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羲與周易
--兼評安志宏的周易研究
蒙培元
一、
安志宏先生研究周易有年,取得了很多成就。他研究周易,有一個最大特點,就是從源頭上進行探討,即解決周易從哪兒來及怎么來的問題。這是一個未解決的問題,而且解決起來困難極大。但這又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如果在這個問題的解決上,能有所前進,那就是周易研究中的一個重大成就,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因為它關涉到整個中華民族文明起源的問題。安志宏先生就是在這個問題上知難而進,取得突破性進展的一位學者。
周易是中國文化的源頭,這一點凡是研究周易的學者可以說有共識。大家都承認,周易是“群經之首”,而且中國的所有科技文化,都與周易有淵源關系。但是,對周易的源頭,即周易從哪兒來的問題,只是接受零星的文獻記載的說法,并未進行深入系統的研究。這些文獻記載有伏羲畫卦之說,有文王重卦之說,有周公、孔子系辭之說,等等。有的學者一般的接受,有的則不置可否。既無多方面的實地考察,亦無系統的考證和論證,結果,還是不甚了了。安志宏先生的可貴之處,就在于跟蹤追擊,要搞出個水落石出。他做到了別人沒有做到的工作。
我們從文獻上知道,伏羲畫卦是周易的源頭,伏羲是三皇之首,人文始祖。但是,這些是根據口頭傳說記錄下來的,并無其他證據。安志宏先生的貢獻就在于,從文獻、口頭傳說和地下出土文物、遺址以及地上實地考察,民俗文化遺風,再加上理論邏輯分析多重證據的結合上,作了論證。這是一項很細致而又艱苦的工作,他對每一個方面都作出了認真的考察和分析,然后進行綜合,從中得出結論。這些結論不僅有文獻上的依據,更重要的是實物證據,即所謂雙重證據。不僅如此,還有口頭傳說,也給予極大重視。又有歷史遺留下來的遺物和民俗遺習,這些都是重要的佐證,他都進行認真的考察、收集和分析、論證。這是一項系統工程,從方法上講,也需要創造性的工作。對于文字出現以前的文化研究,特別是對一個文明的產生而言,具有重要意義。
具體地說,伏羲究竟是什么年代的人,生活和活動在什么地方?他究竟是怎樣成為人文始祖的?有什么證據證明他創始周易這一文化圣典?它的意義何在?安志宏先生經過以上考證和分析,得出令人信服的結論,伏羲是生活在大約1萬-8千年前的原始氏族社會的首領,是甘肅天水人。(之所以延續很長時間,根據安志宏先生考證分析,是由于我國上古時期,存在漫長的“襲號”時代)他對伏羲出生的生活的年代和地區,從文獻記載和出土文物、實地考察的結合上,進行了詳細考證和比較分析,證實渭河流域,特別是渭河上游的葫蘆河就是伏羲生活和出生的地區。這其中包括對葫蘆河流域的自然條件的調查,對出土文物的收集調查,對考古文化序列和聚落量值變化的考察,對民俗習慣、口頭文學、民俗學等資料的收集分析等等,這些都反映葫蘆河與伏羲氏族早期活動有密切聯系。文獻記載:“華胥于雷澤履大人跡而生伏羲于成紀”。安志宏經過考證,確定成紀就在葫蘆河的中心區域,甘肅秦安縣境內。葫蘆河流經天水三陽川入渭河,這里有伏羲畫卦的卦臺山,特別是秦安境內的大地灣遺址的發現(有大量與八卦有關的符號與彩陶),不僅證明了伏羲活動的地區在葫蘆河流域,而且證明伏羲活動的年代在一萬至八千年前(碳14測定)。我從《莊浪文史》上看到西北師大范三畏先生考證雷澤的文章,認為雷澤就是甘肅莊浪縣六盤山的朝那湫,而莊浪縣正是葫蘆河流經的核心地區。如果這一點能成立,就更加證明了伏羲生于葫蘆河的事實。
為了解決伏羲如何畫卦的問題,他還到天水卦臺山實地考察多次,發現了許多證據,這種嚴謹的研究態度是值得學習的。
這些結論不是輕易得出的,是經過艱苦認真的研究之后得出的,是有充分根據和說服力的。它對于中華文明的起源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對于推進周易文化的研究有重要作用,值得重視。
二、
