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頁>>新聞中心>>房產>>正文 |
納稅榜出臺房企納稅引非議 地產大佬絕地反擊 |
(2005-11-17 14:24:02) 有位讀者讀過此文 來源: 安家 何莉 打印本頁 |
|
|
2005年10月12日,英國青年胡潤和往常一樣完成了一項工作——一張關于中國財富的排行榜,如同例行公事,每年他都要盤點一次,當然,對于這個榜單的所有爭議,他是心知肚明的。
結果將不會出乎他的預料,對于這個榜單,除了眾多的噱頭、聯想外,大眾的眼球將集中在榜單的具體名次,例如今年的中國首富是誰?和去年相比,誰被這個榜單所拋棄?誰又暴富突然出現在榜單上如此等等。當然,很多人也觀察到這樣一種現象并大做文章,今年的這個排行榜,單從行業來看,房地產一如既往地承擔著輸送中國富翁的責任,盡管房地產富翁的數量已經有所減少。
而在此前,另一張榜單所引起的爭論剛剛告一段落——由《中國稅務報》公布的中國企業納稅百強榜上,在前300名中沒有房地產企業的名字。更往遠里說,此后一段不長也不短的日子里,關于房地產暴利的問題一直在充斥坊間。
于是乎,這三個看似無關的東西被有意無意的扯上了因果關系,“暴富——暴利——逃稅”這樣的邏輯關系成了大眾最主流的看法,而有關房地產企業為富不仁等相關內容立刻甚囂塵上。
有時候,我們不得不佩服這種聯想的力量,甚至在某種程度上,它可以影響我們的視聽,讓所有的問題變得復雜和曖味。兩張本無太大關系的榜單,但經過一系列的思維加工,便可以制造一個多月的新聞焦點,觀眾還以為是挖出了多少本質的東西!
所以,在中國富豪榜上,我們只看到房地產在造富;而在納稅企業排行榜上,缺少了房地產企業的名字,我們就立刻手足無措,立刻要將開發商推向道德的“斷頭臺”,連審問的過程也省略了,有點像“文化大革命”,也有點類似歐洲中世紀虔誠的基督徒對異教徒的處決。
在這的后面,都是錢的問題,都是關于這個社會財富的非理性判斷問題。
在如何看待房地產上,我們只看到了房價的上漲,只看到了房地產銷售的增長,卻沒有一個橫向的比較,甚至不會考慮將房地產放入一個社會大背景下來考量。
所以,我們開始變得憤怒,變得歇斯底里。
僅僅因為,我們被錢所困惑,我們被財富壓得喘不過氣來,所以,我們無法堅持我們的理性,和我們的判斷。(記者 魏曉明)
2005年9月10日,一項名為“納稅百強排行榜”在房地產業一時激起千層浪,這項由《中國稅務》雜志發起的納稅排行榜至今已經舉辦了第五屆,由于其納稅數字是由國家稅務總局計劃統計司提供,其權威性和影響力勿庸置疑。
細心的人發現,在這份500強名單中,房地產作為“國家支柱行業”,竟沒有一家房地產企業擠進前300強,于是,一場關于房地產開發商是“納稅侏儒”還是“納稅良民”的業界大討論由此展開,而“第一暴利行業”的稱號再次被人們翻出來,從而給這場討論增添了更多“意識形態”類的因素。
都是榜單惹的禍
雖然事件發展至今已有一個多月的時間,但關于房地產企業納稅的爭議卻并未消停,有關榜單的新問題、新說法一個個浮出水面,情節高潮迭起,各方的態勢逐漸硬性與明朗。
事件發展過程中,相關方面大致出現以下幾種情況。
之一:某些媒體一邊大肆刊例有關地產行業的硬性廣告;另一邊在榜單公布之后快速做出反應,立即從現象方面對地產行業進行口誅筆伐。新聞的時效性在這部分媒體上體現得尤為徹底,但在沒有經過數據調查、實地走訪的情況下就開始見誰就誰地“扣帽子”。
之二:稅費專家從專業、客觀的角度提出了建議,認為任何行業都不可能是100%清白,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稅務問題,地產業相對來說“良民”占大多數。在地產行業中,除單純需要交納的“稅”之外,還有必須交納的比“稅”沉重得多的“費”,部分“稅”可以通過各種方式合理規避,但是“費”卻是一分都逃不掉的……
之三:開發商對此次“榜單事件”也出現了大致不同的回應:SOHO中國有限公司董事長兼聯席總裁潘石屹擊鼓鳴冤,高調回應,華遠集團董事長任志強大氣磅礴,強詞抗辯;但在走訪的過程中,記者也得到了這樣一些“有趣”的業內回答:
——“富不跟官斗,我們不想成為關注的焦點”
——“他們愛怎么說就怎么說,到頭來還不是要照樣買房子”
——“地產行業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爭議是存在的,發展是必然的”
……
之四,國家稅務總局對外界并沒有泄露太多的“內幕”,稅務機關的政府官員對于記者的采訪要求除委婉地加以拒絕外,言語也是非常低調和保守,任記者如何“敲邊鼓”,消息還是被保護得密不透風。不過事情發展到10月10號終于發生了看客期待中富有戲劇色彩的一幕,在潘石屹鍥而不舍的堅持下,在紅石建外硬梆梆、實打實的數據票據面前,國家稅務總局尷尬地承認統計數據“遺漏掉了”紅石建外部分的企業所得稅,雖然國家稅務總局已向北京紅石建外房地產公司出具了相關的證明材料,以證實北京紅石建外房地產公司的“清白”。但國家稅務總局僅以“工作量太大”為由,拒絕更正榜單的排名,引起各界 “想象”無數……
地產大佬絕地反擊
(一)執著的潘石屹
“2004年度中國納稅百強排行榜”開榜后的第三天,在對房地產行業的聲討一浪高過一浪時,行業榜納稅第三名、北京第二名的紅石建外的老總潘石屹第一時間撰寫了專稿對此問題發表自己的觀點。
觀點中主要講述了四個問題:1)榜單漏掉了紅石1.2億的稅額;2)房地產企業未進入榜單的前300強是由于行業分散造成;3)強調改革房地產的稅收制度改革;4)呼吁媒體公眾客觀冷靜、實事求是看待本次事件。
《中國稅務報》為國家稅務總局的機關報,其納稅數字由國家稅務總局計劃統計司提供,權威性和影響力勿庸置疑。潘石屹在文章中聲稱漏了紅石建外1.2稅額,究竟誰是誰非?故事該怎樣收場?
