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作家秦嶺發表在《人民日報》等報刊的大量散文曾被北京、廣東、四川、山東、天津、甘肅等20多個省市用于中學語文試卷中的閱讀分析試題或學生精讀范本,有的被用于大學相關學科測試。“假期閱讀論壇”從秦嶺先生的散文集《宿命的行走》《眼觀六路》中精選了語文測試使用率較高的8篇散文佳作,并附試題。其中多數文章的素材、內容與甘肅或天水有關,現予以轉發,與假日里的廣大中學生和家長朋友們分享。
日子里的黃河
秦嶺
①“日子,就是一擔水。”從黃河兒女的這句口頭禪里,我聞到了煙火味兒。
②小時候,我不懂。“黃河遠上白云間”,那滔滔的黃河水,該是多少擔水啊!把黃河與日子聯系起來,我總是想到扁擔、木桶和黃土高坡上的羊腸小道。一位長滿花白胡子的老人說:“其實,咱和黃河天天見哩,咱都是女媧蘸著黃河水摶著黃土造出來的,都是黃河的娃哩。”
③至今想來,這句話意味深長。中國的鄉村,到處都有龍王廟。求水的日子里,成千上萬的人高舉火把,在蒼天之下、大地之上跪成一種無與倫比的虔誠和渴望。在紅燭的火焰和紫香的繚繞中,莊重、慈祥、平靜的水龍王,俯瞰眾生,目光里蓄滿了母親才有的表情,她身上傾注了蕓蕓眾生對河流的崇拜和念想,她是龍,也是水。當一擔水挑回家,炊煙裊裊升起,日子里所有的滋味兒都有了。喝一口黃河水,一種宗教般的莊嚴,在我內心駐留、伸展、蔓延。
④我有理由斷言,黃河的文化源頭早已超越了地理意義上的故鄉——青藏高原巴顏喀拉山北麓的約古宗列盆地,超越了天下黃河“九十九道彎”的文化空間,同樣超越了黃河五千四百六十四公里身長所輻射的疆域。黃河用上百萬年的耐心和胸襟,輕輕擁攬了西北、中原、華北幾十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之后,蒼生盡在她溫情的懷抱里。
⑤沿著黃河走,我發現,黃河對人類精神的浸潤和人類心靈對黃河心悅誠服的接納,早已成為一種雙向力量。假如,百萬年前中國西部的地質變化沒有為黃河的誕生提供可能,那么,誰來給我們提供一擔水的意義?黃河流域的掌心里,到底還有多少超越五千年的華夏文明遺存,至少當下無從得知。也許,我們真的只是領受了黃河文明的一角。置身歷經千年風霜的殿堂和古柏,耳聞經久不息的鐘聲,我們只知道,歷史剛剛從史前向殷商走來,從秦漢向唐宋走來,從明清向當下走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⑥荀子說:“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一條又一條黃河的支流,跨越時空,奔流不息。每一條支流都是每一擔水的合計,都是去黃河那里“趕集”。在黃河沿岸的鄉村,你側耳諦聽,一定能聽到這樣的聲音:“滴答,滴答,滴答。”那是屋檐水的聲音,也是黃河的聲音,更是父老鄉親血管里的聲音。她最終在華北匯入蒼茫的大海,帶去的,是這片土地的表情。
⑦少年時代,我一度迷戀西方哲學,但有一位外國朋友告訴我:“我不敢輕視中國哲學,因為有一條河,它叫黃河,是一首叫哲學的詩。”詩?我的耳畔,頓時響起先秦以來黃河兩岸的低吟淺唱:“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所謂伊人,在水一方”……“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⑧每一句藝術的經典,都是日子的投影。在我心靈崖畔的視野里,古人和今人的藝術聯系、傳承,根脈如此密不可分。那史前人類遺址中陶罐、陶瓶、陶盆上鐫刻、描繪的符號,那用簡單的線條、筆畫對河流、魚蝦、白云、牲畜、狩獵、祭祀的表達,那云岡石窟、龍門石窟、敦煌石窟、麥積山石窟中的雕塑、壁畫……那一刀又一刀,一筆又一筆,一畫又一畫,分明是一支支反復吟詠的民謠,民謠里蓄滿了所有關于日子的歌。這些歌,伴隨著黃河的濤聲,經久不息。當藝術融入人們的日子,那不就是一曲幾千年的黃河大合唱嗎?
⑨一直在想,在中國,每當中華民族處于生死存亡的十字路口,為什么人們首先想到的是黃河?“風在吼,馬在叫,黃河在咆哮,河西山岡萬丈高,河東河北高粱熟了……”也許,社會學家給出的答案是母親,哲學家給出的是精神,政治家給出的是人民,美學家給出的是氣質,歷史學家給出的是傳統……一位農民卻這樣回答我:“風水。”我的理解是,黃河流域的氣候、土壤與地貌,體現了農耕文明更多的特征,“河東河北”密不透風的高粱,既給黃河兒女以日子,同時也為黃河兒女抗擊外來侵略提供了天然屏障。“黃河在咆哮”,那是對敵人的怒吼,也是對兒女的召喚。
⑩毋庸諱言,近百年來,中國東南沿海地區創造時代文明的步伐要遠遠比黃河流域快,這得益于現代工業、海洋文明的進步與發展。“源頭不會變,風水輪流轉”,這不光是一個歷史問題,也是一個生態問題。變與不變之間,人與自然的作用力,可以海枯石爛,也可以滄海桑田。
我們一定不會忘記這樣一段歌詞:“我的故鄉并不美,低矮的草房苦澀的井水,一條時常干涸的小河,依戀在小村周圍……”我在黃河流域考察農村飲水現狀的時候,再次看到了農民肩膀上的一擔水,那,還是我小時候見過的清冽的水嗎?那分明是稠泥漿。有個不爭的事實是:黃河瘦了,近幾十年來,曾頻頻斷流。一條條排污管道,像罪惡的大炮一樣伸向黃河。
“保衛黃河”,半個世紀前的黃河兒女面對敵人發出的吶喊,猶在耳畔,只是,如今黃河的敵人隱藏在哪里呢?要我說,就在我們自己的日子里。信不信,一擔水的日子里,什么都看得出來。
三十年前,黃河兩岸流行著一首叫《黃河源頭》的歌,其中的歌詞是:
黃河的源頭在哪里?
在牧馬漢子的酒壺里。
黃河的源頭在哪里?
