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挕”、“咥”考
趙文慧
“華夏文明八千年,絲綢之路三千里”,這無疑是歷史悠久、文化厚重的甘肅的生動寫照,羲皇故里天水,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其中具有三千多年歷史的先秦文化是天水甚至甘肅的一張靚麗名片。天水古稱邽、邽縣、上邽、成紀、秦州,是絲綢之路進入甘肅的第一個文化重鎮,更是秦早期文化的發祥地。作為天水方言的一些詞語,雖然現代漢語中已不常見,但其源淵十分古老,從《易經》、《詩經》、《左傳》、《史記》、《漢書》等古籍中可探尋到天水方言的出處。這充分反映了天水方言在縱向承傳的細微末節,在一定程度上使古詞語的音義至今保持著天水方言獨特的地域特色。天水方言博大精深,“挕、咥”是兩個使用頻率較高的方言詞,充滿了濃濃的鄉土氣息,兩字都讀dié,音同迭。挕的意思是打、揍,試問70后及60后的人誰人沒挨過父母美美地挕幾頓?咥的意思是吃、猛吃、使勁吃。 天水人把吃飯叫咥飯,如把吃飽了說成咥飽了。
【挕】[tiɛ13]dié音“跕”。擊,揍,打,教訓,撞。如:把他拉住挕;我把他給美美地挕了一頓。
《廣韻·帖韻》入聲丁愜切:“挕,打也。”《龍龕手鑒·手部》丁葉反。《篇海》:“挕,丁葉切,音喋,打也。”《字匯補》:“挕,丁葉切,音喋,打也。”《康熙字典·手部》(標點本):“挕dié,《篇海》丁葉切,音喋。打也。”清章太炎《駁康有為論革命書》:“長素雖與載問無久處,然而人心之不相知,猶挃一體而佗體不知其痛也。”
也作“挃”。《集韻·屑韻》入聲徒結切:“挃,音迭,《博雅》擿也。”《淮南子·兵略》:“夫五指之更彈,不若捲手之一挃。”高誘注:“挃,搗也。”關隴一帶方言謂毆打為“挕”,音跌。如:這家伙太壞了,我要把他美美實實挕一頓;你再嘴犟我挕你哩!甚至把干活叫“挕活”,含有把活干完,受到預期效果的意味。
【咥】[tiɛ13]dié音“迭”。陽平。吃(戲謔語),猛吃。如:今個咥美了;一口氣咥了三老碗扯面。
咥,《玉篇》大結切。《廣韻》《集韻》并丁結切。本義嚙,咬。《玉篇·口部》:咥,齧也。《廣韻·屑韻》入聲徒結切:“咥,齧也。《易》云:‘履虎尾,不咥人。’”齧,同“嚙”。《廣雅·釋詁三》:“咥,嚙也。”嚙是咬的意思。《周易·履卦》:“是以履虎尾,不咥人,亨。”唐陸德明《經典釋文》:“咥,嚙也。”引申有了吃義,尤指大口地吃。明·馬中錫《中山狼傳》:“狼曰:‘第問之,不問,將咥汝!”《金史·宣宗紀下》:“開封縣,境有虎咥人,詔親軍百人射殺之。”《康熙字典·口部》(標點本):“咥dié,《玉篇》大結切。《廣韻》《集韻》徒結切。并音姪。《玉篇》:齧也。《易·履卦》:履虎尾,不咥人,亨。”《聊齋志異·趙城虎》:“恐被咥噬。”又文中的“咥(dié)”,與天水方言中的“咥”義相同。《國語辭典》:“咥:咬。清·王念孫《廣雅疏證·卷三下·釋詁》:‘咥,嚙也。’《易經·履卦》:‘履虎尾,不咥人,亨。’明·馬中錫〈中山狼傳〉:‘是狼為虞人所窘,求救于我,我實生之,今反欲咥我。’”佚名《木蘭奇女傳》:“今若履虎尾而不懼,必有咥人之兇,將來為禍于子孫,窺竅神器,武人為于大君也。”此文中的“咥”也是咬、吃的意思,虎咬人肯定不是細嚼慢咽而是狼吞虎咽、大口地吃。關中方言和晉語也沿用了古語詞“咥”。陳忠實《白鹿原》第十二章:“干一陣就歇一會兒抽袋煙,誰要是餓了就去廚房摸倆饃咥嘍!”又第十八章:“孝文說:‘我已經咥飽了。’”又第十九章:“孝文跟著賀耀祖走進門樓進入院庭,心里想著,這回可以飽咥一頓了!”又第二十二章:“大拇指仍然朗聲說:‘先咥了飯再說。’”方言詞語是地域文化的載體和傳播者,只有對方言詞語有了準確把握才能夠透徹地理解文本傳達的主旨。《白鹿原》中兩次運用了咥字,幫助作者成功地塑造了諸如白孝文等鮮活的人物形象,也準確地表達了陳忠實先生的思想,充分展示了關中風俗民情和地域文化。
咥,本義是咬。引申義是吃,美吃,放開肚皮吃,再引申為反咬一口,用不正當的手段侵占別人財物。“咥”字的這個引申義至今仍活用在天水方言詞中,可以生動地表現人物動作的灑脫與真實,比“吃”更加痛快、干脆。天水人把大口吃,很痛快地吃叫“咥”。如:咥飯;咥飽;咥肉;咥了一頓;今個飯時候我美美地咥了三碗攪團;鍋鯫好吃得很,我給美美地咥了兩大碗;饃白的很,快咥;飯做的香得很,我咥了個美!(咥,美美地吃)。此雖系普及常用詞,但終嫌粗俗欠雅。咥,在《廣韻》中的記音為:“入聲屑韻徒結切。”入聲天水話分派到平聲。
陜西關中,晉南普遍有該詞。陜西方言學家孫立新先生對該詞考釋過,山西祁縣就有“這幾天上了火嘞,咥上兩瓶罐頭哇”。關中話與天水話讀音完全一致,例不贅舉。因此,雖然咥字不夠文雅,但它卻可以形象地表現出天水人的豪爽、坦誠的真性情。拙著《魅力秦源》(中國文史出版社2011年7月第1版)對“挕、咥”均有記述并所考釋;拙文《夏月天,咥一碗鍋鯫》(《天水在線》,2017年6月14日),可參看。

趙文慧,筆名秦風、秦源、文慧。男,1974年生于天水市秦州區秦嶺鎮虎皮溝。現定居煙臺。系甘肅省秦文化研究會會員,山東省書法家協會會員,天水華夏趙姓文化研究會副會長。 著有《魅力秦源》、《秦源文思》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