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哉,子美!
□李維斌

1
杜甫,字子美。
“甫”的意思是田里長出新苗,多用于男子美稱。杜甫這個名起得儒雅高端,寄予著父母對其前途的美好期許,然而,我寧愿稱杜甫為子美先生,一則尊重古人“尊稱字”的傳統,表達我對詩圣無以復加的崇高敬意,二則比起“甫”,我以為“子美”二字最能概括杜甫的思想情結與精神內核,因為在傳統儒學觀念里美即善,即仁愛善良,孔圣人所講“里仁為美”(住的地方,有仁德才是好的),“君子成人之美”(君子成全別人的好事),都鮮明闡釋了仁愛善良是美的最高標準,而杜甫正是一位超級善良的人,在他不幸遭逢的那個糟糕透頂的壞時代里,杜甫的仁愛善良甚至到了讓人“頭涔涔而淚潸潸”的程度。
杜甫心里裝的是江山社稷,是黎民蒼生,是故人親朋,是妻兒老小,是自然萬物,是人生百態,杜甫的詩境空間包羅萬象無限廣大,超過了中國所有詩人的創作領域。杜甫以仁慈悲憫的眼神注視著整個宇宙乾坤,人世對他,那么混亂、冷酷、吝嗇、無情;而他對人世,卻代之以執著、熱情、慷慨,豐美。這就是善良寬厚的杜甫。
一個至善至美,至誠至篤的熱血老男孩,這是我對“子美”二字的理解。

2
不知公元759年有關部門是否監測到有彗星劃破天空,反正這一年對唐王朝,對杜甫,都是多事之秋:關中大饑,餓殍遍地;安史叛亂,戰火方熾。這一年,杜甫挈婦將雛,舉家投奔秦州(甘肅天水)熟人,天災人禍之外,更重要的是他在政治上惹下了大麻煩。我一直覺得杜甫在政治上善良得近乎天真,他完全沒有必要為那個紙上談兵、逐漸失寵又遭人構陷的叫做房琯的宰相說話,然而,忠厚老實,不識相也不知趣不著調也不靠譜的杜甫,偏偏在不適宜的時間為不適宜的人向不適宜的人說了不適宜的話,于是就很不幸地撞在了唐肅宗和一幫群小的槍口上,背了個保留公職,以觀后效的處分。飽讀詩書的杜甫定然諗知司馬遷出于同情替敗將李陵講話而被漢武帝施以宮刑的典故,歷史總是高度相似,但歷史的悲劇卻在反復上演,杜甫無法抵擋善良的本性與諫臣的責任帶來的激情與沖動,他也宿命地選擇重蹈歷史覆轍。在常玩政治的老司機看來,杜甫真是一個不識時務的大傻瓜,用時下一流行語,杜甫就是個“巨嬰”,一個口無遮攔,常犯小兒科錯誤的成年人。
文人遭遇皇帝,以悲劇收場者居多,從屈原開始,悲劇便徐徐拉開序幕。那些既玩文學又玩政治的,最終被歷史以文學家銘記的仍居多數,畢竟像曹操一樣亦文亦宦,且兩手都很硬的天才人物屈指可數,多數人是先玩政治后被政治玩,且自恃才高,傲世放曠,對本屬兩個系統的才干與政治,傻傻分不清。善良剛直的文學青年杜甫恰恰就犯了這樣的錯誤,生逢亂世,慷慨濟世的凌云壯志超越了一切,不懂明哲保身虛與委蛇,一廂情愿的書生意氣讓他攤上了事兒。人在仕途,善良忠厚便是愚蠢無能的代名詞,善良忠厚天生與政治絕緣,須知有才的帝王大多瞧不起文人,無才的帝王與文人更是水火不容,在帝王眼里,最不值錢的就是責任尊嚴氣節底線這些堂而皇之的東西。玩政治的文人,類似票友,因為業務不精,稍有不慎便擦槍走火;文人玩政治,最好淺嘗輒止,小打小鬧還行,但絕對不能上癮,除非你不是純粹意義上的文人。
我一直驚異于中國的士大夫男人對仕途的醉心癡迷,在地球人中絕對是無敵的。你看那些文名冠世者,嘴邊絮叨著的,總不離恍惚迷離、似有若無的政治春夢,仿佛不做回官人生就不完滿就不解氣就不盡興似的。初唐的宋之問一邊吟詩弄賦一邊宮斗舉報,一邊降志辱格,猛拍掌權的皇后公主們,甚至親自為武則天的面首張易之端夜壺,一位天才的宮廷劇演員,竟陰差陽錯成了宮廷詩人。文人與政治家這兩張名片在很多文人身上難解難分糾纏不清,就像那位后宮佳麗愈萬,卻一心撲在妓女李師師身上,硬要做落魄文人周邦彥、梁山賊寇燕青“同情兄”的軟蛋皇帝,心里只做著詩、書、畫(以及女人)的文人夢,卻不慎登上了帝王的寶座,也必然地葬送了大宋江山。
歷史真會胡亂搭配!
