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玉妝成一樹高
——王治強硬筆行草書法集《手讀》序
秦嶺(天津)
“一點成一字之規,一字乃終篇之準。”此乃唐人孫過庭《書譜》中的名句。當規矩和標準懸置于書家筆端和精神之巔,書寫必有法度,執筆當為方家。

在我看來,隴上天水書家王治強先生的硬筆行草書法,自成書中經緯,堪為別樣勝景,可謂“登高何處見瓊枝,白露黃花自繞籬”。就理念、向度和追求而言,可概括為十個字:法古,守律,篤真,崇美,謀變。披覽其硬筆行草書法集《手讀》中的27件作品,一篇一章,無不賡續書道淵源;一行一節,無不彰顯書脈精魂;一句一字,無不參透書情煙云。通篇端詳,煌煌然云蒸霞蔚;擇段細究,凜凜然江河汪洋;逐字品鑒,釅釅然芳醇盈簾。無論筆法、字法和章法,溫婉處青蓮映月,磅礴處龍蛇共舞,遒勁處鐵劃銀鉤。唐人張懷瓘有言:“體象卓然,殊今異古。落落珠玉,飄飄纓組。”王治強的書法,可回溯時空,堪當此謂也!
眼到手達,手至心歸,手隨眼讀,是為王治強之“手讀”也。今番我“讀”《手讀》,極目處,縱然逐頁層林盡染,每幅驛路梨花,卻是“讀”王治強的懸腕之“手”了。

放眼當下書壇,可謂風云際會,紛攘莫辯,魚龍混雜,各種大小書展如過江之鯽,大有“你方唱罷我登場,城頭變幻大王旗”之勢,可王治強既不拘泥,也不盲從;既不刻意,亦不追風。他偏居古城一隅,以筆作犁,即便目中有田園,耳廓攬風雨,亦不事張揚,無意取悅,如躬耕自樂的隱者。東漢蔡邕曰:“書肇于自然!蓖踔螐姲压P行紙墨的萬般幽深之理,悄然蟄伏于杳冥之間,講求的是清風出袖,明月入懷,云鶴游天,于是乎,起筆有別于浮華,落墨迥異于俗世,書寫區分于應景。宋人朱文長曰:“手與神運,藝從心得。”從審美角度看王治強的書法作品,其筋骨覓蹤見形,抓鐵有痕,千鈞飛腕,體現了張弛有度的力量美;其線條沉穩暢曉,峰回路轉,起伏有致,彰顯了一波三折的節奏美;其運勢縱橫捭闔,盡興自然,高山流水,凸現了山鳴谷應的韻律美;其構架瓊樓玉宇,珠圓玉潤,天工巧奪,昭示了渾然天成的立體美。王治強的書法之妙,妙在此“四美”矣!

天水乃羲皇故里 ,物華天寶,人杰地靈,自古書家巍巍,代際有傳,好書者眾,但王治強顯然是書家中的異數。生于1940年的王治強,1964年畢業于原甘肅師范學院(現西北師范大學)數學系,曾在原天水第一師范等多所學校躬行傳道授業解惑之善業,執鞭三尺講壇之余,潛心于書法的研習與實踐。王治強在《手讀》的后記中曰:“我從事課堂教學四十余年,與黑白二墨共伍,漸喜翰墨,尤仿效先賢于右任先生標準草書,似有所悟,退休至今二十余年,不分晨昏寒暑,每日必開卷釋惑,臨池習書……”也許是數學的嚴謹、鐵律為他的書法之舟提供了別樣的船票,抑或是為師的天職、篤信為他的創作理念注入了明確的標向,當年天水的莘莘學子,無不為王治強俊逸灑脫、玲瓏碧透的一手行草板書折服地五體投地,多有模者、仿者、隨者。西漢學人司馬遷謂天水先輩李廣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蓖踔螐姷臅ǎ两袢匀皇钱斈陮W子記憶中的空谷回響。

西漢賦家揚雄曰:“言,心聲也;書,心畫也!薄妒肿x》中的書法作品,多全錄或摘錄自《心經》《金剛經》《道德經》《逍遙游》《岳陽樓記》《蘭亭序集》《赤壁賦》《短歌行》《朱子治家格言》《琵琶行》等古典宏文詩篇,可謂言出天地,筆謁先賢,墨開風云。書寫與明志相得益彰,字句與修身共音和鳴!澳牬┝执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王治強融書法于文法,馭書道于文道,寧靜致遠,大音希聲,此乃為書之真境界也。
“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王治強的書法,便是這一樹之高,濃蔭匝地,日麗風和。
2022年1月22日于天津觀海廬
。ㄇ貛X,天水籍天津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