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胸中逸氣 樹文化自信
——讀緱建明新著《釋道人物百圖》
文/曹曉明 圖/石巖

緱建明,甘肅天水市人。自幼習畫,受業于當代大師黃胄先生。現為中國國家詩書畫院名譽主席、炎黃藝術館藝術委員會委員、北京金石畫館副館長、中國歷史人物畫院院長、中華詩詞學會會員。

緱建明是詩、文、書、畫全面修養的藝術家,工于山水、人物、花鳥,深入研習魏晉、宋、元、明、清諸家,是近現代人物畫、山水畫、花鳥畫中傳承創新有所建樹的畫家之一。他推崇詩、書、畫一體,注重畫外修養,吸收古今長處,講求筆情墨韻,構圖守白留黑,創造出時代感的新意境。他將精通的人物、山水、花鳥、書法的技法互為通融,使畫作更具表現力。畫風瀟灑靈秀,線條飄逸、挺勁、大氣,出神入化,表現物像惟妙惟肖。

緱建明著作頗豐。出版有《緱建明畫集》《緱建明繪霍松林詩意畫集》《緱建明水滸人物畫集》《緱建明紅樓人物畫集》《炎黃藝術—緱建明人物近作》《近現代名家精品—緱建明人物畫集》《近現代名家精品—緱建明山水畫集》《近現代名家精品—緱建明花鳥畫集》《緱建明杜甫詩意畫百圖》《緱建明癸巳人物新作》《緱建明癸巳花鳥新作》《緱建明丙申花鳥新作》(上)《緱建明丙申花鳥新作》(下)《緱建明釋道人物百圖》《緱建明龍文鞭影畫集》《唐詩宋詞元曲畫集》(三冊)。

一位收藏家曾說:“好的東西是會傳遞信息的,真的一個好的東西被打開時,那種信息和靈氣立時撲面而來,讓你兩眼放光。”其實我想,真正好的藝術作品何嘗不是如此。近讀由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新近出版的《緱建明釋道人物百圖》畫集,的確給人有那種信息和靈氣撲面而來,讓人兩眼放光的痛快感。是筆墨之精妙酣暢?是人物造型之傲岸高古?是畫中之氣韻振奇拔俗、清新宕逸?還是畫中所透出的想象力、驚異力及學力、功力……我想這都有,又不盡是。總之這本畫集給人透出的是一種博大沖融的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力。
中華文化經過幾千年的積淀,博大精深,宗教文化占其中重要的一部分。縱覽中華文化,從某種意義上說,我們可否可以這樣認為,中華文化成就了宗教藝術,而宗教藝術又豐富了中華文化。

釋道即統指佛教與道教,道教是中國固有的宗教,它與中國本土文化緊密相連,深深扎根于中華文化沃土之中,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近兩千年來對中華文化各層面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而產生于印度的佛教,引入中國后,汲取了深厚的中華文化之精髓,形成了博大精深生命力旺盛的佛教文化,這充分地顯示了中華文化的巨大的開放性和包容性。在中國歷史的長河中,釋道文化蘊育了眾多的杰出人士,這其中誕生了眾多的在科學、哲學、文學、歷法、醫學、天文、化學、建筑、藝術等領域頗有建樹的高僧、道士,他們不僅給中華文明創造了輝煌,而且在世界文明史上聲名遠播、名垂青史。
人們認識神秘的宗教,步入宗教往往首先是從宗教藝術入門的。宗教的藝術,藝術的宗教,而后需要的都是人們一顆“無我之心,”一種“遠離顛倒夢想之境。”讀西方藝術史,人們往往從金碧輝煌的神壇殿宇,那精美入微的人性化的雕塑、壁畫、油畫中,領略藝術家的虔誠和對本土文化驚異的創造力。