安志宏先生除了用多重論據論證伏羲畫卦,即創造周易這一原始經典之外,還對周易的內容特點進行了研究。他認為,周易是原始先民用以占卜的經典,對此,他進行了許多考證,提出天水是我國卜卦的起源地這一驚人的看法。其實經過仔細研究,這個看法并不驚人。根據考古研究和發現,我國原始社會的占卜活動在甘青地區極其興盛,僅出土的卜骨,占我國史前時期卜骨總數的65%,其中天水付家門的遺址出土的卜骨有極高的價值,據碳14測定為公元前3851年,是迄今所知年代最早的卜骨。
付家門卜骨中,有大量數占(數字符號),即陰陽奇偶,應是伏羲占卜、畫卦的遺風,是商周卜骨的源頭。最重要的是在伏羲畫卦的原始周易中蘊涵了深刻的哲學思想,這就是“天人”之學,更確切地說是“天人合一”之學。伏羲“仰觀俯察”蘊涵著深厚的天人合一思想,這一思想深刻地影響了中華民族,成為中華民族的智慧結晶,對整個人類做出了貢獻。我曾經提出:研究中國哲學的本質,就要回到“原點”,所謂“原點”就是“天人合一”,它既是原始起點,又是具有永久價值的經典。但是,我并沒有指出這個“原點”來自哪兒,經安志宏先生一說,問題就清楚了,周易確實是最早講出“天人合一”思想的一部經典。雖然它有形成、發展的過程,但是,它的源頭不是別的,就是伏羲畫卦。
就伏羲畫卦的歷史地理條件而言,七八千年前的渭河與葫蘆河交匯的天水三陽川卦臺山及其附近地區,氣候宜人、森林茂密。土地肥沃,適宜畜牧業和農業發展。特別是地形奇特、四季分明,時空環境很適宜八卦的創作。但是,八卦的創造除了具體環境之外,還有更深刻的普遍性意義,即深層意義,其中最重要的是人與自然的關系,也就是天人關系。天一方面具有宗教意義,是崇拜的對象,從這方面看,天有超越性、神秘性;但是,從另一方面看,天不是別的,就是我們生活于其中的自然界,這從八卦中體現得很清楚。
八卦以乾坤為基礎卦,乾坤作為卦象,代表天地,天在上,地在下,人在中間,構成“三才”之道,也就是天人之道。天地自然與人不可分離,人依靠天地自然界生存,自然界以人為重要成員,人在自然界居于重要地位,人與自然是同構關系。
伏羲的“仰觀俯察”雖然代表了原始先民的認識水平,是一種直觀,但是,背后卻深藏著深刻的哲理,即“天人合一”之學。正是這一點,培養了中華民族的思想文化傳統,成為中華民族的精神靈魂。這里有宗教信仰層面的問題,又有認識體認層面的問題,二者在現實層面得到了統一,即宗教信仰落實到人對自身與自然關系的體認上,自然界的二重性,在人的自我體認中得到了統一。這是一個漫長的發展、演變過程,但是,它的文化因子卻存在于伏羲畫卦之中。正因為如此,在中國沒有發展出以自然界為對象、以人為主體的自然哲學、認識論,而是以人與自然的有機統一為特征的整體論哲學。這就從根源上決定了中西哲學與文化的不同發展方向。
《易·系辭下》說:“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于天,俯則觀法于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边@些很重要的記載,說明伏羲畫卦是以天地為法像。所謂“法像”,不是純粹的客觀對象,它還包括人自身的法則與“物像”,天地與人有密切的聯系。至于“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更是“同構”的說法,說明人與物有某種聯系!巴ㄉ衩髦隆,“類萬物之情”,則是作卦的目的。所謂“通神明之德”顯然不是純粹的認識問題,而是一個德性問題。所謂“類萬物之情”則是運用類推的方法,推出萬物真實的存在狀態。值得指出的是,這些都是后人的記述,但是,卻能反映伏羲畫卦的真實情況,即在感性直觀中蘊涵著深厚的哲理。
原始八卦中其他幾卦,坎離代表水火,震巽代表雷風,艮兌代表山澤,它們都與天地有直接聯系,與人有密切關系,是“天人合一”重要組成部分。由八卦推演而成的六十四卦,更是如此。這些卦與人類的生活實踐有不可分割的聯系,有些卦則是直接說明人類實踐活動的。總之,整個卦體代表人與自然是和諧統一的整體。
伏羲在什么背景下創立易學而畫卦呢?為了回答這個問題,安志宏先生進一步提出“原始生殖崇拜”的看法。他根據黃河流域,特別是葫蘆河、渭河流域到天水地區在原始社會普遍流行的生殖崇拜這一現象,進而推及“原始陰陽觀”,是伏羲易學思想的源泉,也是伏羲易思想形成的深厚土壤。