在搟氈姑娘的歌喉里。
多像我的一個夢啊!夢中,我變成了那位牧馬的漢子,手里拎著酒壺,沿著黃河行走,馬蹄悅耳。不遠的搟氈房里,有一位美麗的姑娘,在為我歌唱……
就這樣策馬而去,不愿醒來。
(選自2015年11月25日《人民日報》)(有刪改)
回答下列問題:(18分)
1、作者為什么認為花白胡子老人的話“意味深長”?(4分)
2、請簡要分析第④段表達上的特點及其效果。(4分)
3、文中第⑧段羅列了眾多藝術作品,有什么作用?(4分)
4、作者在文章結尾說“一擔水的日子里,什么都看得出來”。請談一談你從本文中看到了什么。(6分)
渭河是一碗湯
秦嶺
當我相信它是一碗湯時,我已離開了它,卻從此有了故鄉。
“他要了五分錢的一碗湯面,喝了兩碗面湯,吃了他媽給他烙的饃。”這是初中時從課文《梁生寶買稻種》里讀到的一段話,一種感同身受的強大氣息吸附了我,但隨之而來的文字仿佛又把我推開:“渭河春汛的鳴哨聲,在人們不知不覺中,增高起來了。”罷了!活該自作多情,像這種與河流有關的信息,怎會與我有關呢?兒時遠離河流的干旱之苦,讓我對形同傳說的河流天生敏感。第一次知曉,傳說中的渭河,原來真是在人間的。
始知渭河,源自少時讀《山海經》:“夸父與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飲。飲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飲大澤。”河,指黃河;渭,指渭河。渭河居然與黃河齊名,該有多長,有多大啊!
我忍不住向一位學長求證:“渭河,離我們這里遠嗎?”
“遠著哩,真正的渭河在陜西,那是大地方,能不遠嘛。外邊很大,咱這里很小。”
“那……陜西在哪里?”
“沒去過。”學長反問,“你以為課本里的渭河就是咱這里的渭河啊?”
邏輯似乎是:陜西、甘肅各有一條渭河,兩者本不相干。盡管這樣的答疑明顯帶有對我的不屑,卻讓我意外獲知,甘肅原來也是有渭河的,這讓我宿命地感到自己作為甘肅人的局限和遲到。后來在天水讀師范,得悉不少甘谷、武山、北道的同學家在渭河之畔,這讓我好奇得不行。陜西的渭河無緣一見,“家門口”的渭河無論如何要一睹真容的,不為梁生寶,為自己。1987年,我和甘谷同學李文灝相約去十幾公里外的北道看新落成的渭河大橋,我沒有告訴他我內心的秘密:我的目標不是橋,是一條河:渭河。
“家門口”的渭河果然很大,比故鄉山腳下的耤河大多了。我問李文灝:“這條河流向哪里?”
“大海。”
這樣蒼白的答案,他也說得出口。百川歸大海,海再大,豈能大過期待與內心?
“我指的是下一站。”
……
人間就一條渭河,它的根系,它的枝干之始,它的血脈之源,不僅在甘肅,就連發源地也在天水眼皮子底下的渭源縣,渭源渭源,可不就是渭河的源頭嘛!而我們村子距離渭河的直線距離,不到二十公里。當再次重溫渭河兩岸有關伏羲女媧、軒轅神農、秦皇漢武的種種傳說、典故、民謠時,渭河突然變得更加陌生了,就像失散多年的爺倆突然路遇,更多的是惶恐和局促。原來世界并不大,別人擁有的太陽,也在我們東邊的山頭升起,別人擁有的月亮,也照樣在我們樹梢掛著。
仿佛一覺醒來,我在渭河的遠與近、大與小和它與生俱來的神秘里流連忘返。難道渭河剛剛從渭源鳥鼠山奔涌而出,就是這等八百一十八公里的長度、十三萬多平方公里的流域面積,并橫穿八百里秦川從潼關撲入黃河嗎?非也!五百萬年前,如今的渭河流經之地,居然是黃河古道,黃河從蘭州向東,經鳥鼠山繼而東行。從新生代開始,造山運動讓秦嶺抬升為隴中屏障,迫使黃河一個華麗轉身蜿蜒北上,經賀蘭山、陰山由晉北順桑干河入大海。再后來,由于內蒙古烏蘭察布地區隆起,黃河轉而南下直奔潼關。一位地理學家告訴我,黃河、長江的源頭擁有很多天然內流湖泊和高原冰川,萬千支流多有涵養水源。而渭河不是,作為黃河最大的支流,它的源頭恰恰在“定西苦甲天下”的西部最干旱地區,它一路走來,途經甘、寧、陜三省的八十多個干旱區縣,拾荒似的玩命匯集從溝壑崖畔之下眼淚一樣的一百一十多條支流,而這些支流大都不是地下水,而是從天而降的星星點點的雨水,他們伴隨著季節而來,伴隨著閃電與雷聲而來,伴隨著大地的渴望與喘息而來……
我信了這句老話:所謂“黃河之水天上來”,實質上是“渭河之水天上來”。
滄海桑田,沒人知道黃河到底改道多少次,但渭河始終伴它風雨同舟,一往情深,像搭在黃河肩頭的一袋面。
“其實,渭河就是一碗湯,喝上,啥都有了;喝不上,啥都沒了。”
關中農民的這句話,似曾相識,我又一次想到了梁生寶。
一條河,一碗湯,真的不用過多解釋其中的含義,看看農耕以來渭河流域的灌溉情況,至少一半的答案在這里了。漢武帝時期修建的龍首渠,從地下貫通如今的澄城和大荔,使四萬余公頃的鹽堿地得到灌溉,年產量增加十倍以上,被譽為中國歷史上的第一條地下渠,成為世界水利史上的首創。而截至二十世紀末,關中地區類似性質的灌溉工程,萬畝以上的灌區近一百一十個,自西向東基本連成了一片。皇天后土,有一口水,就有一株苗,就有一縷炊煙,就有一碗湯,就有生生不息的生命的指望。