杜甫的心志全在治國安邦,卻被做了詩人,這個搭配一定讓杜甫哭笑不得,但杜甫不是宋之問,犯過政治錯誤的他用一顆詩心堅守了政治的底線,759年之后,杜甫心中最大的政治變成國家安危及民生問題,他不再逢場作戲,寫那些歌功頌德的主旋律詩,他打開自己茅草屋的小窗,想把整個世界都裝進來,再把個人的那點小憂愁溶入天下人的大痛苦之中,于是自己的那點事便不再是事,并且瞬間被稀釋被消解,進而彌散殆盡,以至于無:
安得廉頗將,三軍同晏眠?(《遣興》)
故老思飛將,何時議筑壇?(《秦州雜詩》)
奈何漁陽騎,颯颯驚蒸黎!(《石龕》)
安得萬丈梯,為君上上頭?(《鳳凰臺》)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
還是前面那位宋之問,在經歷幾十年的宦海浮沉,卸下一身疲累之后深沉地感喟人生:“自古皆死,不朽者文!”千淘萬漉,黃沙吹盡,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唯有才學與美德傳之后世,光耀千古,熠熠生輝,誠如官場失意,詩壇得意的杜子美。
美哉,子美!

3
“房琯事件”之后,杜甫很無奈地調整了人生航向,既然有抱負會寫詩不能當飯吃,那就攜眷去流浪吧,“滿目悲生事,因人作遠游” ,輾轉來到秦州、成州(今甘肅西和縣禮縣成縣一帶)。剛開始還不錯,族侄杜佐、朋友阮昉、贊公和尚等經常接濟他,如詩如畫的北方小江南風光被他挨個看過來,不時也被攝入飽蘸深情的筆端。隨著時序入冬,人事變遷,形勢急轉直下,“山深苦多風,落日童稚饑”,特別是在成縣青泥河谷結廬期間,杜甫的個人生活一團糟,理想中的樂土很豐滿,“充腸多薯芋,崖蜜亦易求”,然而現實很骨感,洋芋蛋和土蜂蜜只存在于傳說里。“白頭亂發垂過耳”,“手腳凍皴皮肉死”,“歲拾橡栗隨狙公”,“黃獨無苗山雪盛,短衣數挽不掩脛。此時與子空歸來,男呻女吟四壁靜”。(《同谷七歌》)亂離人不及太平犬,此間杜甫僅靠采藥維持生計,跟隨養猴人拾取橡栗充饑,羸弱多病,蓬頭垢面,整個一邋遢大王流浪漢形象。然而,從“長安卿相”一路混成流浪藝人的杜甫,手握一支禿筆,在一百多天的時間里寫就了一百多首詩,這些類似“非連續性新聞通訊”的詩作就像一部連續紀錄片一樣涵蓋了公元759年秦州、成州一帶的自然風物、社會治安、民政救濟、扶貧保障等諸多領域,又屢次臆測了唐軍的戰備狀態及唐王朝的軍事路線。顛沛流離,饑寒交迫的杜甫,心里最放不下的仍是君王和百姓,哀民生艱,如焚思慮,令詩人心力交瘁,叛軍甚囂塵上,更讓他心折骨涼。
行至成縣西北一個叫龍門鎮的地方時,他看到唐軍軍旗黯淡,兵刃鈍澀,不由生發感慨:
胡馬屯成皋,防虞此何及。
嗟爾遠戍人,山寒夜中泣。
當時叛軍攻陷成皋(洛陽附近),國軍卻在遙遠的大西北布防,遼闊不相及,如此懵懂用兵,可愁煞了那些不堪寒苦的戍卒,也急壞了不在其位卻自作多情的流浪詩人杜甫!很多時候我覺得杜甫真的是吃地溝油的命,操大明宮的心,杜甫活得好累好抽象,他一直在追求一種超越物理力量,讓人無比難過而又無語凝噎的精神之美。我想杜甫寫這首詩的那天,一定沒有深入細致地思考一家人怎么熬過759年這個巨大的冬天。
