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時節,走進定西市安定區,只見山川溝坡上馬鈴薯薯花飄香,生機盎然,一派豐收景象。
從傳統單一的種植方式到地膜種薯、專用脫毒種薯等標準化種植;從“提籃小賣”到大批量專列發送;從小作坊加工到龍頭企業應運而生——安定區以創建全國馬鈴薯貿工農一體化示范區為目標,著力打造“中國薯都”核心區,成為全國最大的縣級馬鈴薯種植、銷售、加工基地和馬鈴薯產業收入最多的縣(區)。
把標準化種植作為主攻方向,由傳統農業型向現代農業型轉變
安定區堅持推進馬鈴薯標準化種植,通過良田、良種、良法、良繁的結合,有效提高單位產量和品種質量。近5年,全區馬鈴薯種植面積穩定在100萬畝以上,總產量穩定在100萬噸以上。今年,馬鈴薯種植面積達到107.51萬畝,已成為全國最大的縣(區)級商品薯標準化種植基地。
為推動產業升級,安定區堅持走種植規模化、品種優質化、生產標準化、耕作機械化、基地訂單化的路子。區里主抓以標準化種植、千畝新技術展示園、千畝新品種展示園為主的馬鈴薯標準化示范區;鄉鎮主抓以黑色全膜覆蓋為核心技術的標準化種植示范片帶;種薯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協會會員和加工企業主抓訂單基地。今年,全區共完成標準化基地建設71.4萬畝。全區大抓脫毒種薯繁育,探索形成了良種擴繁機制。目前,全區原種生產能力達到1.5億粒,已成為全國最大的縣(區)級馬鈴薯脫毒種薯擴繁基地。今年全區推廣一、二級種基地51.4萬畝,實現了脫毒種薯種植全覆蓋;推廣黑膜馬鈴薯種植44.4萬畝,增產25%以上。
壯大集群,延伸鏈條,由數量擴張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
安定區區長趙眾煒說:“安定區把馬鈴薯加工業作為提升產業發展層次和核心競爭力的關鍵性措施,進一步壯大產業集群,延伸產業鏈條,培育壯大龍頭企業,大力發展精深加工產品,提高產品附加值,推動了產業升級,輻射帶動了全區乃至全市馬鈴薯產業的快速發展。”
為此,安定區大力發展龍頭企業,走馬鈴薯精深加工的路子。目前,建成精淀粉、變性淀粉、全粉、休閑食品等各類薯制品加工生產線22條,年加工能力達到30.5萬噸,已成為全國最大的縣(區)級馬鈴薯精深加工基地。
安定區還充分運用“定西馬鈴薯”等地理標志和農產品商標,主打原產地認證、綠色A級食品認證、有機食品認證、定西馬鈴薯產地商標四個共享品牌,均獲得國家級認證。他們不斷完善“路地聯運”模式,走出了一條產地與市場聯結、經銷戶與“薯農”合作共贏的馬鈴薯產業發展新路子,擴大在全國各大終端市場的占有份額。目前,該區馬鈴薯營銷隊伍占領了以廣州大朗、上海曹安等為主的馬鈴薯銷售終端市場50多個,同時形成三級市場購銷網絡體系,僅定西馬鈴薯綜合交易中心銷售旺季日交易量就達2000噸以上。定西馬鈴薯價格進入農業部全國農產品價格行情采集系統,提升了定西作為全國馬鈴薯信息發布中心、價格形成中心、物流配載中心的三大功能。
提高效益,拓展增收,培育戰略性主導產業
安定區通過發展馬鈴薯產業,推動了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型,推進了由農業主導型向工業主導型經濟格局的轉變。2004年,全區馬鈴薯產業產值僅為4億元,去年,全區馬鈴薯產業總產值達14億元,農民人均從馬鈴薯產業獲得收入1800元,占農民人均純收入的66.7%,成為全國依靠馬鈴薯增收最多、占比例最高的縣(區)。
2004年以來,安定區通過鐵路系統外銷鮮薯2.5萬個車皮,總量150萬噸,占全區農產品外銷量的三分之二以上。去年,馬鈴薯銷售總額達到6.4億元,以終端直銷為主的銷售收入大幅增加。鮮薯收購、販運、加工等帶動餐飲、住宿、倉儲、水電、包裝等行業蓬勃興起,相關產業產值達1.8億元。在加工、銷售、服務等領域,還有兩萬多人從事馬鈴薯分揀和包裝工作,有1500多名經紀人參與馬鈴薯購銷。馬鈴薯產業已成為貫通一、二、三產,統籌城鄉發展,帶動農民增收,引領縣域經濟的戰略性主導產業。
定西市委常委、安定區委書記位志榮說,我們要努力把安定區建設成為全國最大的縣(區)級馬鈴薯脫毒種薯擴繁、商品薯標準化種植、精深加工、倉儲四大基地和全國具有影響力的價格形成、信息發布、物流集散、技術研發、產品宣傳展示五大中心,使安定區真正成為“全國馬鈴薯貿工農一體化示范區”,成為“中國薯都”的一面旗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