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得倉(1827~1896年),回族,張家川縣劉堡鄉大山村(今甘肅天水張家川縣劉堡鄉大山村)人,衙役出身。同治元年(1862年)十月,參加李朝棟、李生華領導的張家川回族農民反清起義。李朝棟遇難身亡后,推李得倉為土帥,后又成為“南八營”統帥之一,故人稱“李大帥”。
同治三年(1864年),陜西回民起義軍受到多隆阿的鎮壓,向甘肅潰退。七月,清廷調集雷正綰、曹克忠、陶茂林率軍進攻張家川。至八月初,清軍勁旅猛攻不克,又調總兵譚玉龍、副將劉效忠、胡大貴、張在山、陳開泰等集重兵進攻,雙方激戰,死傷千余人。至初十日晚,清兵架起云梯,火器齊發,使城中義軍火藥庫爆炸,起義軍死傷無數,急開西門直奔龍山鎮。清兵遂攻進城內,并“沿途截殺夾攻,義軍約死5、6千名。至于投井、自縊焚毀身亡者更難以數計。”此次戰役起義軍損失慘重,回民群眾死亡也有萬余人。此后三四年,李得倉率部轉戰于隴南、會寧、靜寧、隆德等地,同時參與穆生華所率蓮花城回民起義軍保衛平涼、固原之戰。失敗后,穆生華率部分人赴金積堡,余部編為8個營,號“南八營”,推李得倉為大帥,繼續在靜寧、隆德、平涼固原等地與清軍對抗,頗俱聲威。
同治六年(1867年),李得倉率部曾一度進入陜西,攻汧陽(今千陽)、隴州(今隴縣)、鳳翔至關中東部一帶。在鳳翔與一河之隔的西捻軍有會師反清之議,但由于清軍劉松山、譚玉龍合力堵截,終未實現。后回捻義軍同時向東轉移,準備聯合作戰,此舉震驚清廷。清廷急忙命在陜之劉松山追剿于后,郭寶昌迎擊于前,回捻義軍在源至咸陽間被沖擊潰散。李得倉敗退后返回甘肅,仍在隴南和隴東南地區開展反清斗爭。
同治八年(1869年),李得倉在清軍大肆屠殺的殘酷形勢面前,為了保護群眾免遭涂炭,在硝河城(今寧夏西吉縣)與鹽官人何士秀一起率眾10萬人投降清廷。清廷派張瑞珍、王得勝前往招撫。史料記:“按冊稽點,實得9.62萬余人。其中漢民脅從者3.15萬余人,回眾陸續因饑病死亡,尚余3.1萬余人。張瑞珍以為回眾舊住秦安、清水之張家川等處,令其各歸原地,并遣李得倉嚴束所部。”投降回眾輾轉來到張家川,隨從安插在張家川的還有南八營中的鹽官、蓮花城、伏羌、鞏昌等地的回族群眾。安插之初,清政府按口計糧,大人日給半斤,小孩日給6兩(注當日稱為1斤16兩計),秋后停止。幸賴周圍漢民接濟,回民群眾才得以安生。同治九年(1870年)正月,李得倉赴平涼,面見左宗棠,后被欽封四品銜隴南鎮臺,并恩準有越級呈稟特權。此后,李得倉成為清廷在張家川地區的代理人。
同治十年(1871年)正月,馬化龍被清廷殺害后,左宗棠發布告示,“哲赫忍耶”(時稱新教)也被明令禁絕。在此緊要關頭,李得倉冒險接納、庇護了從云南逃出的馬元章及其二弟元坤、三弟元超。光緒五年(1879年),馬化龍次孫馬進西被捕后,李得倉冒死上書“赦一人安萬民,殺一人萬民不安”,奏請清廷予以赦免。清廷同意李得倉保赦了馬進西。光緒十年,李得倉又派人從四川成都皇城壩清真寺接回穆生華的兒子馬舍布蘇,并安置定居在張家川。李得倉的義舉使三位“岑襄勤公器重其(武頌揚)才,適巡臺,令隨往”教主的后裔保全了性命,也使哲赫忍耶以張家川為圣地,發展到了鼎盛時期。
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李得倉病歿于張家川,終年70歲。 (《天水通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