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德輿(759~816年),字載之,據韓愈《唐故相權公墓碑》,權氏出殷帝武丁,后徙秦而居天水略陽(今甘肅天水秦安縣)。自十二世祖前秦仆射安丘權翼至父權皋,累為隴上名宦望族。父親權皋,曾為安祿山的幕僚,“安史之亂”爆發前他當機立斷,以逃離判逆的義勇行為受到時人的稱贊,事載《新唐書·卓行傳》。權德輿就出生于這樣一個祖德清芬、家風雅正的仕宦家庭。
權德輿自幼聰明異常,“三歲知變四聲,四歲能賦詩,……自始學至老,未曾一日去書不觀”。15歲即著文數百篇,編為《童蒙集》十卷,頗負聲譽。唐德宗建中初,受辟為河南黜陟使韓洄從事,官試秘書省校書郎。貞元初,任江西觀察使兼判官,遷監察御史。唐德宗貞元八年(792年),杜佑、裴胄兩人推薦權德輿的表奏同日送至京師,德宗皇帝素聞其名,因征為太常博士,后轉左補闕。貞元十年(794年)權德輿轉起居舍人,知制誥。貞元十八年(802年)以中書舍人典貢士,后拜禮部侍郎,再轉戶部侍郎。唐憲宗元和初,歷兵部、吏部侍郎。此期間,權德輿大力選拔人才,主張“育才造土,為國之本”,他舉賢類能,不管門第等級,只要有才有德,一律任用,并反對徇私舞弊。他曾3次典士舉,凡“舉士有公者,其言可信,不以布衣不用;既不可信,雖大官勢人交言,一不以綴意”。在他嚴肅認真的主持下,為國家造就和選拔了眾多人才。
史稱唐德宗“性猜忌,不委任臣下,……及群臣一有譴責,往往終身不復收用”,因之造成“艱于進用,群才滯淹”的局面。權德輿出于治國必須用人的急切心情,談古論今,舉例說明“古之賢人皆不能無過,在知而改之而已,棄瑕獎善,用其所長,則無廢人”。開導德宗應以寬大為懷,善于用人。針對朝廷用人之失,他往往冒著得罪皇帝和遭人報復的危險直言正諫、極力阻止。貞元八年(792年)七月,司農少卿裴延齡因巧幸侍寵,被授權管理國家財政,權德輿知道裴有弄虛作假的貪污不廉行為,“群情眾口,喧于朝市”,不宜任此要職,就不顧個人安危,先后兩次上書德宗,大膽揭露裴的貪腐行為,義正詞嚴地反對裴擔任該職,提醒德宗用人必須慎重、注意群情輿論,表現了政治家可貴的為國為民品德。元和五年(810年),憲宗皇帝欲任獨霸一方的軍閥王鍔為相,權德輿與朝中白居易、李絳等人上疏反對,終于使王鍔不得入朝,有力地維護了唐王朝中央權威,遏制了當時地方藩鎮的跋扈氣焰。
權德輿在治理國家方面,主張嚴肅法律、德治和法治并用,對有不發行為的貪官污吏堅決嚴懲。元和五年(810年),運糧使董溪、于皋謨盜用軍費,案發后,被流放嶺南。但行至中途,唐憲宗又密令宦官趕去將兩人殺死于流放途中。權德輿聞訊立即上疏,明確指出憲宗朝令夕改、不書明刑的錯誤之舉名不正言不順,有損朝廷信譽。
他為官期間,重視民生,關心百姓疾苦,始終認為“民為邦本”,“天下理在百姓安,百姓安在賦稅減,賦稅減在經費省”。貞元八年(792年),關東、淮南、浙西20余州縣發生水災,壞良田廬舍、湮殺人,權德輿即上《論江淮水災》疏,建議德宗皇帝派遣能干的使臣趕赴災區,救濟災民,并提出“賦取于人,不若藏于人之固也”的主張,以減輕災區人民的賦稅。貞元十九年(803 年),關中大旱,“田里嗷嗷,農收無望”。當時德宗只忙于求雨,告宗廟,禱天地。他見此情景,十分焦灼,大聲疾呼:“救之者不在于禱求,乃在于事實;有備者不在于公廩,亦在于編人。”并再次向德宗建議,下詔各縣裁留經費,救濟災民,并免除當年租賦及往年負欠,以便百姓重建家園;同時他還譴責了當時“四方守宦,銳與上獻”的卑劣行為。他的建議和主張大都為唐德宗采納實施。
憲宗元和五年(810年)權德輿以“陳說謀略多中”拜禮部尚書,同平章事,任宰相,參與朝政。元和八年(813 年),被罷相,以檢校吏部尚書留守東都。復拜太常卿轉刑部尚書,后出鎮山南西道節度使。元和十一年(816年),因病求還,卒于途中,時年60歲。贈左仆射,謚“文”,后人稱權文公。韓愈贊譽他:“人所憚為,公勇為之;人所竟馳,公絕不窺。”
權德輿是一位德高望重的政治家,還是一位詩文并舉的文學家。一生雖致力于經邦治國,輔翼勛業,然自始學至壽終未嘗一日去書,故其為文如楊嗣復所評“千名百狀,隨意所屬,牢籠今古,窮極細微;周流于親愛之理,磅礴于久大之業”,是貞元、元和間的文壇盟主、中唐臺閣體的重要作家,對中唐文學的發展起到了承前啟后的推動作用。其書序論贊議論之文,弘博雅正,溫潤周詳,往往以文、人相結合,看重為文的社會功用,視為人重于為文;論國家存亡,認為系乎臣之直諫,春秋褒貶之法不可不興;就從學、仕途、交情等也往往持論方正,識見卓別,褒貶人里,令人悅服。詩歌方面,主張“意”“境”結合,詩以五言居多,五古、五律贍縟渾厚,頗多佳什,語言清淡流暢,精辟錘煉,具有很高的文學藝術價值。《新唐書·藝文志》著錄其《童蒙集》10卷,又文集50卷、《制集》50卷。《童蒙集》《制集》已佚。《權載之文集》50卷。為其孫權憲整理編次,“奉文集延求鄙文以冠篇首,其五十卷次第具在集目”。此文集50卷全本,大約在清嘉慶后亡佚,文幸賴《文苑英華》《全唐文》及《唐文粹》至今得以保全。其詩則存于《四庫全書》集部別集《權文公集》10 卷。 (《天水通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