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仕衡(生卒年不詳),字天均,秦州成紀(今甘肅天水秦安縣)人,后遷家京兆府。北宋時著名循吏。
北宋淳化年間(990年),李仕衡進士及第,任鄂縣主簿,不久升任彭山知縣,再調光祿寺丞。但因其父李益違法被除名,后逢朝廷大赦,宰相寇準惜其才而薦舉官復原職,旋即又被遷為秘書丞,徙知劍州。
真宗咸平三年(1000年)正月,王均率卒在益州發動起義,漢州(今四川省廣漢市)、綿州(今四川綿陽縣)被賊人攻陷,蜀中形式驟然突變。當時李士衡任職蜀中,估計賊人一定會進攻劍門(今四川劍閣縣北),劍州沒有足夠的力量防備,于是就將官府錢財全部拿出,招募數千民眾準備防守。起義軍果然攻到劍州,李士衡與劍門都監裴臻等率領民眾迎擊賊人。他身先士卒,率領眾將士浴血奮戰,斬獲敵軍數千首級,大獲全勝。劍門城完好無損,而蜀中匪亂亦得以平定,益州(今四川成都)得保,朝野對李士衡的文武才能贊嘆不已。士衡因功被擢為尚書度支員外郎。
宋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李仕衡任河北轉運使。時國家財政一度吃緊,而漕運等又需耗費巨資,他向朝廷建議:“河北歲給諸軍帛七十萬,而民艱于得錢,悉預假于里豪,出倍償之息,以是工機之利愈薄。方春民不足,請戶給錢,至夏輸帛,則民獲利而官用足矣。”真宗采納了他的建議,為朝廷節約了大量支出。其法在全國范圍內推廣,百姓得到很多實惠。仁宗趙禎繼位(1022年),拜為尚書左丞。不久改任同州觀察使。
李仕衡因善于理財和籌措軍費,先后升任荊湖北路轉運使、度支副使、河北轉運使、工部侍郎、尚書,知天雄軍。任內屢為百姓上書,賑濟災民,深得民心。
李仕衡前后掌握財政大權20年,為真宗朝財政危機排除了不少困難。但仕衡為官卻相當貪婪,家中積聚財富巨萬,其私宅富麗堂皇,如同皇宮。李仕衡因“才智過人”而身居要津,然“朱門藏朽貫,聲名頓落萬千尋”,他也因其貪財而聲名掃地。 (《天水通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