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力再戰 更顯風采
藉河生態環境綜合治理一期工程全部完成以后,在天水市委、市政府的統一部署和科學規劃下,全體建設者們并沒有停下步伐,在陜西省水利電力勘測設計研究院精心設計完成以后,藉河二期、三期工程又拉開了建設大幕。
藉河生態環境綜合治理二期工程位于秦州、麥積兩區之間藉河河道,西起藉河生態綜合治理一期續建工程末端的秦州區水家溝口,東至地處麥積區的藉河入渭河交匯處,治理段長度9.6公里,設計防洪標準均為100 年一遇。河道兩側以堤防為界,堤距為145米~05米間,工程總投資估算9.3億元,計劃于2020年6月完工。
二期工程河道整治項目由蓄水區、生態濕地區兩大部分組成,河道規劃按“3段濕地+2段蓄水”景觀總布局設計。自上游開始分別為上游濕地景觀區、上段蓄水區、中段濕地景觀區、下段蓄水區、下游河口濕地景觀區,蓄水區采用中隔墻將河道分為南北兩部分,北側為分別寬93米~123米景觀蓄水區,南側為寬70米泄洪槽。共布設8座攔水壩,其中,蓄水區6座橡膠壩,渾水槽2座氣盾壩(注3),形成蓄水總面積61萬平方米,達915畝,一次蓄水量達到108萬立方米。三段濕地總長度3.77公里,總面積為71.3萬平方米,達1070畝。
按照藉河治理的長遠規劃和設計要求,藉河生態環境綜合治理二期工程在不影響河道原有功能、保障防洪安全的前提下,在河道南側行洪槽利用水利工程疏浚整治的71.9萬平方米河道兩側,播撒草籽,營造濕地(注4),形成特色鮮明的綠地景觀。加上河道北側建成的3.6公里蓄水區景觀帶,建成優美的城市河流生態景觀,整體提升天水市藉河城區段藉河風情線品位,呈現出天水“山、水、園、林”為一體的又一文化生態型園林景觀帶之風情。

(藉河風情線二期濕地公園)
二期工程中,景觀工程總面積182.6萬平方米,劃分為生態濕地區、蓄水區景觀帶兩部分,綠化總面積約110萬平方米。其中濕地綠化面積為38.4萬平方米,蓄水區綠化面積為14.7萬平方米。按照“四季常青,三季有花,夏季有蔭”的總體綠化理念,栽植的喬木主要有白皮松、雪松、油松、圓柏、檜柏、國槐、大葉女貞、金絲垂柳、黃櫨、銀杏、五角楓、紅葉李、碧桃、旱柳等,灌木有紫丁香、紫藤、爬山虎、金葉女貞(球)、大葉黃楊(球)、紅葉小檗(球)、石竹、鋪地柏、紫葉矮櫻、榆葉梅、臘梅、紅瑞木、迎春、月季等,草本有二月蘭、蘆葦、燈心草、大花萱草、荷花、早熟禾、高羊茅、黑麥草、黃菖蒲、鳶尾等總共約70余種植物。這些植物和一期景觀工程相比,品種更多、檔次更高、觀賞性更強。
濕地景觀區兩處濕地面積共計約620畝,主要是1號濕地為工程起點至1號進口堆砂壩(注5)段,長0.6公里;2號濕地為4號橡膠壩后至2號進口堆砂壩段,長1.7公里;3號濕地處下游河口,長約3.8公里。濕地景觀區以恢復河道自然功能為主,對河道進行適當平整、梳理、生態修復,基本維持河道原形態不變,形成景觀和功能更加豐富的河流濕地景觀區?紤]到現狀河道部分灘地高程較高,加上河段末端易受渭河洪水頂托,對現狀高程較高灘地人工修復形成灘地生態公園。根據地形條件,高處整理為微地形,以綠化為主,低處布設形態各異的人工湖,串珠式相連,溪水相接,融入觀賞、文化、體育、休閑、娛樂等城市綜合功能,面積約450畝,為市民提供一處親水休閑場地。
蓄水景觀帶主要是沿蓄水區從西至東布置有35個景觀節點,和綠化相結合,包含約1965 平方米的親水平臺、濱水步道,各級蓄水區內各設伸入水面、造型各異的架空觀景平臺,并將其中精心設計的景觀墻、浮雕墻、地面浮雕、雕塑等,以線性漫步道貫通每個節點。兩條步道總長約11.4公里,主要是一條寬7米、長6.3公里的健身步道,一條長5.1公里、寬1.8米的休閑漫步道,步道由900平方米瀝青混凝土路面、1.9萬平方米透水瀝青混凝土路面及2350平方米局部花崗巖鋪裝路面三部分組成。
二期工程項目自2018年3月正式開工,承擔各標段建設施工任務的各工程隊,分水利工程和景觀工程兩階段正在加緊實施。到目前為止,水利工程的六個標段中,五個標段已基本完工。已經完成河道疏浚、右岸堤防基礎加固、地下防滲墻、左岸箱涵護坡及親水平臺填筑、橡膠壩、副壩、充排水管道安裝、中隔墻及綠化種植、3座泵房主體工程、3段濕地土方工程、地型堆筑、綠化鋼筋混凝土擋土墻等分部分項工程。正在進行景觀綠化、苗木種植、親水平臺線性步道路基及地梁 、園路路基、線性步道懸挑部分梁板、景觀節點部分的結構主體、部分分項鋪裝等工程施工,計劃2020年6月15日完工。通過對藉河城區段二期工程中9.6公里河道的科學治理,打造成蓄水景觀與濕地景觀相融合的特色景區,將建成集水利、旅游、休閑等多功能為一體,環境優美、景色秀麗、地方特色突出和具有歷史文化鮮明特點的園林文化景區,填補藉河綜合治理工程中風情線一期中的不足,進一步豐富城市休閑、娛樂等綜合功能,在秦城區城市的藉河東段,又呈現給市民一道“水清、岸綠、景美、人爽”的藉河靚麗風情線。