有生命,就有創造。在甘肅的渭源、隴西、武山、甘谷、天水一帶,到處都是馬家窯文化、齊家文化、仰韶文化遺址;在陜西的寶雞、咸陽、西安、渭南、潼關一帶,半坡遺址、炎帝陵、黃帝陵、秦陵、乾陵、秦始皇兵馬俑星羅棋布……渭河給我們提供的強大信息量到底被我們捕捉、尋找、獲知、理解了多少?它像謎一樣在著,也像謎一樣不在。那樣的年代,我不在,我爺爺也不在,但我爺爺的先祖爺爺一定在的。還能說啥呢,那些河流的子孫,一代代地沒了,走了,先是一抔黃土,再后來,了無蹤跡,就像這世間他們根本沒來過,也沒留下任何的蛛絲馬跡——我好想說錯了,他們留下了我,我們。
渭河流到如今,早已瘦了,皮包骨的樣子,到底相當于過往的幾分之幾和幾十分之幾,我沒了解過。當風光一時的“八水繞長安”的曼妙景致只能在夢中去感受時,當“宋代從岐隴以西的渭河上游采伐和販運的木材,聯成木筏,浮渭而下”的壯觀只能從史料中尋覓時,現實的渭河,會讓你肝腸寸斷。
“渭河干了,咱就沒湯喝了。”一位陜西農民告訴我。
這些年,一個漢字緊緊攥緊了我這顆單薄的心,這個字叫“濟”。“引灤濟津”是因為天津沒水了;“引黃濟津”是因為灤河沒水了;“引長濟黃”是因為黃河沒水了,“引漢濟渭”“引洮濟渭”是因為渭河沒水了……我去過被認為是史無前例的“引漢濟渭”工程現場,高超的現代工業技術把莽莽秦嶺山脈從根部洞穿并延伸九十八公里,然后利用二百公里的管網,把長江的最大支流——漢江水一分為二引入關中平原,匯入渭河……應約撰文,我遲難下筆,后來想到的標題竟是兩個字:血管。
血,與其說受之于父母,不如說,受之于一碗湯。
大地蒼茫,耳邊仿佛傳來故鄉的聲音:“娃,喝湯來——”
(選自2015年10月19日《人民日報》)(有刪改)
回答下列問題(15分):
1、《渭河是一碗湯》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思想感情?(3分)
2、文章中提到“所謂‘黃河之水天上來’,實質上是‘ 渭河之水天上來’”,你認為“渭河之水天上來”有什么含義?(3分)
3、下面三句話,在文章中有什么樣的表達效果(9分)
A、渭河流到如今,早已瘦了,皮包骨的樣子,到底相當于過往的幾分之幾和幾十分之幾,我沒了解過。
B、文中應約撰文,我遲難下筆,后來想到的標題竟是兩個字:血管。
C、大地蒼茫,耳邊仿佛傳來故鄉的聲音:“娃,喝湯來——”
云端上的村莊
秦嶺
天,拎著村;村,踩著云;云,罩著崖。萬丈懸崖下的大渡河大峽谷中,一個來自天津的男人步履匆匆,那是我初來乍到。
我像極了從云端不慎飄落到大地的一只眼睛,回望來處,唯見蒼穹一線,白云悠悠,卻不見一脊一瓦。我在想:那高高的云端之上,真的會是勝利村人的故鄉嗎?
當地文友問我:“你在找啥子?”
“云端上的村莊。”
“其實,所謂‘云端上的村莊’,聽著充滿詩情畫意,說穿了就是典型的‘懸崖村’,咱小涼山一帶有很多,成千上百個呢。至于勝利村舊址,如果不是特別好的天氣,肉眼是看不到的。”
初聞“云端上的村莊”,應該與早先媒體曾經報道過的涼山州昭覺縣阿土勒爾村有關,記得當時我正在天津的家中看電視,熒屏上驚現這樣的畫面:村子在云端若隱若現,峭壁上凌空垂掛著長長的藤梯,崖畔上鏤刻著窄窄的石階,幾十名放學回家的小學生,像一長串貼在懸崖上的壁虎,手腳并用,一寸寸、一點點往上蹭,蹭,蹭……可這次到了大渡河大峽谷金口段,我才知道當年的勝利村比阿土勒爾村有過之而無不及。云端里的勝利村,海拔高達1600米。當地人說:“人掉下去,就像從天上掉下去一樣,不沾一根草。”
“噫吁戲,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那一刻,我真正懂得了李白。
“老鷹茶,茶老鷹,
香飄萬里留客人……”
風中,隱隱約約傳來山歌聲,如絲似縷,優美婉轉。一定是從勝利村新址傳來的吧。靠近村口,迎面矗立著一塊高大的石碑,上刻“道林子峽谷第一村”八個大字。這才知道,勝利村早先是叫道林子的。我的步履難免遲疑,天津的朋友曾提醒我,他20年前和驢友不遠千里下川西,曾攀爬過好幾個“云端上的村莊”,從谷底到村莊,來回平均至少三天時間。很多鄉民與世隔絕,刀耕火種,表情木訥,見到不速之客,目光里蓄滿了戒備和質疑。
繞過大石碑,一條開闊整潔、彎度如弧的主街道撲面而來,兩旁是幾十幢鱗次櫛比、錯落有致的川西特色風貌建筑群:民居,超市,旅館,文體活動中心……白墻青瓦,廊檐飛翹,閣樓競秀,古樸中洋溢著時尚,雄渾中飽含著風情。小巷時見小橋流水,門口多有桂樹濃陰,院內常常雞犬相聞。各種石砌、木搭的花圃、圍墻,玲瓏雅致,風格迥異。家家戶戶的門楣上刻有“耕讀傳家”“孝義治家”等字樣。街道中央的文化廣場上,三位美麗的彝家姑娘,身穿嶄新、漂亮的彝家服飾,正在介紹這里的老鷹茶:“先生,喝杯老鷹茶吧。”
我問:“一杯多少錢?”