杜甫同一時期有首詠物詩《歸燕》,托物言情,含蓄表明自己甚至渴望再次回到皇帝身邊為國分憂:
故巢儻未毀,會傍主人飛。
我本將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溝渠,窮愁潦倒的杜甫此時一定醒悟到仕非其志,自己在皇帝面前就是一個玩笑,但他終究秉性難移,癡心不改,風聲雨聲戍角聲,聲聲入耳;君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皇帝虐我千百遍,我待皇帝如初戀,這就是純樸篤定的杜甫。盧元昌評《歸燕》:“身雖棄官而心還戀主,忠厚之至也。”怎一個忠厚了得,杜甫忠厚得近乎天真純粹,足以讓那些在“小我”的逼仄里斤斤計較患得患失,時而喟嘆大材小用時而抱怨生不逢時的自恃甚高者汗顏羞赧。蘇軾評杜甫:“古今詩人眾矣,而子美獨為首者,豈非以其流落饑寒,終身不用,而一飯未嘗忘君也歟!”大家評大家,可謂一語中的!
忠厚善良,矢志不渝。不忘初心,砥礪前行!
美哉,子美!

4
杜甫是個善良敦厚的癡心漢,也是個太愛操心的大好人,杜甫不只操心錦衣玉食的皇帝,他誰都操心,連鄰居老奶奶有沒有吃飯他都操心。可以說,杜甫用巨大的愛心溫暖著和他同時代的每一個中國人。
“同學少年多不賤,五陵裘馬自輕肥。”面對混得比自己好的學友、詩友,天性善良的杜甫心中唯有關愛、牽掛、贊美、祝愿。拘謹自守的杜甫經常念念不忘比自己瀟灑千倍百倍的李白,“故人入我夢,明我長相憶”,李白頻繁進入夢境,杜甫無限欣慰,于是杜甫就認為對方也一定掛念自己,而事實是自顧不暇、時刻為妻小溫飽屈辱奔波的難民杜甫經常為李白的安危操碎了心。
后世的人們拼命渲染杜甫與李白的握手,無疑,這是中國歷史上詩人之間最偉大的相遇,是浪漫主義與現實主義在洛陽地界上的完美交匯碰撞。然而,當時的實際情況是李白已經在詩壇上翻江倒海,散發出猛氣,而小李白11歲的杜甫根本就是李白的死忠粉,那些日子里,二人“醉眠秋共被,攜手日同行”,杜甫陪著李白游山玩水、談詩論道、喝酒擼串,一起玩耍,一味點贊,不時誠懇而略帶拘束地叫聲“李老師……”偶爾又謙卑而小心翼翼地插話。事實上,后來終其一生,他都始終膜拜、記掛、牽念著這位神奇的大腕級偶像:
“憶與高李輩,論交入酒壚”“白也詩無敵,飄然思不群”“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君今在羅網,何以有羽翼”“冠蓋滿京華,斯人獨憔悴”“敏捷詩千首,飄零酒一杯”“李白一斗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
而當秋風帶來些許涼意,愛操心的他對李白的思念就更加濃烈:
北方的秋天總是不期而至,
江南瘴疬地,李兄無恙耶?
長流夜郎,途中遇赦,是否屬實?
江湖險惡,從此你可要慎之又慎哦!
木秀于林,風必摧之。詩才過高,必遭嫉妒。
自古出類拔萃之人,大都命途多舛啊!
到湖南了吧?
別忘向屈子的冤魂傾訴,
他可不比你更冤!
