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會宗(前84~前9年),字子松,西漢隴西上邽(今甘肅天水秦州區)人,西漢名將。秦漢時隴西、天水地屬邊郡,與氐羌等少數民族雜處,民風質樸又尚武勁悍,在這種環境中成長的段會宗,以通達邊事、勇武果敢見長。西漢自漢武帝反擊匈奴獲勝,張騫出使西域后,歷史上著名的絲綢之路由此開通,漢與西域各國的聯系得到空前加強。公元前60年,西漢設立西域都護,治所烏壘城(今新疆輪臺東),管轄西域36國。從張騫通使西域到西漢末年,漢王朝前后曾有18位文官武將前往西域通使出任都護之職。這其中,段會宗曾兩次出任西域都護。又三次出使西域,平定了烏孫內亂,增進了中原與西域聯系,成為深受西域各族人民愛戴和擁護的使者。
漢成帝竟寧元年(前33年),時任杜陵(今西安市東南)縣令的段會宗被朝廷五府一致推舉為西域都護加騎都尉、光祿大夫銜,第一次出任西域都護。三年任滿回朝,拜為沛郡(今江蘇沛縣)太守,后遷雁門太守。由于段會宗在西域都護任內勤勉于政,發展農牧,安撫各族百姓,協調西域諸國關系,宣揚了國威,也密切了內地與西域的聯系,因而深得西域各族上下的信任與擁護。當段會宗因故罷官后,西域諸國接連上書朝廷,要求派段會宗再任西域都護,漢成帝遂委任段會宗第二次出任西域都護。
當時,段會宗已經是60余歲的老人。臨行前,好友谷永勸他到了西域,只要“因循舊貫,毋求奇功”,茍且守成,明哲保身就可以了。段會宗一到西域,感于西域各族的厚禮郊迎,早把好友谷永“以身為本”的勸告忘到九霄云外,而是老當益壯,一心以國事為重,奔赴西域各地,盡心竭力處理各族糾紛,宣示朝廷政令。一時各國晏然,百姓樂業。
當時,康尼國太子保蘇匿主動與漢朝修好,表示愿歸附。段會宗報奏朝廷,成帝派衛司馬前往受降。為了保證安全,段會宗派戊已校尉率兵護衛衛司馬。衛司馬看到對方人多勢眾,心生畏懼,下令康尼國降眾皆自縛受降,引起康尼國太子不滿,引兵而返。這時,段會宗都護任期已滿,回朝受命,朝廷卻以段會宗擅自發兵導致康尼國太子拒降為由,貶段會宗為金城(今蘭州)太守。
武帝時,為了密切漢與烏孫的關系,武帝接受烏孫王的請求,先后遣細君公主和解憂公主下嫁烏孫王,實行和親。漢與烏孫由此也就有了一層甥舅的關系,雙方聯系進一步密切。后來,曾由段會宗扶立的烏孫王小昆彌被國民所殺,引起內亂。朝廷再次征招段會宗為左曹中郎將赴西域處理烏孫國內亂。會宗對烏孫各部眾曉以利害,申明大義。新立小昆彌弟(一說為兄)末振將為王,成功平息了烏孫內亂。不料一年后末振將無故殺害了大昆彌,漢朝廷對烏孫國兄弟相殘引起邊患十分震怒,決定懲罰末振將。不久末振將病死,朝廷又第四次派段會宗赴西域,發戊已校尉及諸國兵討伐末振將太子番丘。段會宗有勇有謀,既化解烏孫各部疑慮,又巧妙實現誅殺番丘以平烏孫內亂,穩定西域和增進聯系的目的。段會宗也因功受到朝廷重賞,封為關內侯。
后來,小昆彌季父卑爰擁兵欲加害小昆彌,朝廷第五次讓段會宗出使西域,安緝烏孫內亂。時年70余歲的段會宗,不顧年邁,與西域都護孫建通力合作,再度化解危機,平息烏孫內亂。但段會宗卻因長年奔波而染病不起,于漢成帝元延四年(前9年)病逝于烏孫。
段會宗一生,前后五次出使西域,安緝西域各國,平定烏孫內亂,為保障絲路暢通和朝廷政令通達,密切中原與西域關系,發揮了重要作用。他也因此而受到西域各族人民的愛戴和敬仰。段會宗不愧是一位維護民族團結的友好使者和民族英雄。 (《天水通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