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東京8月7日電 題:中國新一代體育偶像正在“破圈”
新華社記者吳書光
東京奧運會行將閉幕。在這屆奧運會舉行期間,許多人或早或晚發現了各自的“愛豆”。
人們被奧運健兒成功“圈粉”,其核心是對“更快、更高、更強——更團結”的奧林匹克格言的認同,以及對力量、速度、信念、熱血的尊崇。可以說,運動之美、肌肉之美、力量之美、線條之美、健康之美、多元之美正在塑造并引領新的審美潮流。
那么,在整治反思“飯圈”等不良粉絲文化的今天,我們到底需要什么樣的偶像?顯然,運動員就是極佳的追星選項,他們有為夢想而拼盡全力的老將,有自信從容、勇創紀錄的新人。這屆奧運會,中國新一代體育偶像因為有型、有料、有趣,正呼之欲出,紛紛“破圈”“出圈”。
這樣的偶像首先要有型。看一看賽場上的運動員,37歲的呂小軍、14歲的全紅嬋奉獻出“教科書式的動作”,游泳運動員張雨霏、汪順等修長健碩的身材,堪稱一場視覺盛宴。長期運動的他們有先天優勢,個個意氣風發、活力四射,非常上鏡,自然而然地迸發出健康向上的精氣神,有成為偶像的良好基礎。
這樣的偶像需要有料。在日本常見“有料”兩個字,意思是“需要收費”,意味著某種服務或物品有價值。料又可拆分為“米”和“斗”,積“米”成“斗”即為料,“有料”勝于“無料”。我們平常也常說“這人有料”,意指這個人“肚子里有貨”,要么有內涵、有知識、有思想,要么有見識、有故事,能給人啟發、點撥。
提到一位運動員“有料”,這種“料”看似不可觸摸,但無形而有價,比如,長期堅持、頑強拼搏就是很多人缺乏的“料”,有鮮明立場、有積極的價值觀更是可貴的“料”。比如奧運百米決賽中國第一人蘇炳添,即將年滿32歲仍奮戰在賽場,其中的熱愛與自我精進可想而知;如“新蝶后”張雨霏勇敢回應外媒關于反興奮劑的提問,展示了中國新一代運動員敢于發聲的自信與底氣。
也有人還認為運動員“四肢發達、頭腦簡單”,但誰能否認,全社會正在逐步更加重視體育教育,眼下的暑假里,一個運動項目都沒參與的孩子少之又少,“文明其精神,野蠻其體魄”不再只是一句口號。
再比如,不少運動員是在讀碩士、博士,且專業不局限于體育相關專業,比如首金得主楊倩就讀于清華大學經管學院,朱婷則是北師大歷史學院碩士研究生,汪順、李冰潔、孫穎莎等是上海交大經管學院學生。“中國飛人”蘇炳添是大學副教授,還發表過中國男子100米短跑的研究論文,個個都有不少料。
這樣的偶像也要有趣。何為有趣?像隔壁大哥、鄰家小妹那樣鮮活如你我的人最有趣!比如有人愛油燜大蝦,有人喜歡醋熘白菜、辣條。有的運動員愛美容、睡懶覺、還是小吃貨,也讓網友感到和奧運健兒“有了共同點”,這些都趣味滿滿。
本屆奧運會許多運動員是“95后”甚至是“00后”,出生在互聯網時代,熟悉互聯網,敢于表達自我、善于溝通,大大方方地使用社交媒體分享生活、展示自己、與粉絲互動。而且這些運動員四處參賽,與國外選手過招交流,行萬里路之后的眼界不會低。
說白了,為什么古時有孟母三遷,有朱赤墨黑,有近君子遠小人。某種程度上,追星就是一種自我賦值,是入芝蘭之室、還是入鮑魚之肆,追什么樣的星就表明了你有什么樣的品味,是另一種形式的身份體現、價值追求。
有型、有料、有趣,這些運動員是當下多元、真實、立體的中國人的寫照,希望從這屆奧運會開始,大眾能夠認識到“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正確的明星觀、體育觀、成敗觀逐漸得到大眾認可,激勵人們熱愛生活、不斷突破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