藉河生態環境綜合治理三期工程是為進一步適應天水市未來城市發展需要,完善城市防洪體系,改善藉河河道及兩岸生態環境,提升城市總體競爭力,保證藉河下游各段蓄水工程用水安全的城市重點建設項目。工程起點于秦州區天潤橋上游500米處,終點至藉河風情線一期工程“天水湖”1號橡膠壩,以兩岸堤防為界,長約5千米。三期工程主要利用河道天然形態,重點在對河道進行生態修復的同時,改建現有河堤以保證防洪達標及滿足景觀要求。按照總體設計構思,為一河、三區(濕地體驗區、濱水休閑區、休閑運動區)、多節點,主要建設內容主要有河道疏浚、左右岸堤防加固改建、景觀綠化工程等,其中在河道內布置潛壩(注6)7座、氣盾壩4座。設計中的氣盾壩壩高為1.5米和2米,形成的蓄水水面長3.13公里,水面寬35~110米,形成水面面積約316畝,蓄水水量17.1萬立方米的景觀帶,形成和已完成的藉河風情線一期、二期工程相配套、相呼應,更各具特色的藉河風情線。三期工程項目概算總投資約3.1億元,工期于2019年12月開工建設,計劃2021年5月全部建成。

(藉河風情線)
截止2020年5月中旬,藉河生態環境綜合治理三期工程已完成土方工程量約7.5萬立方,完成左岸漿砌塊石護坡380米,完成右岸護灘基礎400米,二標完成右岸護灘填筑,正在進行右岸護灘基礎的開挖和護坡澆筑,左岸親水平臺受供水管道施工影響尚未實施。水利工程計劃于2020年12月15日全面完工。到那一天,藉河之水,將奔騰不止,滔滔向東,匯入渭河,一條河在秦州城區盡顯風采,三十里藉河兩岸將變得更靚麗,更壯觀。
“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讓我們這座城市里的每個人都用自己勤勞的雙手不停地去精心打造這條母親河,不斷地去精心裝扮這條城市血脈,讓藉河用它那醇濃的乳汁,不停地澆灌著這座城市不斷進步和繁榮,賜予這座伏羲后裔城市人民更加美好、更加幸福的生活。我們將以全部智慧和力量一代又一代去建設好這座千年古城,使我們子孫后代的明天生活得更加美好,讓我們心連心,攜起手,奮發努力,去迎接明天更加美好生活的早日到來吧!
注1:河工模型試驗 是水利工程科學試驗中一項重要研究方法與專門技術應用成果。它應用河流動力學知識,根據水流和泥沙運動力學相似原理,模擬與原形相應的邊界條件和動力學條件,研究河流在天然河流情況下或在有水工建筑物的情況下,水流結構河床演變過程和工程方案效果的一種方法,他具有迅速,準確,能節約大量人力的特點。在天然河流泥沙,河床的沖淤變化,河道整治等等方面,大量的采用河工模型試驗進行研究,以取得第一手資料和數據。
注2:日本天水會 1950年秋,國家鐵道部從東北調遣一批在華工作的日本鐵路工程技術人員攜家屬共800余人,匯聚天水。參與正在緊張施工的西北鐵路干線工程局天寶線、天蘭線鐵路工程的施工。在此期間,中國和日本工程技術人員互相團結,克服工程施工中的種種困難,在全程354公里施工線路上,解決了許多技術上的難題,推進了工程建設。其間,日本眷屬客居天水市區,子女讀于天水鐵路子弟學校。日本員工及其家屬和天水市民友好相待,和睦相處,結下了深厚的友情,1953年初,工程基本完成以后,日本員工及眷屬返回日本;貒螅谔焖ぷ骱蜕畹囊欢谓洑v使他們難以忘懷。1954年5月20日,他們在日本成立了《天水會》,相互聯系,每年聚集,追憶往事。上世紀70年代中日兩國建交以后,他們以日本《天水會》名義,曾經先后5次來天水訪問。1987年9月,又一次來天水訪問時,倡議在天水建立中日友好櫻花園并捐資10萬元,后天水市人民政府出資20萬元,在藉河邊共同建立了以《中日友好櫻花園》為主題的公園,象征著在天水工作過的日本工程技術人員及眷屬對天水的深深懷念和中日人民之間的友誼。
注3:氣盾壩 也稱氣動鋼盾橡膠壩,是一種新型的檔水結構,其兼具橡皮壩和鋼閘門的特點,優點剛柔并濟。其結構主要由盾板、充氣氣囊、控制系統等組成。
注4:濕地 狹義濕地是指地表過濕或經常積水,生長濕地 生物的地區。濕地生態系統是濕地植物、棲息于濕地的動物、微生物及其環境組成的統一整體。濕地具有多種功能,保護生物多樣性,調節徑流,改善水質、調節小氣候,以及提供食物及工業原料,提供旅游資源。
注5:潛壩 是指設置在枯水水面以下,具有調整水面比降及限制河底沖刷等功能的河道整治建筑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