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放馬灘秦簡歷史文化價值探析
□王振宇

中國書法的發展,伴隨著漢字的產生和演變,歷經滄桑。出現在商代中后期(約前14至前11世紀)的甲骨文與金文,是我國目前發現最古老的漢字資料。甲骨文、金文在廣義上稱為“大篆”。秦統一六國之前,“小篆”是秦通行的字體。戰國時期從篆書轉變到隸書的“隸變”過程,正是文字由古文字系統向今文字系統的演變過程。戰國后期出現的《天水放馬灘秦簡》、《湖北云夢睡虎地秦簡》等簡牘中,可以清晰地找到秦篆隸變的軌跡。此后,中國書法不斷發展完善,最終形成了篆、隸、草、行、楷等書體。書法成為最具中華民族特點并深受中國人民喜愛的藝術形式之一。

放馬灘,是天水麥積山風景名勝區的景點之一,因傳說秦始皇先祖贏非子在此地為周王室牧馬而得名。這里碧野連天,風景秀美。由于1986年4月在此地出土了戰國、秦、漢時期的木板地圖、竹簡、紙地圖等一大批重要文物,被當時的考古學家譽為先秦及秦漢考古文化的圣地,有“天水放馬灘,云夢睡虎地”之稱。
下面,我們著重探討天水放馬灘秦簡的歷史文化價值,并對今后研究提出建議。

一、天水放馬灘秦簡的主要內容
1986年4月,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放馬灘古墓葬群的13座秦墓和1座漢墓進行了考古發掘,共出土文物400多件,其中一號秦墓出土的460枚竹簡,以其時代早、保存完整于1994年被定為國家一級文物,引起了全國考古學界、歷史學界及文化界的高度關注,并開展學術研究。放馬灘秦簡的主要內容及特點,可概括為以下幾點:
1、竹簡大多數保存完整。從留存痕跡看,其簡冊有上、中、下三道緯編,每簡右側編繩處都有三角小鍥口,并有編繩朽痕,系絲織物。當時編冊后用布包裹粘托,以作裝幀。
2、簡文以小篆書寫,間雜隸書。文字一律書寫在篾黃面,篾青面無文字。每簡最多容43字,一般在25~40字之間。每簡書寫一條內容,至一章寫完,如有空余,再寫不同的章節,其間用大小圓點和粗線段區分,以示分章。如遇轉行,必寫在與之鄰近簡的空余處。
3、經整理,內容有甲乙兩種《日書》和《墓主記》。甲種《日書》,共73枚,內容可分八章:《月建》、《建除》、《亡盜》、《入月吉兇》、《男女日》、《生子》、《禹須臾行》、《忌》。
乙種《日書》,共379枚,內容有20余章,前七章與甲種同,其他另有:《門忌》、《日忌》、《月忌》、《五種忌》、《入官忌》、《天官書》、《五行書》、《律書》、《巫醫》、《占卦》、《牝牡月》、《晝夜長短表》、《四時啻》等。
《墓主記》,共8枚,內容是縣丞向秦國御史呈交的一份“謁書”,記述一位名叫“丹”的人死而復生之事和簡歷。有的學者(比如李學勤教授)認為與《搜神記》等志怪小說相類,應是志怪小說之濫觴。
4、《日書》是主要部分。這部《日書》是繼湖北云夢秦簡《日書》發現后的有關《日書》的又一次重大發現。《日書》是研究當時社會、政治、文化、民俗及人民生活的原始資料。
《墓主記》在這批簡中所占數量雖少,但對研究秦國官制、行政建置以及縣機構的設置卻有著重要價值。

(放馬灘出土的秦簡)