“咱自產的,不要錢,只要你們外邊人常來做客就行。”
其中一個姑娘告訴我,她們幾位并非云端上下來的移民,但她們所在的公司認準了勝利村得天獨厚的旅游前景和發展商機,專門在這里開發老鷹茶。云端上盡管環境惡劣,卻非常適宜種植老鷹茶。如今人下了云端,茶卻上了云端,幾年功夫就擴大了幾千畝,行銷省內外。三位姑娘手拉手,唱起了《遠方的客人請你留下來》:“路旁的花兒正在開,樹上的果兒等人摘,遠方的客人請你留下來……”
不用問,進村之前聽到的山歌,一定是這三位姑娘唱的了。我嘗了一口老鷹茶,果然是味中有味兒。
驀然回首,發現矗立著一個巨大的石雕,內容展示的是當年勝利村人背著背篼在云端上艱難攀登的畫面。正面題有四個大字:云端遺民。石雕背面鏤刻一行小字:這里的人們來自懸崖絕壁的云端之上。一位老人正在給游客講故事:“我們來自云端,來云端之前,湖廣是我們的家鄉……”瞬時,一個比老人的口氣更要蒼涼的概念重重地撞了我一下:湖廣填四川。
突然接到天津驢友的電話:“你替我爬一趟云端吧。”
“可是,云端的村莊都下來了。”
“看來,我只有親自去了。”
這話讓我一頭霧水。出得村來,山歌聲再度從風中傳來:
“漢家人彝家人,
都是云端采茶人……”
山歌,居然是從云端里傳來的。
(選自 2018年4月28日《人民日報 》)(有刪改)
回答下列問題(17分)
1、勝利村人有怎樣的特點?請簡要概括。(3分)
2、根據提示,賞析文中畫線的句子。(6分)
(1)天,拎著村莊;村,踩著云端;云,罩著崖頂。(從修辭角度)
(2)幾十名放學回家的小學生,像一長串貼在懸崖上的壁虎,手腳并用,一寸寸、一點點往上蹭,蹭,蹭……(從描寫角度)
3、第段運用了哪種敘述方式?簡要分析本段在全文中的作用。(4分)
4、文末“我再次把目光投向云端”語意豐富,結合文本談談你的理解。(4分)
金果的味道
秦嶺
①那年的巴黎之夜,主人端上來的一盤蘋果。輕嘗,頗多回味,妙不可言,便認定此味只屬于異國他鄉,可主人卻用法語說:“這種叫金果的蘋果,來自中國平涼。”滿座一時嘩然。
②其實位居六盤山東麓的平涼距我的老家天水并不遠。三十多年前,我曾有過一次去平涼的華亭煤礦拉煤的經歷,“六盤山上高峰”“關山度若飛”的迥異確是領略了的,但壓根兒就沒有見到一顆什么金果。幸而從天水帶了幾個蘋果去,稍慰跋涉之渴困。目擊之處,黃土裸露,莊稼慘淡,土坯茅草房稀稀疏疏,與傳說中的所謂“隴上旱碼頭”、古“絲綢之路”重鎮、“西出長安第一城”大相徑庭,如今突然冒出一種名揚海外的金果來,這樣的脫胎換骨經歷了怎樣浴火重生般的華麗轉身,不免讓人好奇。
③有一年,平涼方面委托我代邀京城文化名流造訪,我給從維熙、崔道怡等文壇前輩賣了這樣的關子:“一起去吧,那里有金果。”初以為,金果謂之“金”,該與陜甘寧交匯幾何中心的“金三角”有關吧,或者,完全為了圖個金字招牌。可是重返平涼,現實完全顛覆了我的偏見和記憶。
④從平涼的崆峒、涇川、崇信、華亭、靜寧、莊浪、靈臺諸區縣一路走來,昔日的源峁丘壑、古道旱川早已被蒼翠的綠色輕攬重抱,一望無垠的青波綠浪時而像飛瀑直掛梁峁,時而像大江奔流谷峪,時而又像湖泊蓄滿平川。近前看時,紅色的蘋果垂垂累累,锃亮如釉,濃郁的果香在初秋的風中久彌不散。這是一種完全久違的味道;這種味道與記憶中的平涼無關,卻與現場的平涼有關。它似乎在用一種難以言喻的力量,以金絲般的堅韌和晶亮把記憶和現實縝密地縫接起來了。
⑤平涼人說:“金果的味道,就是崆峒山的味道,云崖寺的味道。”這一山一寺,皆馳名中外的平涼名勝,平涼人顯然是為了證明人文歷史和時代之間那種一脈相承的聯系,就像一棵樹,樹上縱有果子萬千,而根,永遠唯一。
⑥后來的幾天,大家前往中國針灸學鼻祖皇甫謐、“嘉靖八才子”之一的趙時春故地采風。平涼人再嘆:“老先人們如果能嘗到金果的味道,就好了。”
⑦“也許,先人們每天都在品嘗這種味道哩。”我這樣回應。
⑧回到我生活的天津,我把重返平涼的感受講給在津的平涼籍友人李杰聽,他說出了這樣的話:“平涼的味道,終于回歸了。”意思似乎是,金果本該就是平涼的味道,而平涼的味道,只是經歷了一番歲月之后,重新回到了前臺。
⑨這讓我想到了早在四十多年前就被譽為“梯田王國”的莊浪,如今的梯田又變成了金果田,假如,那層層梯田是一雙雙鳳眼,它們在看誰?是一張張芳唇,它們在告訴你什么?也是巧了,那年平涼金果博覽會借助對口幫扶的平臺移師津門,籌委會負責人王奮彥告訴我,金果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平涼已成為全甘肅最大的優質蘋果生產和出口創匯基地。有幾個名頭,似乎在證明這種意義,譬如,金果不僅被中國綠色食品發展中心授予“中華名果”,還獲得全國第一個蘋果類證明商標。金果的味道,由此悄然提升了平涼整個果蔬業的品格、風度和姿態,為了這一天,平涼人整整打拼了三十年。
⑩有位詩人信口吟來:“此一味分百味,百味合一味是也!”怎分怎合?縱有千般妙句,豈能解它得開?那晚,我用金果招待幾個天津朋友,思緒卻無由地重返那個巴黎之夜。金果仍然是金果,而個中滋味,豈止果香一縷,一縷果香呢!
香,是用來回味的。也是那年吧,忘了是在靜寧還是莊浪,一位四五歲的農家小姑娘捧上一個碩大的金果,說了三句話,卻只有兩個字:“你吃。你吃。你吃。”小姑娘金子一樣的表情純凈而專注,一雙小手像是捧著整個的金秋,或者,捧著關隴大地金子般的民謠。從維熙先生大受感動,把小姑娘抱起來。“咔嚓”,記者趕緊按下了相機快門。
幾年過去,我終于為這張珍貴的照片取了個名字:金果。
(選自《人民日報》2017年12月4日)(有刪改)
回答下列問題(17分)
1、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文章第段寫我對平涼“三十多年前”的記憶,與下文“我”再到平涼的所見形成鮮明的對比,突出了平涼的華麗轉身。
B.“也許,先人們每天都在品嘗這種味道哩”與“平涼的味道,終于回歸了”,這兩句話都含有平涼的味道古今沒變之意。
C.文章寫莊浪的金果以及產生的品牌效應,從點上展現了平涼人為過上幸福生活而打拼的經歷,體現了平涼人的奮斗精神。
D.文章以“金果的味道”為線索,既寫了我到平涼的所見所感,也寫到了平涼的歷史人文及名勝,凸顯了平涼豐厚的文化內涵。
2、文章開頭從那年的巴黎之夜吃金果寫起有什么妙處?請簡析。(7分)
3、文章最后,作者以“金果”命名“珍貴的照片”,這樣命名有何意蘊?請結合全文簡要分析。(7分)
高高的蓑衣嶺
秦嶺
像極了未曾啟封的天書,一層層摞起來,便成了高高的蓑衣嶺。
大巴蹣跚而上,一如被起重機緩緩吊上了濃密的積雨云。蓑衣嶺被浩渺的雨霧束之高閣,懸!隨時都會栽入四川盆地的樣子。原本要在這里眺望大瓦山主峰、俯瞰大渡河遠景、領略彝寨神韻的,可五米開外天地不見,唯有巨獸般呼嘯的山風,嗖嗖的,夾帶著初夏漸暖時節罕有的、刀子般的徹寒和肅殺,似要圍殲所有的不速之客。我朦朧中摸到了兩塊一米見方的、鐫刻著繁體字的石碑:一碑曰:蓑衣嶺;另一碑曰:藍褸開疆。落款時間:民國三十一年。
“嗡”地一聲,這是古人的泣血文字撲入我記憶的巨響。《左傳?¤宣公十二年》語:“篳路藍縷,以啟山林。”其意指坐著柴車,穿著破衣裳開辟山路。《史記?¤楚世家》又云:“昔我先王熊繹,辟在荊山,篳路藍縷,以處草莽,跋涉山林,以事天子,唯是桃弧、棘失,以共御王事。”古人絕不會想到,當年的歷史表達,千年后會成為蓑衣嶺的標識和象征。碑文背后的故事是:日寇侵華時,陪都重慶岌岌可危。民國政府為了對接滇緬和中印公路,支撐駝峰航運,決定打通川康天然屏障,修建樂西(樂山到西昌)公路,于是征調川康彝漢“藍褸”鄉民20余萬,從1939年到1940年兩年的時間,修建了這條長達525公里的“天路”。代價無疑是慘重的:因饑餓、疾病和勞累造成3萬多人傷亡,平均每公里死亡8人,可“藍褸”的民族,卻從此有了浴火重生的通道。
彝族朋友告訴我:“蓑衣嶺海拔2800米,雨霧天氣占到90%,這里根本不適合人類生存。”
蓑衣嶺像古人的一個設問,而樂西公路,像是專門用來回答的。歷史和現實的風雨同時呈現,我卻無法做到完美的一問一答。盡管,“藍褸開疆”更像一次啟蒙,或者,一次喚醒。
在蓑衣嶺停留不到半小時,我已渾身盡濕,我明白這樣的大山為什么叫蓑衣嶺了。“藍褸”們可以蓑衣加身,可蓑衣嶺自己的蓑衣,除了雨霧,還是雨霧,雨霧如銅墻鐵壁,可它分明有呼吸,有目光,有直覺,有語言。到底是什么語言呢?比如:你這是從哪里來,又要到哪里去?
