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目蔥蘢看漳縣——漳縣實施生態建設紀實
正值夏陽高照,惠風和暢之際,走進漳縣的河谷山川,綠意盡染,滿目蔥蘢。從貴清山下到龍川河畔,從木寨嶺下到漳河岸邊,樹長得蔥蔥郁郁,草綠得嫩濃迷眼;珍禽在林間出沒,鳥兒在樹中共鳴,空氣沁人心脾,一種自然之美,一種和諧之美涌上心頭。
自古以來,漳縣山清水秀,自然環境優美。但由于前些年來人為的亂砍濫伐,使林草遭到破壞,水土流失較為嚴重,“人窮、地乏、環境惡”的現象日益昭顯。痛定思痛,漳縣縣委、政府領導認為,漳縣90%是山的世界,貧窮在山,希望在山,潛力也在山,沒有綠水青山,就沒有金山銀山,只有念好“山字經”,靠山致富,才能帶動全縣農民建設好新農村。近年來,縣上把“生態立縣”作為全縣實施的“五大戰略”之一,多輪驅動,多管齊下,使生態建設這篇難寫的文章越寫越好,越寫越精。
連續四年來,在每年的春天登上漳縣城區泰山,總會看見浩浩蕩蕩的植樹隊伍揮锨挖坑,抬水澆苗,忙不知疲。一排排、一行行新栽的樹木布滿山坡山梁,連綿數公里,形成了一道道靚麗的風景線。這是漳縣為打造生態旅游大縣,組織各單位義務造林,啃泰山這塊“硬骨頭”。漳縣是我省的旅游大縣,泰山作為縣城的主山,是各地游客來到漳縣后首先感受的一個“窗口”,但由于植被稀少,年年栽樹不見樹,導致水土流失較為嚴重,直接影響著旅游縣的形象。近4年來,縣上以綠化、美化、凈化、亮化為目標,采取有力措施,劃片包干,確定各單位“一把手”為綠化第一責任人,實行各單位統一包整地、包栽植、包成活、包管理的責任制,一包到底,包栽包活。先后完成了泰山一、二、三期造林工程,造林面積達到1.27萬畝,今年四期工程總投資達240萬元,栽植各類苗木86.4萬株,綠化面積達5297畝牞昔日的荒山禿嶺容顏大變。
退耕還林工程是全縣在生態建設中譜寫的重點曲。7年來,縣上本著因地制宜、統籌規劃、突出重點、兼顧一般、分步實施、梯度推進的原則,把成活率、保存率,作為工程建設的生命線,嚴把規劃設計、種苗供應關、整地栽植、管護責任關和檢查驗收各個關口,確保退耕還林質量。先后圍繞貴清山景區綠化通道建設萬畝點,結合全縣沙棘產業建設百崖梁重點生態保護萬畝區,按照“三河一線”優先開發戰略在漳河源頭的大草灘鄉建設萬畝工程點,在龍川河源頭的小石門流域建設萬畝點,已建成了多個退耕還林萬畝精品工程。全縣退耕還林工程連年持續推進,廣大群眾揮锨掄鎬,用勤勞的汗水和務實的作風,使全縣32.2萬畝退耕地和荒山重新披上了綠裝,實現了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的結合,實現了退耕還林管護與農村沼氣建設的結合。
天然林保護和封山禁牧對漳縣來說至關重要。縣上健全領導機構,靠實領導包片抓點責任制。在天然林保護方面,將森林保護責任區劃分到兩家國有林場和貴清山自然保護區,縣政府與林業局、林業局與林場、林場與管護人員層層簽定管護責任書,并制定了嚴格的管護、獎罰等制度。自工程實施以來,全縣天然林管護面積已達45萬畝,飛播造林1.58萬畝,封山育林4萬多畝,至今未發生一起大的毀林事件,無森林火災發生。過去的砍樹人變成了管樹人、植樹人。
在加快生態建設的步伐中,漳縣積極探索,不斷創新。2005年12月26日,漳縣首開了全省合作造林的先河。漳縣政府與白龍江林業管理局合作造林項目正式簽約,漳縣一次性將境內的24.8萬畝宜林荒山荒地使用權無償轉讓白龍江林業管理局70年,白龍江林業管理局斥資7500萬元,在漳縣大草灘、金鐘、殪虎橋、石川等鄉鎮負責完成24.8萬畝的合作造林任務,成林后雙方互惠互利。這種在我省首次出現的合作造林新模式,為全省林業建設提供了全新的嘗試,是漳縣借助外力加快實施“生態立縣”戰略、打造生態旅游大縣的又一重大舉措。兩年來,白龍江林業管理局已在漳縣大草灘、金鐘兩鄉鎮的荒山荒坡造林3萬多畝,建設育苗基地1處。
生態建設永無止步。漳縣在馬不停蹄地揮寫著生態建設的大筆,全縣通過投入大批資金改善國家級森林公園貴清山和遮陽山的生態環境,使該景區已成為國家4A級旅游景區,全國攀巖賽、生態游、農家樂、探險等各種活動蓬勃掀起。縣上積極爭取公益林建設,全縣32萬畝林木被國家納入重點公益林生態效益補償范圍,為全縣生態建設更加注入了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