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皋(生卒年不詳),字士繇,唐代秦安人。權皋是前秦安丘公權翼的十二世孫。他的父親權倕,是平涼公權文誕的曾孫,官至羽林軍錄事參軍,贈授禮部郎中。
權皋在天寶年間考中進士,后任臨清縣尉。安祿山因權皋有美名,就上書朝廷要他任薊州尉,在自己帳下做參謀官。權皋估計安祿山將后會反叛朝廷,但又因其生性多疑,手段殘忍,知道不能直面諫止;想離開,又擔心禍及親人。天寶十四年,安祿山派權皋到長安獻俘,返回時他就順道去了時任福昌縣尉的仲謨的家。仲謨的妻子就是權皋的妹妹。在妹夫家里,權皋就把自己想離開安祿山的想法告訴妹妹,并偷偷和妹妹商量,以權皋病重為由喚回了仲謨。仲謨回來,權皋假裝病得很重,連話都說不出來了,他直直地盯了一會仲謨就閉上了眼睛。仲謨見權皋“死”了很悲傷,他親自將妻哥收斂進了棺材。后來,權皋找機會溜出棺材跑掉了,可這一切除了權皋妹妹其他人都不知道。官吏把權皋“死亡”的消息通知他的母親,皋母聽到兒子死了就撕心裂肺地慟哭,其悲痛的哭聲讓每一個聽到的路人都感到難過。由此,安祿山也不懷疑權皋死亡的消息有假,就送回了他的母親。權皋從妹家逃跑后一直在淇門潛藏并等候母親,得母親一到淇門,他就侍奉著日夜向南逃跑。逃到臨淮后權皋就和母親住了下來,并在這里謀了個驛站仆役的差使。由此,權皋便有條件從過往的北方路人那里打聽安祿山的消息。后來他打聽到在自己剛逃過長江的時候,安祿山就已經反了。
權皋的故事傳遍全國,權貴們都爭著讓他做自己的幕僚。高適向皇帝上書薦舉權皋做了大理評事、淮南采訪判官。不久永王發兵作亂,逼迫士大夫追隨他,權皋隱姓埋名才得以擺脫。唐玄宗在西蜀聽說權皋的事跡,要任權皋做監察御史,適逢皋母去世,權皋自己又得風痹病寄居洪州,加上當時南北阻塞,因而唐玄宗的任命書一年多時間也沒傳到。有一宦官經過洪州時向地方官要這要那,無索取度,南昌縣令王遘想查究他,找權皋商量。權皋聽了縣令的話,半天也沒說一句話。王遘哭著說:“您這樣一言不發,讓我現在用什么辦法治這位皇帝使者的罪呢!”。說完后就掩面哭著走了。后來,王遘還是醒悟,并重謝了權皋。浙西節度使顏真卿上書朝廷要權皋做他的行軍司馬,可皇上這時不僅召見了權皋,而且還要任他做起居舍人。對皇帝的任命權皋堅辭不受,權皋說:“我在亂世中潔身自保,是為了成全我的名節。難道我是想謀這個差事來揚名嗎?”李季卿時任江淮黜陟使,他列舉出權皋的高尚品行,向朝廷推薦,皇帝詔權皋任著作郎一職,但他還是未去就任。
“安史之亂”后,很多人才渡江避亂,象李華、柳識、韓洄、王定都久仰權皋的氣節,和權皋相交好。韓洄、王定經常說權皋的才能可以做宰相、師保,李華也認為能分清天下善惡的人,只有權皋。權皋后來遷徙到了閬州丹徒這個地方,年僅46歲就去世了,韓洄等好友都穿著喪服哭送了他。后皇帝下詔贈他“秘書少監”。元和年間,又贈謚號“貞孝”。
權璩,字大圭。唐憲宗元和初年考中進士,歷任監察御史,有很好的名聲。宰相李宗閔是權德輿的門生,故舉薦權璩做了中書舍人。當時李訓憑借皇上的恩寵,從周易博士做到翰林侍講。權璩與舍人高元裕、給事中鄭肅和韓佽等人接連上疏,彈劾李訓奸詐多變、陰險狡猾,一定會禍亂國祚,不適宜擔任翰林侍講,出入宮禁之中。但是皇上沒有采納他們的意見。李宗閔被罷去宰相后,權璩多次上書為期辯解,因此也被朝廷貶為閬州刺史。唐文宗同情權璩的母親有病而無人侍奉,就把他改任到了鄭州。“甘露事變”中,李訓被殺,很多人都說權璩能分清禍福、明辨大體,傳承他們的家風。 (《天水通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