我本能地開始了輕輕的撫摸,撫摸一個比牛腰還要粗至少三倍的大石碾子——據說這種質地堅硬的石碾只有用大渡河里的巨石才能雕鑿而成。當年平整路面的時候,至少需要20多個“藍褸”漢子才能拖動。也是當年,紅軍曾在大渡河畔的瀘定橋絕處逢生,一路北上。雖然此刻望不見大渡河,而石碾子在著,它把大渡河特殊的氣質、氣味、氣場從大地帶到了高高的蓑衣嶺,叩問蒼天,像一只睜著的眼睛。
我下意識地自問,我這是撫摸蓑衣嶺,還是撫摸大渡河?是在撫摸過去,還是撫摸當下?不到百年,所有的奇跡原來并沒有停止過。我腳下的2000米深處,有一條由北向南的鋼鐵大動脈,那是1958年到1970年歷時十二年建成的成昆鐵路,如果說樂西公路被雨霧呵護在歷史的帷幔之中,那么,成昆鐵路則像大山軀體內的虎踞與龍盤,而進入新世紀以來的一輪又一輪扶貧攻堅戰,則成為彝漢老百姓與自然、與命運博弈的時代樂章。大巴從蓑衣嶺盤旋而下,我沿途看到了這樣的標識:大瓦山紅豆杉產業扶貧基地、中藥材產業扶貧基地、老鷹茶產業扶貧基地……
在一個易地搬遷后的彝家新寨,彝族朋友東南西北指給我看:“那里,看到了嗎?有云的地方,曾經是我老家;那里,對,瀑布的頂端,曾經是阿倫葉丹的家。”
無論怎樣指引,我總覺得他的指頭是朝天上的。
“云深不知處”。可就在那云飄瀑掛的萬仞之巔,彝人曾經祖祖輩輩生活在那里,下山靠樹藤繩索,種田靠刀耕火種,圍獵靠弓箭刀叉。順著手指的方向眺望,我屏息靜氣,“恐驚天上人”。但我還是長長地舒了一口氣。如今的山洼處、小河邊、竹林中,一片片層層疊疊、嶄新鮮亮的“醉美彝寨”拔地而起,像彝家人眼里神圣的轉轉花,蘊蓄著濃郁的復古意味和時尚的審美意趣。比如被譽為“水墨畫卷”的順河村,飛瀑四周環繞,水車緩緩旋轉,石階錯落有致。可謂村在畫中,畫在村中。在村文化中心的“農家書屋”,我居然發現了自己的散文集:《眼觀六路》。
“我又要‘開疆’啦。”彝族朋友問我,“您明白我的意思嗎?”
我當然明白的。在蓑衣嶺,他就告訴過我,他本來要去山下新建的一家水電站工作,但現在想法變了,正在考慮與漢族朋友合資,在蓑衣嶺建一個旅游觀光點。
“可是,高高的蓑衣嶺,啥也看不見啊!”
“其實您眼觀六路,啥都看見了。”
大渡河畔,我撿了一個小石頭。沒人知道我為什么要把它帶回家。
(選自2018年5月21日《中國紀檢監察報》)(有刪改)
回答下列問題(15分)
1、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開頭兩段,大量運用比喻、擬人等手法,極力渲染蓑衣嶺的“高”和“險”,為下文寫“襤褸開疆”的不易作了鋪墊。
B、蓑衣嶺像是古人在詢問“我”對歷史的看法,而“我”面對復雜的歷史和人生感到難于評價,因此無法做到完美問答。
C、彝人曾在萬仞高峰不畏艱險頑強生活,如今經過彝漢人民共同努力,彝人已過上物質與精神生活都豐富美好的新生活。
D、文中的“開疆”,由“篳路藍縷啟山林”,到以血汗生命開通“天路”,再到當今不斷開發新工程,體現出豐富內涵。
2、文章以“大渡河畔,我撿了一塊小石頭。沒人知道我為什么要把它帶回家”結尾,有怎樣的藝術效果?請結合全文分析(6分)。
3、“歷史與現實交織”是本文一大寫作特征,請結合全文對此加以賞析(6分)。
煙鋪櫻桃
秦嶺
久居津門,經常會收到來自故鄉天水的特產。
于是,在不同的季節,我身邊的天津衛們都能在第一時間與我共享來自故鄉的種種滋味兒。這些年,大家品嘗最多的要算櫻桃了——煙鋪櫻桃。
“味道好像不一樣,但一時說不出來。”為什么非得說出來?如果一定要說煙鋪櫻桃個大、形正、色絕、味美、肉厚,豈不俗了。人間最是有滋味兒的東西,往往只可意會的,意會比言傳,要可靠些。
人間四月天,故鄉的電話翩然而至:“來煙鋪看櫻桃花海吧,萬畝呢,整個的羅玉溝,盈盈的白。”我無法想象偏距城郊羅玉溝的小村,怎樣被萬畝的櫻桃花海簇擁,也無法判斷如此壯闊、綿延的鄉野花事,對于生活在鋼筋水泥叢林中的城市人是怎樣一種意味。身居千里之外的渤海之濱,我的目光只能通過網絡圖片在煙鋪徜徉。這是航拍鏡頭下的煙鋪之春:坡上坡下,崖前崖后,煙鋪的世界被一種純粹的白輕輕籠罩著,那是一種與眾不同的白,像雪,但不是綿密型而是飄灑型的;像云,但不是堆積型而是卷層型的;像潔白的羊群,但不是擁堵型而是悠閑型的。山梁在花海中時凸時無,如島似礁;曲徑在花海中時隱時現,如龍似蛇……我倏然一驚,這是煙鋪的櫻桃花海嗎?它分明是浩淼無邊的人間煙火,輕輕的,漠漠的,漾來漾去,漾出一個煙鋪,一道羅玉溝。
“櫻桃好吃樹難栽”。難的,其實是日子。兒時在故鄉,櫻桃比珍珠難覓,外婆家的后院奇跡般長著一棵櫻桃,四月亮花,五月掛果。在那清貧的歲月里,外婆常常用一個小盅盛得三四,作為招待上賓的美味。鄉野的花事,多是做酸菜的苦菜花。苦菜,如今是物質社會里詩意盎然的一種生活調劑,但它的本質容顏,卻是清苦歲月的全程記錄。據故鄉的朋友講,當年的許多荒山禿嶺,如今都變成了花果山:蘋果、梨、桃、山楂、櫻桃……說到這里,朋友的口氣轉了個彎兒:“苦菜花兒,也開得歡呢!”
