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隆(生卒年不詳)。字子漸,秦州成紀(今甘肅天水)人,北宋將領。
初,趙隆以勇敢應募為兵士。北宋熙寧元年(1068年),王韶上書提出取西夏必先收復河湟的建議,趙隆從王韶征熙河(今甘肅臨洮、臨夏一帶),大將姚麟出戰迎敵,遭到重創,口渴求水,趙隆獨身往敵營附近取水,當漬衣于泉中汲水時,被發覺,趙隆且戰且退,回到了營地,姚麟因此活命。趙隆之勇敢可見一斑。
趙隆因征熙河有功,升為涇原將。在平夏川和夏人作戰,累立戰功。宋徽宗崇寧年間任熙河路兵馬鈐轄,率前軍出邈川,參加收復鄯州(今西寧)、廓州(今化隆縣)的戰事。
崇寧(1102~1107年)年間,趙隆率軍隊出邈川,收復鄯、廓兩地。西夏人屢次進犯涇原一帶,宋徽宗下詔令趙隆抗擊西夏。軍至鐵山,展開激戰。趙隆率軍士先登鐵山,兵士殊死戰斗,西夏逼迫撤軍,這就是有名的“鐵山之役”。徽宗因此召趙隆回朝,并親自慰問犒賞,稱贊道:“鐵山之戰,卿力也。”
政和五年(1115年),由于趙隆不支持童貫在燕、云等地開邊釁,遂出知西寧州,充隴右都護。任職期間,重視農田水利建設,親自督導農民引宗河水(湟水中流)灌溉西寧城以東至青石峽(西寧東大、小峽)一帶農田,擴大水澆地數百頃,并用“家選一丁,官給口糧”之法從河州召募群眾到西寧佃耕官田,這些措施得到了羌人首領的擁護。同時由于他恩威并用、以德服人,贏得了許多部落的信賴,前后有12個部落約3.6萬人歸附了宋朝。
后升任溫州防御使,龍神衛、捧日天武都指揮使,仍為本道馬步副都總管。卒后追贈為鎮潼軍節度使。帝命詞臣制碑,御撰“旌忠”以表彰。 (《天水通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