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殿魁(生卒年不詳),清秦州東鄉人,自小聰明機智,有勇力,及稍長,專好習練武功,人稱其“百人敵”。嘉慶年(1796~1820年)間,應募為秦州營兵,數年后換防赴新疆。由于為人深有計謀,行軍出戰時常獻奇策而使所在軍隊獲勝,沖鋒陷陣又非常勇敢,以其功從把總、千總、守備、游擊直升至參將。上司見者,無不稱贊他是關外第一流的將才。但常殿魁不僅喜歡發脾氣,而且還很喜歡喝酒,稍有不合自己心意的事就不分貴賤,隨意輒罵,因這個緣故,常常觸犯得罪權要之人,因而多次被提升又被降職。
曾經有一次,常殿魁跟隨領隊大臣帶著百余騎出獵,忽千余騎敵兵手舉戰刀馳來,隔著一條深溝都能看見敵騎騰起的煙塵。哨兵報告消息,領隊大臣驚嚇的兩腿顫抖,跌下馬來。常殿魁急中生智,連忙拉起領隊大臣,把他按坐在皮幾上,為防止跌倒,他還讓兩名士兵一左一右夾持著大臣,同時在其身后豎起一面旗幟,又讓士兵在南面百步外再豎立一旗幟,并讓一名士兵站立旗下,做完這些,他讓其余軍士都埋伏于路口澗溝內,扼守敵兵來路。他命令道:“箭射不到敵的鎧甲,刀砍不到敵的身上,銃插不到敵人馬,不要隨便就行動。”說完這些,他自己手執一面小旗在深溝邊上來回走動,就像是在指揮打伏擊。敵兵看到這個情景,懷疑有伏兵,徘徊一陣后即率眾撤去。領隊大臣非常高興。回營后,設宴邀請常殿魁對飲,并當場允諾要將他的功績上奏朝廷依特殊舉薦。常殿魁看不起領隊大臣膽小怯懦的樣子,酒喝到興頭上的時候他就大聲說道:“過去我常聽人講那些戴珊頂、穿獅服的人是何等的英雄人物。今日一見,才知是膽小如鼠的婦人呀!”大臣一聽,頓時憤怒,他即令撤去酒席,再不提舉薦之事。此后,常殿魁以參將之職歿于邊地。 (《天水通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