資源寶庫,歷史文化品位高雅,價值非凡,魅力永恒,不僅在全國,而且許多方面在世界上都享有盛譽。具體而論,甘肅歷史文化的內涵及其比較優勢,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甘肅為黃河流域文化的淵藪之一,是中華文明的重要起源地之一。我們的祖先在這塊廣袤的土地上勞動、生息、繁衍,創造了燦爛的古代文明,留存下豐富的遺跡遺物。如秦安大地灣新石器遺址,埋藏極為豐富,一期文化年代距今遠達8000年,為仰韶文化的先驅。“黃河文明八千年”,這是甘肅歷史文化引以自豪的一大優勢。
甘肅為羲皇故里。古史傳說中的三皇之首、中華民族敬仰的人文初祖伏羲的發祥地就在今天水一帶。至今天水市境內及其周邊一帶仍保留了一大批與伏羲、女媧相關的遺跡遺物以及許多優美的故事傳說。甘肅也是軒轅黃帝的發祥地之一。
甘肅是周人、秦人發跡、崛起之地。周人在隴東創造了我國的早期農業,以農耕興。秦人從渭河上游和西漢水上游一帶興起,而后東進中原,建立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多民族大一統中央集權制國家。
甘肅是聞名于世的絲綢之路所經的黃金路段和樞紐地帶,是世界上四大文化體系的匯流之區。甘肅地處東亞與中亞的結合部,是我國東中部腹地通往西北地區乃至西方各國的天然走廊和必經孔道。絲路貫穿甘肅全境,甘肅遂成為中西經濟文化交流不可替代的橋梁。絲綢之路及其豐富的文化遺存是甘肅歷史文化資源中最富優勢、最具光彩和魅力的品牌。
甘肅是我國歷史上率先對外開放的地區,河西走廊堪稱我國走向世界的第一條通道。我國歷史上的對外開放可追溯至2100多年前張騫出使西域的“鑿空”之舉。隨著絲綢之路的開通,位處西域門戶的河隴得對外開放的風氣之先,東西方文明在這里交融匯聚,西傳東漸。
甘肅是享譽遐邇的文物大省,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隴原大地上留存下來了許多價值極高飲譽全球的文物古跡和遺址名勝。如武威出土的銅奔馬,完美無缺地塑造出了一個天馬騰空的形象,轟動海內外,被確定為中國旅游標志。
甘肅為世界上獨一無二的規模壯觀的石窟走廊和藝術長廊。莫高窟、麥積山、榆林窟、馬蹄寺、天梯山、炳靈寺等50多處石窟群,燦若繁星,輝耀于隴原大地。無論從石窟群和石窟的數量,所存造像、壁畫的規模,還是從其藝術、歷史價值來看,不僅在國內無有及者,在世界上也難有其匹。
甘肅是世界文化遺產萬里長城所經的重要線段和現存長城長度最長、保存遺跡最多、形態結構最復雜、最能代表“長城文化”的地區。戰國秦、漢、明三代長城至今仍綿延于隴原東西。敦煌玉門關及其附近的長城塞垣為我國漢長城中保存最完好、氣勢最雄偉的段落。明長城西端點嘉峪關為萬里長城全線中保存最完整、規模最宏大的關城,享有“邊陲鎖鑰,長城主宰”之美譽。
甘肅保存了一批造型精美、藝術和歷史價值極高的寺院廟宇,在全國占有重要地位。拉卜楞寺是甘青川三省交界地區藏族宗教文化中心。始建于公元11世紀末的西夏皇家寺院張掖大佛寺,保存有中國最大的臥佛殿。武威白塔寺遺址是祖國統一西藏的歷史見證。
平涼崆峒山號稱“道家第一名山”。早在秦漢時就為西北名勝,今崆峒之頂的隍城以及真武殿、老君殿、問道宮等保存完整,巍峨堂皇。
甘肅是我國近代四大文獻考古發現的兩大奇觀——敦煌遺書和漢代簡牘的出土地,是舉世矚目的國際性顯學——敦煌學、簡牘學、西夏學等的故里。
甘肅現存古建筑較多,佛塔、鐘樓、橋梁、宅院、牌坊、臺基等應有盡有,異彩紛呈,許多建筑不僅在西北,在全國都是十分罕見的精品佳構。
甘肅歷史上向為兵家必爭之地,又是屏蔽關中、中原的門戶和中央王朝勢力強盛之時向西發展的重要根據地,或名之曰中原王朝向西伸出的右臂。歷代王朝大都把河隴作為整個西北地區的戰略支撐點,十分重視對河隴的經營開拓,以致唐代出現了“天下稱富庶者無如隴右”的盛況。
甘肅是我國也是世界上古城遺址保存數量最多、類型最復雜、時代序列最齊全、出土物相當豐富的地區。它們是我國古代文明具有權威性的歷史標本和物化載體,是古絲綢路上留存的一筆豐厚的歷史遺珍。
甘肅境內的古墓葬、墓群很多,有的品級極高,為全國所僅見。禮縣大堡子山秦公墓地是秦始皇幾代先祖的墓葬群,規模宏大,規格同于帝王。嘉峪關、酒泉等地的魏晉壁畫墓群,保存彩繪磚墓畫近千幅,成為轟動中外的“地下畫廊”。
甘肅境內巖畫、碑石、摩崖石刻等不少,在全國同樣具有重要意義。甘肅巖畫是我國北方巖畫的重要組成部分,被稱為留在石頭上的史詩長卷。成縣西峽頌摩崖碑刻為漢代三大頌碑中保存最完整的一處,具有很高的考古研究和臨摹鑒賞價值。
甘肅大地孕育的姓氏文化在全國亦有重要影響。如隴西被公認為李氏祖根的所在地。李氏文化資源對于聯絡海內外億萬李氏同胞親情,促進我省投資興業及旅游業等的發展,以及加強統戰工作,促進祖國統一等方面均有重要價值。
甘肅的古代文化曾能獨領風騷,為祖國的歷史發展作出特殊的重要貢獻。如十六國時期天下動亂,而河西因位處偏僻、山河阻隔,未受或少受中原戰亂的波及,大批珍貴學術典籍和發達的中原文化得以在河西保存、發展。
甘肅歷史上是祖國許多民族繁衍生息之地和民族大遷徙、大融合的舞臺,曾為中華民族各民族的交往、團結和發展作出過歷史性貢獻。多民族的共同開發建設,賦予甘肅歷史文化多元的內涵和民族渾融的斑斕色彩。
甘肅的非物質文化遺存十分豐富、且頗具特色,為我國擁有世界“非遺”項目最多的地區之一。廣泛流傳于隴原的花兒和皮影,已成功進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悠久輝煌的歷史,必然造就一代代英才俊杰,隴右自古多名流,江山代有才人出。有如李廣、霍去病、吳玠那樣忠心耿耿的戰將,如王符、皇甫謐、牛弘、邢澍、張澍那樣學識廣博的學者,如竇融、張議潮等維護祖國統一的功臣,如李白、李益、李賀、李夢陽等杰出的詩家。
甘肅擁有的紅色旅游資源也很豐富,且頗具特色,甘肅被譽為紅軍長征途中的“加油站”和轉折點,在中國革命史上作出過重大貢獻。
(李并成 省政協常委,省政府參事,西北師范大學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