而在中國,釋道人物畫也曾輝煌迭起。自魏晉南北朝以來就出現過顧愷之、戴逵、陸探微、謝靈運、展子虔、楊契丹、吳道子、李公麟、梁楷等釋道人物畫家,可謂名家輩出,大師相望。然而由于歷史的局限性,絕大部分釋道人物畫只能以線描賦彩為主,而以中國獨有的筆墨精神作寫意性的釋道人物畫作只是鳳毛麟角且鮮以有為。
如何用淋漓酣暢的中國寫意性筆墨,弘楊中國人文精神,標舉幾千年來中華民族仁人志士的忠魂烈魄,高風亮節,一直是中國文人畫沒有徹底解決的難題。近現代畫家雖有努力,其中也出現過一些好的作品,然而總覺的于文人畫的“寫”之一字,尚有缺憾。或感有筆欠墨,或線優而墨不精,或筆墨略見而造型不足……而這方面需要畫家的是學力、才力、魄力、穎悟力等眾多方面的文化學養和素養,缺一不可。

緱建明自青少年時期就觀經、讀史、吟詩、填詞、習字作畫,尤其在筆墨方面下了極大的功夫。他出入經史,議論古今,見識卓異,故而筆墨格高氣邁,厚積薄發。
行內人均知,寫意人物的用墨更是繪畫中的難中之難,不少畫家忘而卻步。畫諺有云:濕筆難工。然而緱建明早已在花鳥,山水畫方面有大的突破,為寫意人物畫用墨積累了豐富的底蘊。他認為,古人說的墨分五色還不完全,其實在五色外還可更加豐富。胸中有波瀾,為畫自然恣肆,胸中有丘壑為藝自然奇絕,正是基于這種學養、素養與追求,近年來他的寫意人物畫愈畫愈精,愈畫愈妙,愈畫愈酣暢淋漓,愈畫愈隨心所欲。我相信他那創作中手中幻化出的五彩繽紛的墨韻,一定給畫家帶來難以言說的愉悅。我觀近年來,他出版的大型畫集一部連一部,《水滸人物》《紅樓人物》《唐詩畫意》《宋詞畫意》《元曲畫意》《杜甫詩意》等十多部大型畫集的出版,而到《釋道人物》(以上畫集名均為簡稱),可謂達到極至,這種以沖擊波之勢,在藝壇激起陣陣漣漪,其來勢之猛,節奏之快,品位之高,影響之大,不能不使人驚訝矚目。《釋道人物》氣格高古,大氣磅礴而儒雅靈動,畫面線條收放自如,充滿張力,墨韻神采煥發,超逸豪縱。

它出版至今在畫界若橫空出世,在國內好評如潮。若圖《鑒真》,畫中衣袍以風動的潑墨寫出,又聊聊數筆就勾勒出鑒真和尚一棵堅毅沉著,神思渺渺的哲人頭顱,身后任憑驚濤駭浪,而奮飛的海燕正是他執著追求的向征。若圖《黃石公》,這幅取自西漢故事的畫,以張良躬身為黃石公穿鞋為圖,張良神情卑躬謙敬,顯示出其對長者及知識的敬畏,而石公一幅智慧安閑之神態躍然紙上。石公用線衣袂飛動,而張良身上潑墨沉著,這一動一靜之中顯示出了作者獨特的藝術匠心。《龍女》圖,使我們驚訝地看到一個活脫脫的美人的人體,被幾根精美多致的線條刻畫的活靈活現。而最令人神往的是那幅《大勢至菩薩》髻發用墨飄逸靈動,而衣紋線及人體中那組線條抑揚頓挫,疏密有致,極具神韻,恰似一首精美簡潔的律詩,余音裊裊令人回味無窮。我想僅憑這幾根線條足可睥睨千秋。再若《一行》《布袋和尚》《濟公》《少康》等圖中除表現出他們的大自在,大從容,大詼諧大智慧外,那灑脫幻化的墨韻中足可領略中國文化的自信及中國筆墨的神妙與氣魄。藝術的魅力使人心悸!

“腹有詩書氣自華,畫能高格方通神”這是筆者為緱建明先生湊出的聯句。“海到無邊天作岸,山登絕頂我為峰”,謹以此,向這位為中華文化自信而不懈奮力的行進者,聊表其祝愿!
(作者曹曉明系中國毛體書法家協會會員、甘肅省美術家協會會員、天水日報社主任編輯;石巖系甘肅省文藝評論家協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