“生殖崇拜”雖然是原始文化,但是已經有了某種人類的自覺意識,它不僅是人類自身的生殖繁衍,它首先是天地自然的生命創造,至少在伏羲畫卦時期這一觀念已經很明確,因此才有“天人合一”思想的萌發,所謂“天地之大德曰生”,就反映了只一點。我們還不能說或不能肯定,伏羲有“德”的觀念或這種觀念的萌芽和沖動。但是,它有某種感恩意識,這同對天的原始崇拜是一致的。天地自然以“生”為“大德”,這雖然是《易傳》作者附加上去的,但并不是憑空構造,而是來源有目的,這就是原始的生命意識。
從“原始生殖崇拜”到“原始陰陽”觀念,再到符號化,是一次抽象,是人類意識的的飛躍。從陰陽符號的組合到八卦的制造則是伏羲的一大創造。從原始八卦到周易系統的形成,是后圣的工作。從《周易》到《易傳》是周易思想的發展和完善。整個過程是漫長的又是順理成章的。由此決定了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即生命整體論和人與自然和諧的“天人合一”論。從源頭上研究周易,就有這樣的作用。
關于生殖崇拜與周易的關系,有人進行過探索,但是,從文獻上分析是不夠的。安志宏先生提出,只有考古材料、民俗學和口傳史等綜合比較才能還原歷史本來面目。這是一個很重要的看法,如同他對伏羲和周易的關系問題上的做法一樣,在這個問題上,也進行了很多實地考察和收集資料的工作,然后與文獻結合,進行綜合分析,得出有事實依據的結論。他發現天水三陽川卦臺山頂城墻周圍有大量新石器時期的陶片、骨器、萬年以前的馬牙、鹿骨、羚羊角和灰燼等等,其中有生殖器崇拜物石祖(天根)、女陰石(月窟)、陶祖等,以及周圍村莊田野發現的大量新石器時期的石器、陶片等,這些都為伏羲畫卦提供了可貴的原始依據,證明陽(—)陰 (--)符號來源于男女生殖器。再加上民俗學、口傳史的相互印證,這一結論就更可靠了。
由“生殖崇拜”產生陰陽觀念,再加以符號化,這便是伏羲畫卦的基礎。這就解釋了伏羲易學何以產生的先決條件和文化背景,同時也說明了“天人之學”所蘊涵的生命意義。這一點至關重要。因為發源于伏羲易的“天人之學”從根本上說,是一種生命有機體的學說。
什么是易?這是研究周易的學者經常提出、不能不回答的問題。在中國易學史上,首先回答這個問題的是漢代大儒鄭玄。他提出易有三義之說,即變易、簡易、不易,后來的大儒朱熹又加上一易,即交易,這些看法具有權威性,也很有說服力。但是《易傳》有更直接的回答,這就是“先生之謂易”(系辭下)、“天地之大德曰生”(系辭上)!吧笔侵芤椎暮诵挠^念,“生”就是生命創造,“生生”就是不斷的生命創造。這一觀念源遠流長,從伏羲畫卦開始就是以生命創造為易的根本觀念,“生殖崇拜”不是別的,就是講生命的創造和延續的。
“生殖崇拜”雖然是原始文化,但是已經有了某種人類的自覺意識,它不僅是人類自身的生殖繁衍,它首先是天地自然的生命創造,至少在伏羲畫卦時期這一觀念已經很明確,因此才有“天人合一”思想的萌發,所謂“天地之大德曰生”,就反映了只一點。我們還不能說或不能肯定,伏羲有“德”的觀念或這種觀念的萌芽和沖動。但是,它有某種感恩意識,這同對天的原始崇拜是一致的。天地自然以“生”為“大德”,這雖然是《易傳》作者附加上去的,但并不是憑空構造,而是來源有自的,這就是原始的生命意識。
從“原始生殖崇拜”到“原始陰陽”觀念,再到符號化,是一次抽象,是人類意識的的飛躍。從陰陽符號的組合到八卦的制造則是伏羲的一大創造。從原始八卦到周易系統的形成,是后圣的工作。從《周易》到《易傳》是周易思想的發展和完善。整個過程是漫長的又是順理成章的。由此決定了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即生命整體論和人與自然和諧的“天人合一”論。從源頭上研究周易,就有這樣的作用。安志宏先生這樣做了,這是他的又一貢獻。 (作者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研究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