(放馬灘紙質地圖殘片)
二、天水放馬灘秦簡的歷史文化價值
甘肅被譽為“簡牘之鄉”。在隴原大地上,東起天水,西至敦煌,南到祁連,北達居延,幾乎隨處可見簡牘遺存。敦煌和居延漢簡、殷墟甲骨文、敦煌藏經洞文書、故宮明清檔案等被學者譽為二十世紀考古學“四大發現”。到目前為止,甘肅發現的簡牘已達6.5萬多枚。天水放馬灘秦簡,是甘肅簡牘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很高的歷史文化價值。
一是天水放馬灘考古發現的重大意義。有專家、學者認為,放馬灘戰國、秦、漢古墓群中出土的重要文物,創造了許多歷史之最。諸如:世界上最早的地圖——木板地圖;世界上最早的紙——紙地圖;中國最早的歷書——《日書》;中國最早的毛筆;中國最早的傳奇小說——《墓主記》等等,不一而足,在中國歷史文化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二是天水放馬灘秦簡在歷史研究中的重要價值。放馬灘秦簡是繼云夢睡虎地秦簡出土后的又一重大發現,對研究秦的社會性質、農業生產、商業貿易、天文歷法、風俗習慣、人民生活等提供了重要資料。兩地發掘秦簡雖屬同一歷史時期,而且都有《日書》部分,但它們反映的文化內涵卻不盡相同,特別是有關禁忌方面有很大的差異。放馬灘秦簡中《日書》簡的數量少,內容簡略,少言鬼神事;而睡虎地秦簡中《日書》簡數量多,內容復雜,動輒言及鬼神。另外,兩部《日書》在記月名上也有很大的不同,前者多見于秦文化的名詞,說明秦重政治而輕鬼神;后者則多見于楚文化的名詞,說明楚重鬼神而輕政治。所以,兩部《日書》是研究戰國及秦時期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重要歷史文獻。
三是天水放馬灘秦簡在文字和書法史上的重要價值。放馬灘秦簡及甘肅簡牘的面世,不僅對研究我國古代文字的變化發展提供了重要文字資料,而且在中國書法史上也是重要的組成部分。從放馬灘出土的秦簡看,簡文以小篆書寫,間雜隸書,反映了由篆向隸轉變階段的情況。放馬灘秦簡集北方之雄厚、南方之靈秀于一體,寫法草率,筆畫簡省,字形多樣,章法茂密。但放馬灘秦簡與漢簡是迥然不同的兩個系統,秦簡多出土在長江流域,如湖北云夢、四川青木等。而漢簡多出土在黃河流域,如甘肅敦煌、居延等。秦漢之際,是我國各種書體形成的重要時期,放馬灘秦簡等大量秦漢簡牘的問世,填補了秦漢書法史的空白,實為中國書法史增添了重要的篇章。

(放馬灘木板地圖)

(秦墓木版畫·虎)
三、對天水放馬灘秦簡研究的幾點思考
自放馬漢秦簡及其重要文物出土以來,全國各地的專家、學者從不同的專業領域進行了研究探討,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但依然有一些具體問題,值得深入思考,形成共識。茲舉要如下:
1、全國簡牘文化研究要交流互鑒。甘肅是“簡牘之鄉”,甘肅簡牘文化研究應走在全國前列。同時,要加強與湖北、四川等地學術交流,共享簡牘文化資源,共同深入研究探討,尤其要在比較研究中各顯其長,互促共進。
2、甘肅簡牘文化研究要突出重點。天水放馬灘秦簡是甘肅簡牘之源,年代較早,字跡清晰,質量較高;敦煌、居延漢簡等是流,時間晚于放馬灘秦簡,但數量多,質量好,內容廣泛。河西簡牘與放馬灘秦簡是否有必然聯系,尚待深入考證,但甘肅簡牘的源與流,應該是明確的,研究的重點應包含放馬灘秦簡,這是毫無疑問的。
3、天水放馬灘秦簡研究,要與張家川縣馬家塬遺址、清水縣李崖遺址、甘谷縣毛家坪遺址、甘谷漢簡等方面的研究結合起來,形成天水及隴東南地區西周、秦秋、戰國、秦、漢文化研究的綜合效應。
4、天水放馬灘秦簡研究,要與寶雞青銅器銘文、石鼓文,成縣《西狹頌》,張家川縣《河峪頌》等周邊地區金石文化研究相結合,彰顯秦隴文化的內在聯系和獨特魅力。
5、把天水放馬灘秦簡資源優勢轉化為加快地方歷史、文化、旅游發展優勢,古為今用,融會貫通,深入研發一批富有潛力的文創產品,積極創作一批優秀的文學藝術作品。
6、把天水放馬灘秦簡研究放在加快“一帶一路”建設的大背景下去考量,努力做到東西互動、中外交流,把研究、弘揚簡牘文化與促進經濟、社會發展有機結合起來,形成明顯的效益。
我們有理由相信,全國放馬灘秦簡研究進入了新時代。今后將會有更多的中外專家、學者,高度關注放馬灘秦簡,對其進行多角度、全方位、深層次研究,并將不斷推動全國簡牘文化研究深入開展,產生一批簡牘文化研究專家及其簡牘書法家,最終形成簡牘書風。我們期待著這一時期的早日到來。
作者簡介:王振宇,甘肅省天水市政協副主席。畢業于蘭州大學歷史系,喜歡文史哲,工詩聯、好書法,對地方歷史、文化、旅游以及經濟、社會發展有一定研究。主編出版《天水石窟文化》、《天水文物精華》等書籍,在省、內外主流媒體發表論文數十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