這話是有味道的,我當然聽得出來,櫻桃的甜和苦菜的酸,都在日子里。
小小櫻桃,能讓一個普通小村在市場社會換了人間,許多人引以為奇,但在我看來,奇在煙鋪,就不為奇了。村口,那塊立于1963年的石碑上的文字依然醒目:煙鋪村遺址。這樣的標識,沒心沒肺的人永遠不會懂的。中國的老村何止千萬,但能夠留下史前文明的原始村落你到底見識了多少?七八千年前母系氏族的先人們選擇在這里居住,一定比我們更明白這里的水土、陽光、風雨與生存、生活是什么樣的聯系,一定比我們更清醒狩獵之后的種植業,在茹毛飲血之后對大地的選擇、判斷與定位。幾千年來,多少村落在生存的邏輯中香消玉損,煙消云散,而表面上與其他村落沒有任何迥異的煙鋪,三尺黃土之下的陶罐、陶瓶等原始信息和人類文明的密碼,卻依然在著,煙鋪的煙火,依然在著。天水人告訴我,每當櫻桃花事正濃、或碩果累累的時節,常有各類藝術家們要到煙鋪去寫生作畫、吟詩作賦。我想,當煙鋪的櫻桃落在畫布上,掉進詩叢里,聰明的作者一定會想到那些陶罐,幾千年前的先人們,也是選擇了煙鋪,并把對大自然的美好記憶,變成了陶罐上的各種圖案和文字。
我不知道,人間還有哪里的櫻桃,讓你能找到穿越時空的力量。你如果真的懂得人間,懂得日子,懂得歲月,不妨從天水城北側繞道進入羅玉溝,置身一花一草,感受山鳴谷應。你或許早在幾千年之前就有了,或者,你只在幾千前之后才會誕生。你會判斷:我來這里,是為櫻桃,還是為煙鋪?
煙鋪,一“煙”,一“鋪”。天水諸縣,每隔十里,多有以“鋪”字輔助命名的古驛站,如十里鋪、三十里鋪、五十里鋪,到了這里,成煙鋪了。你不得不承認煙鋪是一種證明,其現實性和象征性直逼你想象的極限。櫻桃在煙鋪,無論土著、移栽還是引進,無論紅燈、美早、早紅、巨紅……只要擁有了煙鋪戶籍,那就是不一樣的櫻桃了。
有件事,記著的。我曾收到一位故鄉讀者用紙箱寄來的煙鋪櫻桃,由于包裝不專業,櫻桃擠壓成了粘稠的泥湯。寄件人附信曰:“秦先生,如果櫻桃吃不成,但一定能聞到味兒的。”
一句話,煙鋪櫻桃的芬芳,立即把我輕輕合攏。打開時,方知在異鄉。
(選載2017年12月19日《中國紀檢監察報》)
回答下列問題(15分)
1、閱讀四到八段,說說作者圍繞“煙鋪櫻桃”寫了哪些內容?(3 分)
2、文中劃線句子使用了哪兩種修辭手法?有什么作用?(4分)
山梁在花海中時凸時無,如島似礁;曲徑在花海中時隱時現,如龍似蛇……我倏然一驚,這是煙鋪的櫻桃花海嗎?它分明是浩淼無邊的人間煙火,輕輕的,漠漠的,漾來漾去,漾出一道羅玉溝
3、文章九、十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請從結構和內容兩方面具體分析(4分)
4、下面對文章的內容理解不正確的兩項是()()(4分)
A.第三段“人間最是有滋味兒的東西,往往只可意會的,意會比言傳,要可靠些”意思是煙鋪櫻桃的香甜美味是用語言無法說清楚的。
B.第四段一組排比句式“像……,但不是……”意在寫出煙鋪櫻桃花海有著與共不同的白。
C.第五段寫兒時在故鄉櫻桃比珍珠難覓與現在故鄉漫山遍野的櫻桃樹形成對比,寫出了故鄉 生活發生的巨變。
D.第五段說苦菜的本質容顏是清苦歲月的全程記錄,意思是苦菜不應成為詩意盎然的生活調 劑,而應是苦難生活的見證。
E.文章結尾“煙鋪櫻桃的芬芳”既是煙鋪櫻桃的香氣,又是來自故鄉的氣息。
麥積煙雨
秦嶺
一場煙雨,麥子返青了;又一場煙雨,麥子揚花了。
天上有星河,地上有麥浪。布谷鳥開口一唱,老家天水就成了麥場。一夜間,千千萬萬個麥垛拔地而起,在遙遠的地平線與滿天星斗壯麗會師,天地因之合二為一,一時分不清星斗是麥垛,還是麥垛是星斗。而濃郁的麥香早已被渭河、西漢水的浪花輕輕挽起,煙雨一樣輕籠黃河長江,千里迢迢奔向遙遠的大海。大海,頓時煙波浩渺,天水相連。
奔!在老家有另一種意味:奔頭,是過日子,就看麥垛高不高。
我寧可認為,這便是麥積山名稱的由來了,料想全世界找不出第二個這樣的“麥垛”,它高達142米,在山巒環繞、群峰拱衛的緩沖地帶中,孤峰突起,仿佛把天水八千年的歷史和收成摞在了那里。作為中國“四大石窟”之一,麥積山有別于莫高窟、云岡石窟和龍門石窟,那鑲嵌在直立峭壁上的200多個窟龕,便是碩大的麥穗兒了;那飽滿盈實的7800多尊泥塑,便是麥粒兒了;那崖頂郁郁蔥蔥的原始叢林,便是麥芒了。古人云:“先有萬丈柴,后有麥積崖”,可見先輩們鑿窟塑像的艱辛、虔誠與悲壯,而農家摞一個麥垛,也要搭梯的,垛越高,梯越長。我自問:“這整整一座山,是在詮釋‘民以食為天’嗎?”
