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599~649年),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天水秦安縣)人,李淵次子。他自幼喜讀兵書,精于騎射。隋大業十三年(617年),18歲的李世民建議父親起兵反隋。李淵起兵后,李世民率軍攻取西河(今山西汾陽),得封敦煌郡公。后又屢敗隋軍,攻入長安。次年,父親李淵稱帝,他被任為尚書令、右武侯大將軍,封秦王。
為了統一全國,他親自率領人馬擊破割據隴西的薛仁杲,俘獲河北起義軍首領竇建德,擊降王世充,大破劉黑闥。李世民用兵靈活多變,審時度勢,或避實擊虛,或誘敵深入,或迂回作戰,多次以少勝多,挫敗強敵。他支持父親用六年時間,鎮壓了農民起義軍,消滅了各地割據勢力,平定了全國。李世民為唐王朝的統一立下了汗馬功勞,在朝臣和將士中的威信很高。武德九年(626年)六月,經過預謀策劃,時任中書令的李世民在玄武門(長安太極宮北門)發動宮廷政變,殺了其兄太子建成和其弟齊王元吉(史稱“玄武門之變”)。李淵只得立李世民為太子,不到兩月,即自稱太上皇,傳位于李世民。次年,改元貞觀。李世民的“貞觀之治”即從此開始。
從太宗貞觀元年(627年)到貞觀二十三年(649年)這20幾年間,李世民勵精圖治,吸取隋朝滅亡的教訓,以史為鏡,以人為鏡,從諫如流,知人善任;倡科舉,興學校,頒《唐律》,厘定官制;寓兵于農,以農為本,關心民眾疾苦,使得唐王朝很快走出了戰爭后百廢待興的階段。與此同時,李世民派柴紹平夏州,命李靖滅突厥、破吐谷渾,遣侯君集擊高昌、敗吐蕃、降薛延陀、取龜茲,他還親征高麗。很快,唐王朝的統治便東至于海,西達焉耆,南抵今越南,北入大漠,形成了一個多民族大一統的繁榮強大的東方帝國。
在武力征取的同時,他運用和親政策,將文成公主嫁給松贊干布,加強了漢藏聯系。他還開國門,通過南北兩條絲綢之路,溝通了中國和日本,中國和西亞等國家和地區的聯系,促進了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的繁榮,也提高了中國在世界上的地位。
貞觀二十三年(649年),李世民崩,謚“文皇帝”,廟號“太宗”。 (《天水通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