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璉(生卒年不詳),字大用,明代秦安人。胡璉雖工詩善文,但屢試不第。明景泰年間,以國子生被任命為南皮縣知縣。胡璉在南皮任上,嚴懲恃強凌弱的惡霸,善待淳樸勤勞的百姓,讓盜賊不敢進南皮地界。蝗蟲也不再傷害莊稼,百姓得以安居樂業。胡璉在南皮任職九年,吏部才發現他是良吏,正打算升職重用他,可他卻向朝廷屢屢上書請求退休。吏部尊重他的選擇,特別奏請皇上批準了他的請求。胡璉離開南皮時,前來送行的百姓站在路旁,依依不舍地看著他離開,大家的離別傷感心情就像是失去親人一般。
胡士濟,字澤民,胡璉的長子。胡士濟性情淳樸厚道,但又非常聰明,且精通毛詩。他曾多次參加科鄉試,但都落榜,后“貢入太學”。成化末年,胡士濟做了成都縣學訓導,他不僅以自己的學識和言行教育引導學子,而且還非常關心他們。時蜀王拘捕了蕃族學子高文質,胡士濟拜見蜀王,向他申述了高文質無罪的理由,蜀王醒悟后放了高文質。任訓導9年后,胡士濟被提升為鹽亭縣學教諭。丁憂后,又調任雙流縣教諭。“乃以文訓導諸士,諸士勃然興焉”,“曾兩受臺檄,為攝縣事”他待民和藹,斷獄威嚴,深為百姓所敬畏。士大夫都說:“胡先生有治才,不獨善教也。”有位叫蒲銘的商人曾將金銀秘密寄存在胡士濟家里,蒲銘去世后,胡士濟找來蒲銘的兒子,將他父親寄存的金銀歸還給了他。有次官府抓住了偷盜胡士濟家騾子的盜賊,胡只是對偷盜者教育一番后就放了。胡士濟做教諭9年后,因兒子胡瓚宗的緣故,被封為南京吏部郎中。胡士濟精通經學,善講毛詩,常和有名望的諸多公卿、學者一起游岐山、內江,并與他們一起講經論學大家沒有不佩服士濟學問的。他一生謙遜謹慎,平易近人,從不與人爭高低,但又儒雅瀟灑,儀表堂堂,所以人們都很敬慕他。
胡士淇,字澤國,是胡璉的二兒子。弘治十七年(1504年),由國子生出任四川行都指揮使司斷事。胡士淇風流倜儻,不阿權貴,常常以坦誠、公正、公平的方式去處理案件,且沒有一件積壓不管的。胡士淇后來被薦舉做了郫縣知縣,他上任后創修的宣圣殿巍峨高大,在毗鄰縣中是最好的,因此百姓都稱贊他很有才干。胡士淇后又調任什邡縣知縣,未赴任即告老還鄉。 (《天水通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