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啟允(生卒年不詳),字紹元,明代秦安人。蔡啟允小的時候,為躲避戰亂跟隨家人逃往深山,不幸在逃難路上他們被亂賊劫獲。賊人要殺害他的父母,啟允站在旁邊哭著拼死保護自己的雙親,亂賊為他的舉動所感動,遂發了慈悲之心,將他們一家放了。蔡啟允長到讀書的年齡,就被家人送進了學校。他嚴以律己,尤致力于鉆研儒家經典。
“甲申之變”后,他聽說明思宗朱由檢以身殉國,他恨自己不能為國分憂,還要聽命于他人,于是心灰意冷,便閉門謝客,整天與他的弟兄們相互勉勵,專心學習鉆研圣賢之學,他講求學以致用,通過學習不斷完善自己,使自己能夠在各方面有所長進,而對當時流行的只把儒學當作考取功名工具的現象則非常地蔑視。當時,關西有個叫李云昌(字中孚)的人很精通宋儒“絕學”,蔡啟允因他的弟弟啟賢做盩厔校官,便有機會恭敬地向中孚先生求教。李中孚感慨道:“我怎么敢給溪巖做老師呢!”他們親相往來,談論的話很多很多,但都是純粹的儒家學者之語。
蔡啟允雖然不常出門,但遠近的人都傾慕、敬仰他,拜訪者常常很多。他親自制定了弱冠、婚娶、喪葬、祭祀的禮儀,秦隴之人到現在都視為最經典的規則。蔡啟允很孝順,每次他的父親出門游樂他都會和父親的孫輩一道親自端著食物和水侍奉,路旁看到的人沒有一個不贊嘆的。一次蔡啟允夢見自己登上了西山夷齊廟,有仙人指示這就是他埋身的地方。于是,他更以從前沒有在“甲申之變”中死于國難而悔恨。此后,他更加刻苦,以至病魔纏身,牙齒盡落也沒有放棄對儒學的研究。
父親去世后,蔡啟允穿著孝服抱著父親遺體哭死過去。他留下遺言,自己死后,要將尸體暴露在荒郊野外停放3天,然后再將他埋葬西山,以實現他夢中的約定。他死后,李中孚先生在墓志銘中寫到:“賦性忠孝,立心圣賢,俯不怍人,仰不愧天。”
蔡廷棟,是蔡啟允的父親,明末的時候因義烈而聞名遠近。蔡廷棟家無余財,崇禎二年秦安發生饑荒,蔡即拿出自家所有的糧食100余石賑濟災民。 (《天水通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