在隴上,麥積煙雨雄列“秦州八景”之首,彼時煙云裊裊,細雨綿綿,宛如仙境,而藤蔓一樣纏繞在峭壁上的空中棧道,便是通往仙境的天梯了。但是,唐代詩人杜甫云:“亂水通人過,懸崖置屋牢。”一個“屋”字在提醒你,這個開鑿于十六國后秦時期,歷經北魏、西魏、唐等朝代不斷鑿修的“東方雕塑館”,其實是家園的。杜甫百年之后的五代、宋、明、清時期直至今日,人們對這個家園的呵護從未停息。只是,請進石窟的不是人,而是佛。
佛是誰?佛是人間所有的煙雨;人又是誰?不妨靜下心來,問佛。
煙雨之煙,乃人間煙火;煙雨之雨,乃天上來水,而老家恰恰就是誕生古老哲學“天一生水”的地方,這大概也是天水名稱的來路吧。作為中國最早的創世神、“三皇”之首伏羲故里,這里的所有傳說一粒粒的、一穗穗的、一垛垛的,比如一畫開天、結繩記事、織網捕魚、匡正嫁娶……這是人間的煙雨,也是煙雨的人間,在這樣的煙雨里,頑強的老秦人奠基偉業并在秦始皇時代一統天下,又由于“天水,國之姓望也”,鼎盛一時的大宋王朝因此被譽為“天水一朝”,而在這片土地演繹而成的《八卦圖》《璇璣圖》,至今無人能完全揭開它神秘的面紗。一面乃一煙,一紗乃一雨。這是天與水,你怎揭它得開?
往事總是如煙的。崖山一戰,蒙元亡宋,天水再次成為一個歷史性的節點和標志。陳寅恪云:“故‘天水一朝’之文化,竟為我民族遺留之瑰寶。”所幸到了明代,華夏香火重燃,而煙雨已是另一番煙雨。老百姓說:“無煙,就沒有香火;無雨,就沒有日子。”
小時候,家里的年畫多半是麥積煙雨的主題,可我總以為那樣的“麥垛”比村口的麥垛大不了多少。讀初中時,幸而有機會春游麥積山,老遠望去,懸在棧道上的萬千游客,才不過麥粒兒那么大。
師者問:“誰能回答,此刻的你們,是什么?”
我立即醒悟過來,搶先發言:“是麥粒兒。”
“那,我們此刻在哪里?”
“麥場。”
師者笑了,一臉麥積煙雨的樣子,同學們像麥田一樣沐浴其中,能感覺到彼此的拔節、抽穗與揚花。當大家成為麥垛的時候,也該有各自的煙雨了吧。
“多少樓臺煙雨中”。千百年來,有關麥積山的歷史典故像層層麥浪,滔滔不絕。那一年,朋友想投拍一部秦腔電影,故事取材于麥積山第44號窟乙弗氏的命運,大意為:東魏、西魏兩國爭相交好柔然國,以抗對方,西魏文帝元寶炬無奈與柔然和親。在柔然公主和柔然大軍的威逼下,元寶炬忍痛廢太子、棄皇后。深明大義的乙弗皇后為了天下太平,遠避麥積山為尼,最終自焚明志。
“天性之真,人性之善,母性之美。”這是后人對乙弗皇后的評價。
朋友說:“這是麥積悲歌,也是麥積圣歌,是不是可以從中選個劇名呢?”
“悲,也煙雨;圣,也煙雨。”我說,“難道還有比《麥積煙雨》更好的劇名嗎?”
在我看來,自有麥積煙雨那天起,劇幕早已拉開。
(選自2019年5月27日《今晚報》)
回答下列問題:(17分)
1、作者描寫的對象麥積山本來是一座山,但為什么一開始卻要寫煙雨中的麥子返青、揚花的情景?緊接著又寫煙雨中的麥浪、麥場、麥垛?(3分)
2、文章中“這整整一座山,是在詮釋‘民以食為天’嗎?”這句話對深化主題有什么作用?(3分)
3、文章中“同學們像麥田一樣沐浴其中,能感覺到彼此的拔節、抽穗與揚花。當大家成為麥垛的時候,也該有各自的煙雨了吧。”這句話和麥積煙雨有什么內在聯系?(3分)
4、深刻領會“自有麥積煙雨那天起,劇幕早已拉開”這句話的含義,作者為什么把“麥積煙雨”稱作“劇”?(3分)
5、對下面描述進行藝術分析。(5分)
作為中國最早的創世神、“三皇”之首伏羲故里,這里的所有傳說一粒粒的、一穗穗的、一垛垛的,比如一畫開天、結繩記事、織網捕魚、匡正嫁娶……這是人間的煙雨,也是煙雨的人間,
大地的血管
秦嶺
人類的智慧,好像還無法測知一個人全身的血管到底有多長。
但這條“主動脈”即將誕生了,98.3公里,這還不包括它導入“病軀”后必將連接的蛛網一樣的、累計超過200公里的毛細血管。這生命之血,要輸往哪里?
