馇酸菜之馇考釋
趙文慧
【馇】[ʦʰɑ13]音“擦”。動詞,熬東西時一邊煮一邊攪,文火久煮。“馇(chā)”天水方言讀“ cá(查)”,系音轉。如:馇豬食;給豬馇些食;馇菜;馇酸菜。
按:原作“插”,“馇”為后起字,形聲字。楷書繁體寫作餷,從食,查聲。如今簡化作馇。可單用,一般不作偏旁,現今歸入食部。本義是邊煮邊攪(豬、狗的飼料):馇豬食。見于元明文獻。元明散曲《雍熙樂府》卷六《粉蝶兒·慳吝》:“你看那待賓客的麩糲糲,應節令糠窩窩。早飯白粥才餐過,到晚來又插和和。”又:“饅頭皮曬作醬,黃葉餡插和和。”文中“插和和”正是“馇和和”。顧學頡、王學奇《元曲釋詞》:“北語謂以菜、飯同煮為插。”“和和飯”是用菜等與米同煮之粥狀飯,因而叫插和和。插還可用于制作其他飯菜。《金瓶梅詞話》第一百回:“一大鍋稗稻插豆子干飯,又切了兩大盤生菜,撮上一把鹽。”《金瓶梅詞典》解釋為“攙和”。吳士勛主編《宋元明清百部小說詞語大詞典》:“插:煮;或將幾種食物摻和在一起煮。”“插”也指用單一原料煮成的。《醒世姻緣傳》第四九回:“俺插著麥仁,你成三四碗家攮顙你,你送的是甚么布合錢?”又:“老魏炕上坐著,他媳婦在灶火里插豆腐。”又第五四回:“做水飯,插粘粥,烙水燒,都也通路。”黃肅秋注:“插:偎,煮,燒。”《漢語大詞典》列出“插”條目也解釋為“熬煮”。上述引文里的“插”如今作“馇”,今西北方言多說馇涼粉、馇糝飯、馇菜、馇酸菜、馇豬食等。“馇”是一個將一種或多種菜飯放在一起,以小火邊攪邊煮的動作。寧夏著名作家張賢亮《綠化樹》:“把稗子米先泡泡,再馇稀飯,越馇越稠。”
天水方言謂粘稠物熟后再用小火慢煮曰馇,亦用于給豬做食曰馇豬食。插,本字當為“㷅”。漢·揚雄《方言》:“熬,火干也。凡以火而干五谷之類,自山而東齊楚以往謂之熬,秦晉之間或謂之㷅。”㷅,《集韻·巧韻》上聲楚絞切:“《說文》熬也,音義同‘炒’。”《廣韻·洽韻》入聲楚洽切:“火干也。音‘插’。”天水話古清聲母入聲字歸平聲,“㷅”音亦合“楚洽切”。
另外,方言又表示熬:馇粥。如煙臺人常把熬粥叫馇粥。《漢語大詞典·食部》:“餷(馇chā),(1)邊煮邊攪(豬、狗的飼料)。馬可《夫妻識字》:劉二:‘我問你,你咱豬食馇上了沒有?’劉妻:‘早馇上了。’(2)方言。熬(粥)。馇粥。”《辭海·食部》:“餷〔餷〕(chā叉)邊煮邊攪。如:馇豬食。熬。如:馇粥。”奚青汶《心里美》:“她光顧高興,飯在鍋里忘了撈,都馇粥了。”
普通話聲母為zh、ch、sh拼開口呼韻母的一部分字,在天水方言中讀z、c、s。例如渣、紙、債、找、站、茶、馇、齒、柴、抄、沙、時、稍。
趙文慧 筆名秦風、秦源、文慧。男,1974年生于天水市秦州區秦嶺鎮虎皮溝。現定居煙臺。系甘肅省秦文化研究會會員,山東省書法家協會會員,天水華夏趙姓文化研究會副會長。 著有《魅力秦源》、《秦源文思》、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