漸行漸遠的“瀽”字
趙文慧
上周和幾個甘肅老鄉(xiāng)在煙臺的聚會中,其中一個天水新陽鎮(zhèn)的老鄉(xiāng)給我倒酒時說:“給你瀽上”,這個瀽字聽起來既親切又熟悉又悅耳,在天水方言中運用非常廣泛。在天水方言中謂往燒開的鍋里再摻些涼水叫瀽,如快往鍋里瀽些涼水”在天水方言中謂往燒開的鍋里再摻些涼水叫瀽,如快往鍋里瀽些涼水;把倒水叫瀽水,把往杯子里倒酒叫瀽酒,方言承中古、近古漢語而來。在宋元時期的古文獻中,瀽(jiǎn,音簡)猶“傾倒(液體)”。倒;潑;潑出。
瀽,后起字。不見于宋代《廣韻》《集韻》等辭書,只見于明代及后期辭書。明代宋濂撰《篇海類編》吉典切。《篇海類編·地理類·水部》:“瀽水也。”明張自烈《正字通·水部》:“瀽,俗字,舊注音蹇。瀽水,非。”明代梅膺祚撰《字匯·水部》:“瀽,吉典切,音蹇。瀽水也。”《康熙字典·水部》(標點本):“瀽(jiǎn),《字匯》吉典切。音蹇。水也。”《中華大字典·水部》:“瀽,吉典切。音蹇。銑韻。水也。見《字匯》。”《現(xiàn)代漢語詞典》收有“瀽”字,云:“瀽(jiǎn),〈方〉,動詞。潑(水);傾倒(液體)。”
宋代吳自牧《夢梁錄·諸色雜買》:“杭城戶口繁伙,街巷小民之家,多無坑廁,只用馬桶,每日自有出糞人瀽去,謂之傾腳頭。”元雜劇:楊顯之《瀟湘雨》第三折:“忽聽的摧林怪風鼓,更那堪甕瀽盆傾驟雨。”關漢卿《竇娥冤》第三折:“有瀽不了的漿水飯,瀽半碗兒與我吃。”馬致遠《青衫淚》第二折:“罷罷罷。劉員外既成親,容我與侍郎瀽一碗漿水,燒一陌紙錢咱。”張國賓《玉鏡臺》第三折:“便瀽到一兩甕香醪在地。”無名氏《劉弘嫁婢》第二折:“則怕到冬年節(jié)下,月一十五,瀽不了的漿水,與俺父親瀽半碗兒;燒不了的紙錢,與俺父親燒一陌兒。蘭孫死生難忘也。”明代劉兌《嬌紅記》:“一會傾盆翻甕瀽,一會價珠聯(lián)玉散。”清代洪升《長生殿·哭像》:“亂軍中抔土便埋藏,幷不曾瀽半碗涼漿。”
天水方言里至今還保留著“瀽”(讀音與普通話“簡”同)字,且用法不一而足,這個字的意思正是“潑,傾倒”。比如說給親親(親戚)“倒一杯茶”天水話叫“瀽一盅茶”,如上文《竇娥冤》中的“瀽半碗兒與我吃”就是“倒半碗給我吃”的意思。在今定西市隴西縣的方言里也說“瀽”這個字。這個字往往用在家里吃飯的時候,當你快吃完或者已經(jīng)吃完了一碗飯(在隴東南、隴中一帶,“飯”多指的是“面”),此時飯桌上往往已經(jīng)放有一碗盛好的飯,你就可以端起這碗飯倒入自己的飯碗中。而如果你是客人,主人會在你吃完前提前要你再“瀽”一碗。那么這里的“瀽一碗”意思是“再加一碗、再倒一碗”,但“瀽”字又不大同于“倒”,因為在天水、隴西當?shù)爻燥堄谩暗埂边@個動作,就感覺有點粗俗不文雅,因為在當?shù)亍暗埂蓖庵附o家畜(尤其是豬、狗)的槽或盆中加食,如給豬倒食,在當?shù)兀盀悺边@個動詞代表的動作主要指把流動著的東西(多是食物或者液體)從一個容器倒入另一容器的動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