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馬灘地圖
現藏于甘肅省博物館的西漢天水放馬灘地圖,1986年甘肅天水放馬灘5號漢墓出土,其用紙是目前世界上最早的紙。紙面平整、光滑、結構緊密,表面有細纖維渣。其原料為大麻,是西漢早期麻紙。紙上用墨線繪有山、川、崖、路,是一幅世界最早的紙繪地圖。
1986年,甘肅天水放馬灘的一座漢墓里,這張紙在無意間被發現了。在當時的發掘中被編為“5號”的這座古墓中出土的殘紙,殘長不過5.6厘米、寬2.6厘米,后來被定名為“放馬灘紙”。根據文物考古專家的斷定,這是一張為西漢文帝或景帝(公元前179年—前143年)時期的紙質地圖。1989年第2期的《文物》雜志上,放馬灘的發掘簡報發表了。
放馬灘紙是以麻類植物制造而成,纖維分布均勻,比1957年5月在陜西灞橋發現的灞橋紙時間更早,質量更好。它還是世界上最早的紙地圖實物。與同時或更早發現的木版地圖、壁畫地圖、石刻地圖、絲帛地圖相比,它顯然更加輕巧便攜。
放馬灘紙、灞橋紙等西漢古紙的發現,在引起廣泛關注的同時,也引來了爭議和疑問。它們分別比“蔡倫紙”的時間早了兩三個世紀,是對它們的解讀有誤?還是歷史的記錄不甚清晰?
上世紀90年代初,何雙全等人又在甘肅敦煌懸泉置遺址共出土古紙550張,其中西漢紙297張,7張上面有字。這是目前我國考古發掘中發現古紙最多的地方,也進一步為西漢有紙說提供了論據。這一系列發現導致學界最終得出結論:早在公元前2世紀西漢初期,中國已經有造紙技術,而且應用于包裝、書寫和繪圖等領域,比東漢蔡倫造紙早了兩三百年。
而目前比較被接受的觀點是:無論放馬灘紙、灞橋紙還是在1933年發現于新疆的羅布淖爾紙,都不應有損蔡倫在世界文明史上的重要地位。蔡倫對于造紙術的改進,最終導致了紙張作為一種媒介的大規模流行。這是西漢時期的生產者們沒能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