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宜居宜游抓項目 圍繞首位產業謀跨越
——張掖市貫徹落實全省新建項目現場觀摩總結會精神綜述
本報記者 張學明
金秋時節,張掖大地一派豐收的喜人景象,濱河新區,塔吊林立,機聲隆隆;玉米制種基地,一派繁忙;張掖賓館、玉水苑等一批重點項目正加緊建設……
今年以來,該市立足“一山一水一古城”資源稟賦,確立了生態安全屏障、立體交通樞紐、經濟通道的區域戰略定位和“率先實現轉型跨越”的總基調和“做大做靚宜居宜游”的戰略基點,全市生態經濟和生態經濟功能區建設有了長足發展,旅游、玉米制種、祁連玉等一大批項目得到強力推進。
日前,在全省新建項目現場觀摩活動總結會上,省委、省政府提出實施“3341”項目工程,為張掖市做大做靚宜居宜游、率先實現轉型跨越指明了方向,創造了良好契機。該市將緊緊圍繞承接產業轉移、實現生態產業化和產業生態化的總體思路,強化措施,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全力推進項目建設取得新成效。
張掖市委書記陳克恭說:“從2008年、2011年和今年前三季度的數據對照來看,張掖經濟已呈現出總量快速增長態勢。省委、省政府提出實施‘3341’項目工程,對張掖既是壓力,也是加快率先轉型跨越,做大做靚宜居宜游的良好契機。我們要進一步堅持特色方向,依托三大平臺,夯實三大基礎,把四大產業融為一體,堅定不移地做大做靚宜居宜游這個首位產業。借助‘3341’項目工程的全面實施,把發展生態工業項目和宜居宜游緊密結合起來,使首位產業在‘3341’項目工程中融合度更強、基礎更加堅實、發展平臺更加廣闊。”
“落實項目觀摩總結會議精神,關鍵是實施好‘3341’項目工程,對張掖來講,就是要加快發展方式轉變,促進經濟結構調整,做大做靚宜居宜游。我們要以創新的精神,舉全市之力,高標準、大力度、快節奏推進,真正把省委、省政府的新要求落實在具體的項目和工作上,努力建設產業實力雄厚、資源利用集約、生態環境良好、人民生活幸福的新張掖。”張掖市委副書記、代市長黃澤元表示。
據統計,該市今年新開工建設重點項目85項,其中總投資億元以上項目40項,5000萬元至億元項目15項,1000萬元至5000萬元項目30項,計劃當年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03億元。今年前三季度,全市實現生產總值227.8億元,增長13.4%;固定資產投資增長44%;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大口徑財政收入分別增長20.3%和17.5%;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民人均現金收入分別增長15.1%和21%。
為貫徹落實好全省新建項目現場觀摩總結會精神,張掖市將堅持生態特色,著力推動綠色增長,實現可持續發展。全面推進祁連山和黑河濕地兩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建設,認真組織實施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三北”防護林、防沙治沙等生態建設工程,扎實開展重點公益林生態效益補償工作。繼續堅持以生態建設引領城市建設,把實施黑河流域綜合治理、保護黑河濕地與城市建設緊密結合,著力打造宜居宜游的生態城市。按照國家生態文明示范工程試點市建設要求,圍繞資源承載能力、生態環境容量、綠色增長可持續等環境指標體系,積極探索建立生態補償、綜合開發、資源節約、環境保護等體制機制,大力發展生態產業,促進經濟、社會、環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同時,進一步大力發展節水、高效、綠色的現代農業,加大張掖綠洲現代農業試驗示范區建設力度,加快張掖特色農副產品加工循環基地建設,使傳統優勢產業特色進一步凸顯、質量效益不斷提高。大力推廣“生產專業化、生活社區化、環境田園化、農民知識化”的發展模式,在每個縣區建設一個集農業生產、農民生活、新農村建設為一體的綜合試驗示范區,每個鄉鎮每年建設一個“四化”示范村,推動新農村建設朝著富有張掖特色的城鄉統籌發展之路不斷邁進。
借助立體交通樞紐形成的優勢,該市加快發展現代物流和新型工業。目前,依托高速公路規劃建設的張掖綠洲現代物流園區開始啟動,力爭建成河西一流、西部超前的信息港、服務港、停泊港、交易港和會展區。圍繞特色農產品加工和礦產資源開發,加快傳統工業升級改造,推動工業經濟由資源開采為主向資源深度開發并向低碳、循環轉型。全力推進新能源產業發展,國電龍源一期10兆瓦光伏發電項目并網發電,平山湖49.5兆瓦風力發電、上海航天20兆瓦光伏發電項目即將投產,中電投黃河上游水電、甘肅匯能公司、高山新能源公司、協合風電、西龍熱電等13個新能源項目開工建設,保利協鑫光伏電力投資有限公司500兆瓦光伏發電項目成功簽約,全市已基本形成了千兆瓦光電、300兆瓦風電、200萬千瓦水電的能源產業集群。
該市還將深入開展“旅游發展年”活動,加快推進祁連玉博覽城、大湖灣生態景區、張掖丹霞地質公園、沙漠體育公園等重要景區建設。積極申報肅南馬蹄寺、山丹焉支山、丹霞國家地質公園3個4A級景區成為國家級風景名勝區,集中打造100個鄉村休閑俱樂部。積極探索旅游景區經營權、管理權和所有權相分離的市場運作方式,采取項目特許權、旅游景區門票和經營權質押,景區建設用地、林權等優質資產抵押和收費權融資等辦法,創新景區景點開發建設與管理的體制機制。打造“地貌景觀大觀園、暑天休閑度假城”的城市名片,吸引大企業、大集團投資建設景區景點。
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加大招商引資力度,著眼于“招大商”和營造承接產業轉移的良好環境,該市制定了《關于進一步優化發展環境促進轉型跨越的意見》和《關于進一步加強招商引資工作的意見》,修訂完善了《招商引資優惠政策》和《招商引資獎勵辦法》,精心策劃包裝了一批具有較高層次、較大規模和較強吸引力的項目,以大項目招大商,以大招商帶動大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