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纘宗(1480~1560年),字孝思,又字世甫,號可泉,又別號鳥鼠山人。明代陜西布政使司鞏昌府秦州秦安縣(今甘肅天水秦安縣)人。他的祖、父兩代曾任過縣官。父親胡士濟是一位學識淵博的儒生,長期在四川雙流(今四川省雙流縣)任縣學教諭,還曾代理雙流縣事。胡纘宗少年時代即是在四川度過的。胡纘宗受家庭的影響,自幼勤學苦讀,博文通經,日有進步。明孝宗弘治十四年(1501年)中舉人;明武宗正德三年(1508年)中進士,為三甲第一名,特授翰林院檢討。
初官即授職翰林,此亦為翰院的一段公案,與當時政壇不正常的政治生態有關。常制,只有一甲的前三名可以直接授翰林院職,其他進士或改庶吉士入翰林院學習深造,或授他職,幾無特授翰林職者。不過當時閣老焦芳子焦黃中考中二甲第一,焦芳弄權,與內宦劉瑾勾結,取中旨特授館職。為了掩人耳目,分散朝議,故而連三甲第一的胡纘宗一并授職。胡纘宗雖再三上疏力辭,終不許。
胡纘宗任翰林院檢討后,參與編纂了《世宗實錄》。正德五年(1510年),劉瑾被誅,焦芳落職,他受到了牽連,被謫為嘉定州(今四川樂山縣)判官。當時因劉瑾而被株連的人是很多的,中間既有真正附瑾職貴者,也有被乘機打擊報復者。因為劉瑾是陜西人,也確實積極地拉攏過陜西籍的官員,故而其中牽扯的陜西籍士子占有一家的比重,著名的就有康海被誣為瑾黨奪職為民,王九思被貶壽州。孝思被貶官后,并沒有消極下去,而是積極求治,因“有惠政”而被逐漸提升。正德八年(1513年),又升為潼川州(今四川三臺縣)知州。他“愛民禮士,著于一時”。正德十年(1515年),被召入南京,為戶部湖廣清吏司員外郎,后升為郎中。正德十四年(1519年),調南京吏部驗封吏司郎中,接著出任安慶府(今安徽安慶市)知府。
出知重鎮,本為美事,然而這時卻未必。其時正值寧王亂后,“民皆竄去,又武皇駐留都,供御繁劇”,“朝議以公秦人,有經略雋才,特簡公以守,刻期履任”,這樣的任命就很有一些臨危受命的味道了。所幸胡纘宗并沒有讓大家失望,在安慶3年多的時間里,他大力恢復因寧王朱宸濠叛亂遭受破壞的安慶經濟,雖然面臨著“夏旱秋澇”的困難局面,但他“撫綏安緝,民以大蘇”,又“開吳塘烏石堰,溉民田”,“修火政、舉荒政,上下乃安”,至去時,安慶的老百姓戀戀不舍,“攀轅垂涕而遏之者以萬計”,很多人乘船數百艘一直把他送到京口(今鎮江)。明世宗嘉靖二年(1523 年),他調任蘇州知府。這時蘇州的情況也不好,“大旱,歲饑民流”,而“姑蘇鉅郡,財賦益夥,法制益難,經略庶務尤詳于治皖”,胡纘宗的“經略雋才”在此得到充分展示。在蘇州的4年,胡纘宗“廉潔辨治,名與況鐘相頡(xié)頏(háng)”,皇帝勅封為“中憲大夫”。離任時士民“建祠奉祀,樹碑頌德,思如父母”,再現了在安慶時的那一幕。
嘉靖六年(1527年),胡纘宗升任山東布政使司左參政,后又調浙江、山西布政使司左參政。明年,調浙江。十年(1531年),轉山西“以平盜功蒙賜金幣”,“升本司右布政使。壬辰(嘉靖十一年)丁外艱,制滿,復除河南右布政使。時鄢陵盜起,公討平之,亦得賜金幣。丙申(嘉靖十五年)轉本司左布政使。”不論在何地任官,他都“至能稱職,政績顯著”。嘉靖十五年(1536年),胡纘宗升任山東巡撫右副部御史,后升任巡撫。這時的胡纘宗也步入了他仕途的頂點,進入了高級官僚的行列。在山東時,“魯府恣惡,公抗疏以聞,得遣廷臣會勘,詔奪其祿并革”,“地方藉以寧謐”。嘉靖十七年(1538年),他奉調總理河道,疏開考城(今河蘭考縣)黃河支流,以減輕歸德(今河南商丘縣)、睢州(今河南睢陽縣)的水患。嘉靖十八年(1539 年)三月,“乘輿南狩,公迎于磁(河南磁州),乃復改巡撫河南”。時“汴中大饑且疫,公上疏請賑,情詞激切,同事者覽而難焉。公曰:豈得念吾屬而坐使斃中州數百萬之生靈哉?脫有咎,某請任之!’疏上,得發帑銀二十萬兩,大臣賑貸之。汴民少蘇焉。”這一年冬,“汴中薄城內外火燎頻發,未幾行臺亦災。公引咎乞歸”,從而結束了他的仕途生涯。
胡纘宗罷官歸里后,“開閣著書”,集中精力從事寫作。不幸的是在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四月,即他罷官10年后(71歲時),又因遭人誣陷而被捕入獄。后經刑部尚書劉切會法司嚴訊,才使真相大白。出獄后,他繼續專心著書,且著書甚富。著有《鳥鼠山人集》《擬涯翁擬古樂府》《擬漢樂府》《愿學編》《近取編》《安慶府志》《蘇州府志》《秦安志》《鞏昌府志》《秦漢文》《雍音》《儀禮集注》《春秋本義》《唐雅》等書。胡纘宗文學造詣很深,善詩歌,且擅長書法。其文章“導源六經,肆從秦漢”,“于史學尤長方志”所作安慶、蘇州、鞏昌、秦州、秦安等志書,均與當時的武功朝邑齊名,而雅談過之。《鳥鼠山人集》18 卷,《樂府》4卷,《近取錄》4卷,均人《明史·藝文志》;部分作品還被《四庫全書》收錄。其書法剛健遒勁,酣暢淋漓,名山名寺多見其筆跡。天水伏羲廟門有匾額“與天地準”,江蘇鎮江摩崖有“海不揚波”,山東曲阜孔廟正面第一坊懸有巨匾“金聲玉振”。他的墨跡代表《早朝詩》,民間至今流傳甚廣。
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九月初三日,胡纘宗卒于家,享年81歲。胡纘宗的一生是光輝而又富有成就的一生。長安何棟為他作的墓志銘中的兩句話就很精準。其文曰:“經濟弘偉,功業垂于當年;學海淵涵,著作傳于今日。” (《天水通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