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說凌家窯
胡介民
前不久,看了雷升杰先生關于“神秘山梁凌家窯”的文章,感觸良多。凌家窯,一個熟悉的名字,自小就印在我的腦海中。之所以熟悉,一是該村離我家不過四、五公里,多數村民們互相認識,趕集碰見都要打個招呼。二是我年愈九十的奶奶就出生在凌家窯。據奶奶講,她是民國時嫁給我爺爺的,對凌家窯那時的村風民俗,如數家珍,對凌家窯的奇聞異事,常掛在嘴邊。可以說,我是聽奶奶講凌家窯故事長大的。故而見到雷升杰先生的文章,勾起了我兒時的一串回憶。在許多關于凌家窯的故事中,我印象最深的有這樣幾則。
會堵白雨的“法官”。這是奶奶最引以為榮的一個故事。村民把暴雨稱白雨,可能因冰雹是白色的緣故。奶奶常說,別小看凌家窯那個不起眼的山村,可出過顯眼的人物。該村有個十里八鄉號稱“雷法官”的人,不知用什么法術,能擋定惡風暴雨,使村人不受侵擾。幾十年下來,該村從未被冰雹侵打過。更神奇的是,有一年突遇特大暴雨,四周的小麥、高粱、包谷等農作物,被冰雹打得一塌糊涂,他家還在自家的場里碾小麥。同頂一個天,同處一道梁,為什么暴雨只關照他家,莫非“雷法官”有什么特異功能?上中學時,奶奶帶我去凌家窯回娘家,我趁機拜訪過幾位老人,他們異口同聲:“確有其事”、“千真萬確”。他們這幾代人沒有受過冰雹禍害,多虧“雷法官”家幾輩子的能人。這個謎團,在我腦子里縈繞了十幾年,直到我大學畢業,碰到我一個學大氣物理的同學,偶爾說到此事,對我作了一番解釋,才解開了我的謎團。他說,新陽鎮屬渭河川谷地帶,多數形成暴雨的暖濕氣流,來自六盤山系,也有些來自西秦嶺山地。毗鄰凌家窯北側的五龍山和南側的鳳凰山,海拔均高出凌家窯500多米。暴雨多發于夏季高溫時段,來自六盤山的暴雨云,既受五龍山高海拔的阻擋,又受渭河急驟蒸發的水蒸氣影響,使凌家窯這個凹型山梁,處于暴雨的緩沖地帶,受災幾率降低。同樣來自西秦嶺山地的暴雨云,受鳳凰山高海拔的阻隔,程度有所減輕,只要懂得凌家窯這一種獨特的地形和大氣環流規律,再積累一些望云識天氣的知識,不難作出暴雨危害程度基本情況的判斷。很可能,“雷法官”祖輩掌握了這些知識,才敢在四周暴雨之時,于自家場里碾小麥。這是科學解釋,我不得不認同這個觀點。凌家窯“雷法官”會堵白雨的故事,也就找到歸宿了。
金馬駒的傳說。祖輩老人們說,過去每每遇到漆黑的夜晚,凌家窯堡子梁頭,有一盞明燈,從梁頭飄忽而下,左盤右旋,行跡不定,直至山腳消失。許多老人都說他們親眼所見。那時莫說電燈,煤油燈也尚未使用。老百姓家家都用豆油燈照明,從川區能看到遠山的發光體,豆油燈的亮度是不可及的。老人們都說,這是凌家窯的金馬駒下山喝水。多少代都這么認為,一輩傳一輩,后輩也就相信這個傳說了。我在新陽中學讀高中時,奶奶多次講過這個故事,說她就是一個見證人。還說那個山上有寶,天公護佑,地保豐收,是金馬駒夜里替好人家耕地,渴了下山喝水。這個故事流傳至今,卻得不到科學解釋。后來,我偶爾在《文摘報》上看到有關峨眉山“神燈”的報道,起自金頂,或穿行于林間,或飄移于樹梢,忽明忽暗,滿山盤旋。這與凌家窯金馬駒的傳說極為相似。僧人們習以為常,見怪不怪。游客們驚疑萬分,傳作奇聞。有說是特殊氣象條件下的光折射現象,有說是成群螢火蟲盤旋飛舞,莫衷一是。至今沒有令人信服的解釋。我想,傳說歸傳說,科學是科學,待峨眉山“神燈”有了科學結論,凌家窯金馬駒的傳說也就塵埃落定了。
奇異的一聲鷹啼。這是一段真實歷史。清朝同治初年,逆匪自陜西作亂,攻城破寨,屠殺無辜。二個多月,血洗渭河兩岸千余村莊,三十余萬人死于非命。同治七年,禍及甘肅天水,與新陽鎮毗鄰的三陽川,三座城堡陷落,老幼三千余口無一幸免。八月,五龍山破堡,三百余口被屠殺殆盡。一股二百多名的悍匪,挾勢下山,突入新陽,將凌家窯的堡子四面圍定,強攻半月未下。一日黎明,趁守堡鄉勇疲憊昏睡之機,十數名悍匪登上堡頭,在這千鈞一發之際,堡角榆樹上一只蒼鷹受驚,“嗖嘍嘍”一聲驚叫,驚醒了堡頭守衛,又一悉血戰,擊退登堡悍匪,救得老幼一百余口。此后,凌家窯老人常告誡后生,百鳥有靈性。蒼鷹是靈神。凌家窯的后代,任何人不得傷害鳥類,凌家窯人至今遵循這一古訓。愛鳥護鳥,代代相傳。
淺山出佳品。說也神奇,凌家窯海拔1400余米,說高不高,說低不低。光照充足,溫差較大。就這么一個山梁,蘋果色澤鮮艷,含糖量高,酸甜適口。凡品嘗過凌家窯蘋果的客商,認定天水第一,甘肅無二。即使每斤價格同比高出五毛一元,也是一場搶購。據一些客商透露,這幾年,從他們手里賣出的凌家窯蘋果,已經擠進釣魚臺國賓館和中南海了,遠比美國蛇果受歡迎。每到采果季節,客商必先期而至,不論大小,整個果園便被簽包下來,一掃而空。過去不曾顯眼的凌家窯,因蘋果品質優良,越來越有名氣了。
過去,新陽鎮街上,有些專做糧食中介生意的人,稱作“斗行家”。一排擺幾個小麥升斗,閉上眼睛,抓一把便能準確的判斷出哪個是凌家窯的。后來才說,凌家窯的糧食,不論小麥還是玉米、黃豆,抓起一掂量,小麥要比其他地方的重出二錢余,黃豆還要重些。這樣的糧食,出粉率高。因此,在新陽鎮市場,凌家窯的糧食是最受歡迎的。
這些情況,使我聯想到凌家窯村口牌坊上的一副楹聯,“肇啟漁獵,開化鴻蒙,天佑綿延五千載;衍進耕讀,傳承文明,地佐長緒三百年。”是說經考證,凌家窯山梁已有五六千年的人居歷史,一些出土的歷史遺存,甚至和伏羲文化相關聯。再聯系前文提到的獨特的地形,前湖后河的半島位置,充足的光照和漁獵資源,新石器時期的先民們,棲居此地,繁衍生息,也就不足為奇了。(2019.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