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截圖來自中國日報網頁版)
2019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視察甘肅、視察張掖,極大提振了全市人民干事創業的斗志和干勁。我們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甘肅重要講話和指示精神,以筑牢國家西部生態安全屏障、推動綠色轉型高質量發展為統攬,建立健全以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為主體的生態經濟體系,堅定不移走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
一是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著力打造生態文明建設的張掖樣板。我們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祁連山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把整治保護修復祁連山生態環境作為重大政治任務,全面完成占保護區總面積76%的張掖段生態環境問題整治任務,妥善搬遷安置保護區核心區內所有農牧民和占緩沖區總人口34%的群眾,在實現轉產就業、穩定增收的同時,有效緩解了保護區的生態承載壓力。如今的祁連山,雪豹、鵝喉羚、白唇鹿、巖羊等國家一、二級野生保護動物時有出現,生態修復治理區草木蔥蘢、生機勃勃,植被得到有效保護和恢復。深入實施祁連山生態保護與建設綜合治理、山水林田湖草修復等重大生態項目,祁連山國家公園和黑河生態帶、交通大林帶、城市綠化帶“一園三帶”造林綠化建設三年完成營造林72萬畝,帶動全市完成大規模國土綠化面積122萬畝,是前三年營造林面積的2倍。堅決打好打贏污染防治攻堅戰,空氣質量和水環境質量連續多年位居全省前列。創新完善長效監管機制,在全省率先建成以衛星遙感技術運用為主體的生態環保信息監測監控系統,獲評“全國2018智慧環保十大創新案例”之一。2019年,張掖被命名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
二是夯實綠色生態農業發展基礎,推動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我們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扶貧工作的重要論述,在5個“插花型”貧困縣區2017年底全部脫貧摘帽、全市實現整體脫貧目標的基礎上,接續推進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張民、張肅公路兩條100公里鄉村振興示范帶建設初見成效,實施產業發展、生態修復、基礎設施等項目300多項,完成投資110多億元,鄉村振興由典型示范向整體推進、全域拓展提升。特別是牢牢抓住產業振興這個基礎,加快發展以玉米制種、綠色蔬菜、肉牛養殖、優質牧草 “四個百萬”工程,馬鈴薯、中藥材、食用菌、小雜糧、優質林果、花卉“六個區域特色產業”為重點的綠色生態農業,著力打造綠色蔬菜和優質肉牛“兩個百億級產業體系”。按照“不打一口井、不新增用水總量、不改變地表結構”的要求,發展戈壁生態農業11.12萬畝,國內單體規模最大、種植技術聚集度和節能環保程度一流的20萬平方米海升智能溫室項目一期建成投產,成為現代絲路寒旱農業及“一帶一路”國際合作示范項目。
三是培育發展新興生態工業,加快構建更具競爭力的產業格局。我們認真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改造傳統產業、培育新興產業的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實省委、省政府構建生態產業體系推動綠色發展崛起和實施十大生態產業專項行動計劃的部署要求,積極引進華為公司、航天九院、中國華電、順豐集團、中冶集團等一批行業領軍企業,規劃建設大數據產業園、智能制造產業園、通航產業園、凹凸棒石產業園等重點生態型產業化項目,帶動全市十大生態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達到26.53%、比全省平均水平高2.83個百分點。華為大數據產業園一期建成投用;用時一年半建成百億級的智能制造產業園,首批“甘肅制造”手機、全省首臺商用智能機器人在園區“誕生”;總投資60億元的碳纖維裝備制造項目開工建設;凹凸棒石產業園、通用航空產業園也都取得重要進展。
四是發展壯大全域生態旅游業,促進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我們依托豐富的自然風光、歷史文化、民俗風情、紅色文化資源,以創建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全國旅游標準化試點市和全省旅游文化體育醫養融合發展示范區“三大示范試點”為抓手,加快推動旅游業向全域全季全業態轉變,張掖丹霞成功創建為國家5A級旅游景區,張掖入選國際旅游聯合會“最美中國旅游城市”,全市創建4A級以上旅游景區18家,數量位居全省第一,2019年全市接待游客4200萬人次、旅游綜合收入達到279億元,均保持了30%以上的增長,增速居全省第一。認真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參觀紅西路軍紀念館時的重要指示精神,謀劃建設紅色文化旅游大景區、河西長征文化體驗景區等重點紅色旅游項目。在文化旅游產業帶動下,2019年全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8.2%、居全省第一位,三產增加值占GDP比重達到54.9%,發展實力進一步增強,發展活力進一步顯現。
(中國日報甘肅記者站,記者馬靜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