值得一提的是,這首《天末懷李白》也寫于759年的甘肅,這時的杜甫正在辭官避難的夜路上,穿越黑暗、陡峭、寒涼,拖著斜長而困頓的身影蹣跚而行,缺衣少食,前途未卜,心情不爽,四顧茫然。
值得一提的還有,李白也寫有《沙丘城下寄杜甫》、《魯郡東石門送杜二甫》、《戲贈杜甫》三首回憶錄給杜甫,但他從來沒有對杜甫的詩夸過一個字、點過一個贊,唯一有關的是第三首中調侃杜甫“作詩苦”,大意是:“兄弟你瘦了……嗯,小杜這個人啊蠻可愛,寫詩也是蠻拼的……”注意,題目還是“戲贈”。
盡管如此,杜甫卻一直低調地坐在路邊,一直執著堅定地為朋友鼓著掌 ,有情有義,有始有終,一如既往,且樂此不疲!
與杜甫交往,友誼的小船永遠不翻。杜甫的善良仁厚足以讓后世任何一顆向善的心瞬間變得溫存柔軟,美感無邊。

5
杜甫的感人之處,不止是“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人生理想,不止為年輕時吹過的這個豪壯牛皮奮斗終生,流落甘肅期間,仍然抱著“再光中興業,一洗蒼生憂”(《鳳凰臺》)的雄心壯志上下求索!在大唐自由開放的空氣里,杜甫決不像飛蟲一樣率性游走,杜甫慎獨自律,恪守本心,踐行了一個念書人的榮辱觀、事業觀、價值觀,可稱后世男人們的道德標兵。杜甫決不像屈原那樣只為政治追求暫時無法實現,便將受之父母的身體發膚帶入滔滔洪流,一邊帶著無比的自信,欣賞那縱身一躍的美妙身段;杜甫亦不是李白,一會兒亢奮得像打了雞血一樣,一會兒又醉眼迷離看世界,頹廢是糖,甜到憂傷,裝傻充愣,要死要活,做回攜妓出游的美夢,甚至露骨到“何由一相見,灰燭解羅衣”;杜甫更不是白居易元稹杜牧裴思謙這些花心大蘿卜,大喜大悲之時身不由己去紅燈區倚紅偎翠一擲千金,弱水三千瓢瓢飲,好像不嫖妓就真個寫不出好詩,不嫖妓就不成其為真正意義上的詩人。因了部分詩人的存在,文人雅士與風流才子經常被畫上了等號,“風流”、“騷客”、“風騷”這些原本散發著墨香的詞語逐漸有了意味深長的引申義。
梁簡文帝蕭綱有言:“立身先須謹重,文章且須放蕩。”如其所言,將作人與作文嚴格分開的文人不在少數,而杜甫努力做到了人如其文,詩為心聲。杜甫也寫過諸如“何時詔此金餞會,暫醉佳人錦瑟旁”“誰能載酒開金盞,喚取佳人舞繡筵”的詩,但僅僅表達對奢靡之風的一點向往而已,他堅守道德底線,不蓄妓,不納妾,不包二奶,沒有過任何花邊與八卦新聞。杜甫的老實緣于他一以貫之的善良與純樸的本心,對萬事萬物極大的關愛和同情,于國于民如此,于妻兒老小更是如此。我常想,假使杜甫在唐朝詩人中率先走上致富之路,他的個人生活也未必會豐富多彩起來。只能說,杜甫就是這么個人。
一千四百多首杜詩,如果一定要找撩妹的詩句,也有,除了那些養尊處優、腐敗寄生的“麗人”和被損害被遺棄被深深打上戰爭烙印的民女,大多數篇目是杜甫寫給與他患難與共的妻子楊氏的。759年辭官西行之后,杜甫的朋友圈里,除了民生疾苦與自傷飄泊,較多的便是與“老妻”一起浪跡天涯的酸甜苦辣咸:“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曬的是國軍得勝,喜極而泣;“嘆息謂妻子,我何隨汝曹”,曬的是男人無能,妻兒跟著受累的一把辛酸淚;“何日干戈盡,飄飄愧老妻”曬的是國無寧日,年歲老大,居無定所,詩人禁不住太息掩涕!
看吧,總離不了一顆清淚!誰說杜甫只是一個愛國詩人?誰說杜甫不解風情?誰又敢說杜甫不是一個溫情脈脈愛意綿綿的超級“暖男”?你若不離不棄,我便生死相依,杜甫夫妻在一起短則27年、長則30多年,是唐代詩人里最伉儷情深的一對,如果在詩人里海選“最美情侶”“五好家庭”,杜甫夫婦當之無愧!
