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說秦州話
(五)
——摘自吳治中《秦州方言詞語釋義(再版本).附錄》
“滴檐水滴的舊窩窩”:用這種現象比喻后代做事常受前輩的言行影響。一般指代前人對長輩不孝道,他的后代也會原樣待他。類似的俗語還有“端上原碗”等。
老鼠不嘬(chuài讀如“cā”咬、啃)空篅(chuán讀如“sán”裝糧器具)。凡事皆有因果,不會空穴來風。
“淹死的盡是會水的”:雖然說得有些絕對,但會水的人玩水的機會多,出問題也會多。比喻干什么的容易在什么上出錯。現實生活中往往干得最多的也最容易犯錯誤。近似于“瓦罐不離井口破。”這就是辯證法。
“泥干的自落哩”:人生中難免有被冤枉或被人誤會的時候,急于澄清有時會適得其反,使誤會更深。不如順其自然,就讓時間去證明,就像衣服沾上的污泥,濕時很難弄干凈,等到干燥時它自會落掉。那時水落石出,真像自會大白。
“隔山不遠隔河遠,眼對眉眉叫不喘”:自然界的辯證現象,隔山的還能夠看到怎么走過去,隔河的就不知道如何繞過去。加上水流聲音嘈雜,就像眼睛和眉毛那樣近的距離,也聽不見對岸的叫聲。
還有——“白楊樹葉兩面光”“人前教子,枕邊教妻(《朱子家訓》有“堂前教子,枕邊教妻”)”“隔山的金子不如到手的銅”“湊手的鵪鶉不捉,偏要捉隔山的鷂子”“沒大漢的夸孝順,沒娃娃的夸干凈”“人心要實,火心要虛”“藥不治假病,酒不解真愁”“人在世上練,刀在石上磨”“笑人的不如人,如人的不笑人”——這些詞語,別看俗,可是比喻起興,富含辯證法。
至于一些來自于日常生活的形象比喻,在俗語和歇后語中更接地氣,也更生動——
“阿達下蛋來,在這達罩窩(來了)”:罩窩:母雞抱窩。常用來指責人在別處奉獻卻來此處享受。一種嫌棄、討厭之情躍然紙上,你說解氣不解氣?
“不吃涼粉了騰板凳”:指代如果在其位而不干事就自覺讓位。沒有秦州街頭早點吃涼粉呱呱的經歷,你就很難理解。
“秦州地方邪,說誰誰就來”:類似于“說曹操曹操就到”,但地方特色更加鮮明
“懷娃婆娘門前站——人伙里有人哩”:比喻強中自有強中手,人里有人。
“捏的耳朵擤鼻哩——差竅著哩”:比喻辦事不得要領、不得法。
“豆腐跌到灰伙了——吹不成也拍不成”:有些人自持能力不強,有點成績就沾沾自喜,忘乎所以,吹捧一下就驕傲;遇到挫折就垂頭喪氣、怨天尤人,批評一下就自餒。對這樣的人很難對待,表揚與批評都會適得其反,很不好辦。
“蕁麻擦溝子哩——把頑嫌惹下了”:蕁麻渾身的細刺有毒,刺人后產生皮疹,奇癢。這里指因為處理事情的方法不當,反而惹下了不必要的麻煩。
或來自于日常生活,或來自于事理總結,這些比喻形象又貼切。只有深入生活,了解生活,有了切身體會,才能理解意會,巧妙運用。(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