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仁裕(879~956年),字德輦,生于晚唐僖宗乾符六年(879年),卒于五代后周顯德三年(956年),天水人。他前后歷經(jīng)七個朝代,并出任岐王李茂貞等6個政權(quán),可謂久居官場,身臨高位。但他卻以長于詩文而名著五代,流芳千古。
王仁裕年少時,“不知書,以狗馬彈射為樂,年二十五始就學(xué)”。由于他“為人俊秀”,天資聰穎,因而,雖入學(xué)甚晚,但很快就以善于文辭而知名隴上。據(jù)史料記載,青年時的王仁裕,一次曾經(jīng)夢見自己剖開腸胃,在西江(今嘉陵江上游西支源頭西漢水)水中去洗,看見水中砂石都變成了古籀(zhòu)和篆文。于是取而吞之。從此之后,王仁裕學(xué)業(yè)精進,文思泉涌,“性曉音律,喜為詩”。這段傳奇正好是王仁裕青年時勤奮苦學(xué)、悟性極好的曲折反映。
王仁裕以長于文辭而被后梁征為秦州節(jié)度判官,不久秦州為前蜀占領(lǐng),他又出任中書舍人,翰林學(xué)士。后唐平蜀,王仁裕得秦州節(jié)度使王思同的賞識,讓他再次出任秦州節(jié)度判官。數(shù)年之后隨王思同至長安任西京留守判官,長達6年之久。王思同因卷入后唐王室權(quán)力之爭而被殺,王仁裕也受到牽連。后唐廢帝李從珂久聞王仁裕文才,遂赦罪留而用之,“自廢帝起事至其入位,馳檄諸鎮(zhèn),詔書、誥命皆仁裕為之!币远脊倮芍谐浜擦謱W(xué)士。后晉代唐,王仁裕曾任郎中、諫議大夫;后漢時又任翰林學(xué)士,遷戶部尚書,后為兵部尚書,去世后贈太子少師。
五代戰(zhàn)亂之際,王仁裕歷事諸朝,曾歷秦州、長安、洛陽、開封諸地,一生目睹了大唐滅亡和五代十國紛爭的歷史過程。為官期間,他勤勉治學(xué),筆耕不綴,吟誦不已,下筆成章,寫下了大量詩文,也教出了不少卓有成績的學(xué)生。他平生作詩萬余首,后匯為百卷,取名《西江集》;又有《紫泥集》《入洛集》《秦亭編》《錦江集》《歸山集》《南行記》《東南行》《華夷百題》《玉堂閑話》《開元天寶遺事》等作品,共約685 卷。其作品多已不存,唯流傳至今的《玉堂閑話》和《開元天寶遺事》對后世影響很大。
王仁裕居官期間,留心社會變故,廣泛涉獵搜求翰林院政要權(quán)貴、名流雅士的軼聞趣事和民間掌故,撰成《玉堂閑話》。該書內(nèi)容豐富,主要記錄了晚唐五代時期的人情世態(tài)與社會動蕩的現(xiàn)實。書中所記包括帝王將相、凡夫走卒、文人僧道、富翁村婦等各色人等,構(gòu)成了唐末五代動蕩時期色彩斑斕的社會景象。書中對其故鄉(xiāng)隴右天水的山川風(fēng)物多有記述。作品文字簡潔,情節(jié)曲折,藝術(shù)性和史料價值都很高。原書已佚,據(jù)《太平廣記》所錄,就有160多篇。
王仁裕曾居留長安6年之久,為了解盛唐文明、大唐氣象,他披閱資料,訪問里閭,獨自探尋大唐帝都遺跡遺物,博聞廣采開元、天寶年間趣聞故事,著成《開元天寶遺事》一書。唐玄宗開元年間乃大唐盛世的頂峰,但至天寶以后盛極而衰,特別是安史之亂更使大唐王朝一蹶不振!堕_元天寶遺事》主要記述了唐玄宗一朝時宮中瑣聞雜事及民間習(xí)俗。全書圍繞當(dāng)時一批歷史人物如唐明皇、楊貴妃、姚崇、宋璟、張九齡、蘇頊以及奸臣李林甫、楊國忠等,對玄宗、楊貴妃之荒淫,忠臣賢相之嘉言惠行,奸臣之跋扈專權(quán),以及民間風(fēng)俗等,均有生動傳神的記述。例如,全書記述開元名相張九齡的就有9篇之多,其中《盆池魚》一篇將張九齡之忠直與李林甫之奸佞,唐明皇之昏庸寫得傳神鮮活:
明皇以李林甫為相后,召張九齡問可否。九齡曰:“宰相之職,四海具瞻,若任人不當(dāng),則國受其殃,只如林甫為相。然寵出宸衷,臣恐他日之后,禍延宗社!钡垡獠粣。忽一日,帝曲宴近臣于禁苑中,帝示于九齡、林甫曰:“檻前盆池中,所養(yǎng)魚數(shù)頭,鮮活可愛!绷指υ唬骸百嚤菹露鞑ㄋB(yǎng)。”九齡曰:“盆池之魚,猶陛下任人,他但能裝景致,助兒女之戲爾!”帝甚不悅,時人皆美九齡之忠直。
書中《索斗雞》《肉腰刀》等幾篇都從不同側(cè)面刻畫了李林甫之奸;《依冰山》譏諷了楊國忠及戎趨炎者;《上香樓》《樓車載樂》諸篇則揭露了楊氏姊妹驕奢的生活。全書文筆簡潔,一篇一事,褒貶分明,主題明確,雖短小而意深長。《開元天寶遺事》與《玉堂閑話》堪為當(dāng)時頗具影響的筆記小說。
王仁裕晚年定居河南開封,約居住二十年之久。他77歲時逝世,贈太子少師,葬于開封縣持中村。北宋開寶七年(974年),親眷收其遺骨歸葬故里秦州長道縣漢陽里。近年先后在禮縣石橋鄉(xiāng)斬龍村發(fā)現(xiàn)了北宋雍熙三年(986年)新立《同故少師王公神道碑》和《王仁裕墓志銘》。神道碑文約2500余字,詳細(xì)記述了王仁裕的生平事跡。 (《天水通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