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淵(564~635年),字叔德,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天水秦安縣)人。《新唐書》載:李淵為“隴西成紀人,西涼王七世孫”。其祖父是李虎,李虎生子炳,襲封為唐國公。李淵的父親李炳在隋文帝時任安州總管、柱國大將軍。炳生淵,即唐高祖李淵,其7歲就襲爵唐國公。隋文帝開皇三年(583年),李淵先任千牛(隋代時設左右千牛衛,為禁衛之一),后又任譙(今安徽亳縣)、隴(今陜西隴縣)二州刺史。隋煬帝大業十一年(615年),任歧(今陜西鳳翔)州刺史。大業十一年(615年),拜山西河東撫慰大使,平定了龍門、絳州的叛亂,擊退了突厥族的侵擾。大業十三年(617年),拜太原留守。
隋朝末年,隋煬帝筑長城,辟馳道,大修行宮別館,還揮霍浪費,到處巡游,不斷發動侵略戰爭。在朝綱腐敗,戰亂不止,民不聊生的形勢下,從大業七年(611年)開始,反隋的農民起義風起云涌,遍及全國,許多地方勢力也紛紛擁兵自立。大業十三年(617年),農民起義進人高潮,翟讓、李密領導的瓦崗軍,已控制了大片地區。李淵的兒子李世民敏銳地預見到隋朝必然要滅亡,就暗地里結交天下英雄好漢,廣納豪杰謀士,為推翻隋王朝建立新政權而做準備。李世民在與晉陽令劉文靜秘謀好舉兵造反的計劃之后,通過裴寂,將此事告訴了李淵。李淵始而大驚,繼而反對,后來不僅答應,而且還積極組織了推翻隋王朝的斗爭。他在命令李世民他們招募兵馬的同時,又秘密召回了遠在河東的兒子李建成和李元吉。
大業十三年(617年)七月,李淵號稱“義兵”,乘機在太原樹起了反隋大旗。他一方面傳檄諸郡,并派人向東突厥族納貢講和;另一方面又以摧枯拉朽之勢大敗隋軍于霍邑(今山西霍縣)。李淵在殺了隋軍名將宋老生,又先后占領了臨汾、絳郡等地之后,隋朝都城長安已成為一座孤城。李淵率軍乘勝渡過黃河,目標直指長安。一路上李淵開倉庫以賑窮乏,于是遠近響應,所經之城,無不降服,隊伍迅速發展到了20萬人,很快就攻入了長安。
為了緩和當時形勢,李淵攻下長安后先立隋朝代王侑為皇帝,遙尊煬帝為太上皇,自己則任了大丞相,并晉封唐王。恭帝義寧二年(618年)三月,隋煬帝被部下絞死于江都,五月侑禪帝位于李淵,李淵改國號為唐,改元武德,成為唐王朝的第一代皇帝”。當時,割據州郡反抗隋朝暴政的首領數以百計,其最強悍者為割據隴右的薛舉和割據其它地方的竇建德、王世充、劉武周、劉黑闥等。李淵派遣李世民西征薛仁杲,平定隴右;東伐劉武周,驅之北逃;南討王世充和竇建德,敗其于虎牢;隨后又打敗劉黑闥,統一了全國。
武德九年,李淵立秦王李世民為太子,不到兩月,即自稱太上皇,讓位于次子李世民。貞觀九年(635年),李淵崩,謚“太武”,葬于獻陵(在陜西三原縣東18里),廟號高祖。 (《天水通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