美哉,子美!

6
杜甫的感人之處,更在于身處艱難時世卻從不怨天尤人,黑夜給了他黑色的眼睛,他卻用它去尋找光明,如海明威所言:“勇敢而有風度地忍受”一切上天給予的苦難。杜詩里充滿著尖銳的痛感,有的是長長的嘆息和默默的垂淚,卻很難讀到一絲對時代對社會的怨氣。生逢一個豺狼當道的亂世,杜甫見慣了弱肉強食與黑白顛倒,他只是冷靜而客觀地記錄著各種社會亂象,他把內心最廣大的空間留給了天下蒼生,只留一爿極小的犄角旮旯給自己。
那是759年仲冬時節,杜甫一家的馬車行入西河縣一個山石壁立、陰森荒涼的峽谷深處,天寒地凍,衣裳單薄的詩人傍著水邊,逆著北風,用生硬的河南話艱難地向當地人打聽前路:
行邁日悄悄,山谷勢多端。
云門轉絕岸,積阻霾天寒。
寒硤不可度,我實衣裳單。
況當仲冬交,溯沿增波瀾。
野人尋煙語,行子傍水餐。
此生免荷殳,未敢辭路難。
老實說,末句有點出人意料,明明是自個朝不保夕,寂寞惆悵,肝腸寸斷,但想到自己因為識些字,會作詩,已經混到文化人行列,不必像石壕村的百姓那樣被半夜捉去上前線,杜甫便不覺釋然,比起淪陷區百姓的苦難,前線將士的慘烈,自己這點流移逐食之苦簡直就是滄海一粟,何足掛齒!這一天,杜甫對自己的時代甚至要感恩戴德了,他拍拍身上的灰塵,振作疲憊的精神,向著深山更深處繼續進發!杜甫的規格多高啊,在一個極壞的時代里混得一塌糊涂的人,竟然毫無牢騷之語,相反,他一個勁地撫躬自問,自怨自艾,千錯萬錯,都是我的錯。一個人的高貴,不是體現為驚世駭俗或憤世嫉俗,而是用一顆廣闊博大的心去包容、接納一切善與不善,然后安之若素,坦然面對。在詩歌喪盡尊嚴,萬言不值杯水的時代里,杜甫用前所未有的善良襟懷創造了一種曠世的偉大!
無論才華與道德,杜甫都偉大成一座高不可及的巔峰,高山仰止,在完美的杜甫面前,我這種庸碌之徒,只有全體投地,虔誠地奉獻自己的無助、絕望和自慚形穢。杜甫的善良仁厚,凄楚悲涼,足可以驚天地,泣鬼神,清人楊倫說子美“不堪多讀”,真的,多讀一遍子美,我都需要很大的決心和勇氣!
對杜甫的膜拜,其實還源于如今的我不再作憤青。年少輕狂之時,和許多人一樣對身邊的人事心懷激憤,但步入中年,如果仍對命運憤憤不平,對他人指手畫腳,就顯得無聊到爆,以至無趣無理了。我經常想,讀書人若果都想回到民國,回到宋朝,那杜甫又渴望回到甚時代去?杜甫從來沒有穿越時空,愛上初唐和亂前的盛唐,他盛贊過許多優秀人物以及他們所處的盛世,卻從不垂涎那些一去不復返的所謂好時代。
星光燦爛,猛人輩出的唐朝天才如云,杜甫是其中的佼佼者。天才的世界咱不懂,但我一直相信,“七齡思即壯,開口詠鳳凰。九齡書大字,有作成一囊”的天才杜甫飄泊半生,最后身死孤舟,絕對是心有不甘的,然而,杜甫心憂天下,因而一直用放大鏡看世界,用顯微鏡看自己,因而能夠不怨不慕,不泣不訴,不拋棄,不放棄。唯其博愛寬容,善良忠厚,才成為中國詩歌史上的圣人,也成為我心頭的至愛、至痛、至善、至美。
美哉,子美!
作者介紹:
李維斌,甘肅隴西人,1996年畢業于天水師專中文系。以教書育人為業,作文以自娛,有散文、詩歌、小說等見諸報紙、雜志與網絡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