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登階(1821~1888年),字平三,號三陽公,秦州西關人。
張登階幼即好學,父親張旺去世后,家境敗落,年甫弱冠的張登階與母親及弟登甲、登瀛、登善將房產抵債,搬東關簡居。后張登階四處借貸,籌得本錢,開始跑點收貨。知州應曙霞見其衣破污垢,甚是可憐,便資助其設點收貨。張登階涉商十年,艱辛歷練,終于在道光三十年(1850年)創設德懋(mào)貨棧。其業務有:存貨收費、代銷加價、集貨批發、收丟存轉、問賣硬通。在業浸貨棧的同時,以貨代點,盤點鋪設立德懋商號。主要經營水煙,同時兼營黃酒、布匹、糧食、日雜等。咸豐元年(1851年)創立德懋水煙品牌,其煙自產自銷,由于質量保證,誠信經商,銷量日增,生意興隆,于是又在秦州周圍14縣設分號100多處。咸豐四年(1854年),張登階以例舉入仕。張登階為富能仁,除捐資賑災,還捐巨資義修伏羲城,為此,大清誥封登階四品鞏秦階道運通通判職,主管州縣財政、鹽業等,并創設了德懋鹽號。他蒞職為民,整頓鹽業秩序,打擊私鹽、假鹽,有效地維護了百姓的利益。
咸豐十一年(1861年)德懋水煙遠銷川陜云貴。最興盛時,德懋字號的貨棧、商號、錢莊、茶莊、飯莊在川陜云貴共達200多處,僅流動白銀就有800萬兩至1千萬兩。
同治三年(1864年)三捐萬金修復伏羲城。同治四年(1865年),奉旨領祭伏羲。光緒元年(1875年)捐金5千立隴南書院。10多年捐金累計幾十萬,賑糧累計10萬多石。
張登階重德崇文,廣積善德,憐貧濟苦,義葺名勝,捐資興教,四鄉感戴。三捐萬金,震動朝野,同治十年(1871年),同治帝御筆圣旨賜“鄉賢之巨”。誥封“弈世恩榮,行賈誠信,恩澤四鄉,功復伏羲城,功利國昌,賞授朝議大夫,四品頂帶,以彰祖德,二次奉旨領祭伏羲城殊榮”。
光緒十四年(1888年),張登階卒。
張金鑒(1846~1907年),字金生,秦州西關人。
張金鑒幼患鼻疾,然于學不曾少怠。弱冠入庠,貢舉入國子監。光緒元年(1875年)試滿額賜,援例同進士出身入仕,職禮部主事,擢升光祿寺署正職。張金鑒繼父遺風,常做善事。光緒十七年(1891年)秦州大旱,出己粟百石,周濟災民,來年不雨,禾苗半枯,農心如煮,舍其粟種,補救于農,農皆感涕,州吏慟之。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秦州大雨,連注月余,淹地千畝,廷急貸賑,張金鑒捐糧,絹帛、捐資輸出有萬,救民水火。出資辦學,捐資修路、修磨、義修雙橋。光緒初年,秦州地震,玉泉仙觀盡毀。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張金鑒出巨資修葺玉泉仙觀,亦資修南郭寺、麥積山、石門等名勝。
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八月十一日張金鑒卒。 (《天水通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