古老渭河的岌岌可危和頻頻斷流,早已使關中大地的軀體因高度貧血而羸弱不堪。終于,這一代的秦人們匯聚了方方面面的科研力量和民間智慧,動員成千上萬的人力和幾百億的財力,試圖花七八年的時間,以輸血的方式編織一片水網,讓關中返老還童,浴火重生。具體構想是:從長江最大的支流漢江調水15億立方米,洞穿秦嶺山脈引入黃河最大的支流——渭河。
所謂“引漢濟渭”,與其說是解大地之危,毋寧說“引漢濟人”。
在西安,一位據說是億萬富翁的老板對我感慨的時候,他正端起臉盆,像古老的賣油翁一樣,把洗過頭的水輕輕注入一個塑料桶里。“這水,還可用來沖馬桶”。與身份極不相稱的細節,讓我怦然心動。
一滴水,在關中漢子這里獲得了尊嚴。
關中大地,歷史上曾經河道遍布,水網如織。稻花飄香的渭河兩岸,豪放的秦腔、老腔、眉戶與陜西特色的漁歌、民謠交匯在一起,構成了古老而又獨特的關中風情。有一種說法,所謂天府之國的美譽,最早不是針對四川,而是針對關中的。而今,一度名揚海內外的“八水繞長安”壯景,反而疑似一個杜撰的、干澀的傳說。
火把,燃燒的火把。亢奮或羸弱的火把像火龍一樣在山間蜿蜒喘息。這是關中父老求雨、祭天的場面。成千上萬的民眾跪倒,用干裂的嘴唇親吻大地。也許,那尊貴的一吻,樓蘭最懂,亞特蘭蒂斯最懂。
古人云:“民以食為天。”今人又延伸了一步:“食以水為先。”2014年,“傳說中”的“引漢濟渭”工程終于上馬。這是怎樣的現場呢?從秦嶺北麓的周至縣到秦嶺南麓的洋縣,成千上萬的施工人員在幾百公里的崇山峻嶺中,開辟了大大小小上百個“戰場”:開山、筑路、打洞、架橋、拆遷、重建……當生存與渴望、抗爭與悲壯構成了人類命運的交響曲,當改造與維護、攻克與重鑄構成了人類突圍與環保的人性樂章,沉睡了幾十億年的大山仿佛睜開了惺忪而又期待的眼睛,蒼茫的原始森林敞開懷抱接納了這些戴著頭盔的“不速之客”,各種奇珍異獸好奇地打量著由挖掘機、卷揚機、鉆探機、運輸車構成的“鋼鐵洪流”……
這地球的一隅,喧囂著,戰栗著,亢奮著,期待著。
我進入隧洞縱深的方式,是乘坐施工專用大巴。從支洞到主洞直至秦嶺山脈的“心臟”,行駛了半個多小時。這是施工人員一寸、一寸、又一寸“摳”出來的世界:潮濕、陰暗,各種機械的轟鳴聲震耳欲聾,與洞外構成了兩重天。洞壁犬牙交錯,洞底遍地泥濘。山體涌水形成的溪流、深潭隨處可見。“咔嚓——嘩啦——哐——”,各種怪異的聲音不絕于耳,隨之而來是飛瀑一樣的碎末,從護網中篩下來,袈裟一樣罩在了我們身上。
“這就是人們談虎色變的巖爆。”技術員告訴我。
“盡管防護技術先進了,減少了巖爆造成的傷害,但是,巖爆狀態下的施工,仍然是生命與死神的博弈。”技術員介紹情況的時候,表情嚴肅而凝重。大家都是帶著祈禱進入隧洞的。
沉默,只剩下緊張的呼吸。那一刻,洞外,半個世紀以來修建的鐵路、公路正在承載著現代交通工具,把南來北往的人們送往目的地。凡是選擇火車、汽車南下川、云、貴或者北上陜、甘、豫的人,每穿越某個隧洞、跨越某段橋梁,一定能隱隱望到窗外的墳塋。或許那下面,長眠著的是一個個曾經生龍活虎的建設者,他們是某位媽媽的孩子,某位妻子的丈夫,某位少女的心上人……
“這個,你拿走吧!”同行的靳兄隨手從頭頂的護網里掏出一塊石頭。
其實是一塊巖爆形成的石頭碎片,巴掌那么大。
“它是石頭,也是命。可是,為了我們的生存,它離開了大山。”
最終能夠詮釋生命秘籍的,其實是人與自然。
那一刻,秦嶺南麓的日頭已經很毒,開工前的漢江水一如既往地蜿蜒東流,被山洪沖到河灘的有各種樹木和動物的尸體。有一只狐貍,它顯然死去了很久,但美麗的雙眼依然睜著,它有一身棕色的被毛,與耳梢、尾梢的純白構成一幅悲壯的圖畫。它多么像我的小說《女人和狐貍的一個上午》中的那只狐貍啊!不同的是,我筆下的狐貍因干旱而死。我從亂石堆里摟了一團淤積的衰草,抖開來,輕輕蓋住了它……
你會認為我是在矯情嗎?我想不會。人軀體里遍布的水網一如大地上的河流和小溪,當你把一杯水一飲而盡,大自然的血已經在你體內浩浩蕩蕩。
離開西安那天,偶然看到一位女士正在指責小保姆:“三令五申,你就是不聽,你保留洗衣服的臟水干嘛?咱缺這點水錢嗎?”
我問她:“您知道‘引漢濟渭’嗎?”
“你說啥?是新上映的大片嗎?”
我想說是,也想說不是,但最終啥也沒說。在她眼里,我一定是個不及格的學生,或者,是不經意的一滴水。
飛機把我送到了萬米高空。俯瞰大地,黃昏中的秦嶺山脈像一根長長的扁擔,一頭挑著漢水,一頭挑著渭河。撒落在崇山峻嶺中的幾十處忽明忽暗的光亮,一定就是施工現場了。光亮靜止著,也奔跑著,像一個個求雨的火把。
那是大地充血的表情,一如吼秦腔時面色如棗的陜西冷娃。
(選自2018年1月9日《中國紀檢監察報》)(有刪改)
回答下列問題:(16分)
1、作者為什么把河流比喻成大地的血管?(3分)
2、那位身為“億萬富翁的老板”和“指責小保姆”的女士對“水”的態度有什么不同?(3分)
3、你如何理解“那尊貴的一吻,樓蘭最懂,亞特蘭蒂斯最懂”這句話的深刻含義?(3分)
4、對下面兩段話進行藝術分析(7分)
A、有一只狐貍,它顯然死去了很久,但美麗的雙眼依然睜著,它有一身棕色的被毛,與耳梢、尾梢的純白構成一幅悲壯的圖畫。它多么像我的小說《女人和狐貍的一個上午》中的那只狐貍啊!不同的是,我筆下的狐貍因干旱而死。
B、飛機把我送到了萬米高空。俯瞰大地,黃昏中的秦嶺山脈像一根長長的扁擔,一頭挑著漢水,一頭挑著渭河。撒落在崇山峻嶺中的幾十處忽明忽暗的光亮,一定就是施工現場了。光亮靜止著,也奔跑著,像一個個求雨的火把。

秦嶺簡介
秦嶺,籍甘居津。一級作家,著有長篇小說、小說集、散文集、影視劇本《皇糧鐘》《透明的廢墟》《幻想癥》《借命時代的家鄉》《不娶你娶誰》《宿命的行走》《在水一方》等20部。小說曾登上2007、2011、2014、2016、2018年度中國小說排行榜,3次登上中國“好書榜”,3部小說集納入全國“農家書屋”。多篇小說、散文被編入《中國當代經典小說必讀》《新中國散文典藏》。曾獲小說月報第13(原創)、16屆百花獎、梁斌文學獎、飛天十年獎等10余種,根據“皇糧”系列小說改編的劇目獲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等。有20多篇小說、散文被納入大學、中學試卷或范文讀本。有作品翻譯到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