9月10日,國家稅務總局計劃司與中國稅務雜志社聯合在《中國稅務報》上公布“2004年度中國納稅百強排行榜”,其中500強中未曾找到“紅石建外”的名次,據榜單有關方面數據顯示,北京紅石建外房地產公司的納稅總額僅為1.8億元人民幣,與年初潘石屹宣布SOHO中國的下屬公司北京紅石建外房地產公司2004年共納稅3億人民幣相差整整1.2億!數額差異之懸殊令人愕然。
而在北京紅石建外房地產公司2004年度納稅的公布的納稅明細是:營業稅163,848,919.88元;土地增值稅22,257,714. 54元;個人所得稅18,516,097.78元;城市房地產稅392,722.75元;印花稅166,331.27元;企業所得稅95,671,059.56元;紅石建外房地產公司2004年度納稅總額為:300,852,845.78元,超過3億元!單據齊全,證據確鑿。
那1.2億稅額為何就不翼而飛了呢?潘石屹作為事件的受害者在第一時間便“書寫狀紙、昭示天下”,奔走在各種言論的風口浪尖,堅持不懈地進行稅務數據的核實。終于,在2005年10月10日,國家稅務總局對紅石建外予以“昭雪”,這一天,剛好距“2004年度中國納稅百強排行榜”發布之日30天!
(二)一家公司,兩種納稅數據
北京金源鴻大房地產公司相關負責人在行業納稅榜公布的不久后,同樣發出了聲音:“北京金源鴻大房地產有限公司以39616萬元的納稅額位居總榜第310位,在房地產行業納稅額排名第1位,而北京市海淀區地方稅務局提供的涉稅證明上顯示,我公司2004年01月01日——2004年12月31日實際繳納的稅款共計:RMB 411,878,348.13元,其中營業稅RMB 242,914,152.29元。”
北京金源鴻大房地產公司居于房地產行業納稅排行榜的榜首,按照常理來說,已完全沒有制造懸念、招惹是非的必要,除非真的出現了數據上的重大差池。
但是,為什么同一家獨立法人公司的納稅情況,上下兩級政府監管機關卻給出兩種“權威”數據,這令人匪夷所思的背后究竟暗藏著什么“玄機”?
一個行業納稅排行榜讓房地產及其開發商陷入了空前的公眾信任危機,在榜單公布后的一個月內接二連三發生懸疑事件,作為地產行業的又一“代言人”——華遠集團董事長任志強沒有道理沉默,9月13號,任志強撰文解釋了“房地產開發商為什么沒有進納稅300強”,從六個方面激辯了這一命題。
任志強在《房地產開發企業為什么沒進納稅榜300強》一文中,將矛頭直指“中國納稅百強排行榜” 及公眾和媒體對房地產企業“納稅道德”的質疑。
他認為,地產行業作為國家的支柱行業,房地產企業近年來一直都是各級地方稅務部門審查的重點,房地產行業不但不少納稅,并且與其他企業不同的是,房地產企業常常是預先納稅。為什么房地產沒有成為中國納稅排行榜的前列,問題出在稅制上。
在《房地產開發企業為什么沒有進納稅300強》一文中,任志強將“非單一生產的重疊稅收環節”作為抗辯的第一條:“從開發商委托規劃、設計、勘探、地基處理、結構施工、放水、外裝、幕墻施工、材料采購、設備采購、裝修,包括廚具、家具、潔具、空調等產品與半成品采購中,都要在每個環節有任意委托單位的利潤與稅收,并在不同企業納稅。”結合中國現行稅收制度“重流轉、輕占有”的特性,房地產產品的生產過程有一個相對很長的周期,在這個周期中產品每流轉一次,都要向國家稅務機關繳納稅費,很多稅費在繳納過程中都存在嚴重的重疊繳納的現象。甚至房地產企業在依法完成稅收預算計劃后,還要為完成稅收任務而預先向稅務機關交納眾多的稅費,可以說房地產企業想規避交納稅收任務的稅金更是難上加難。
任志強認為房地產未進納稅榜的第二個原因是在于不動產產品的不可移動性,這種不可移動也造成了納稅的分化,隨產品而納稅的特征;可移動產品的生產集中于一地,則不管產品最終在何地銷售(境內、境外),隨主導生產單位(企業)在生產地納稅。 但房地產的不可移動性使稅收不是隨生產單位不變,而是隨產品所在地、隨產品而改變納稅渠道與納稅關系。
第三點,任志強認為:以國、省、市、區、地劃分的稅收分配體制造成的強制性分散。目前全國工商注冊的房地產開發企業近5萬家,每單個企業的從業人員不足30人,每單個企業的利潤不足130萬元,其原因正在于由于地方納稅利益和工商注冊規定(不得成立內資獨資公司,不管這個投資人是否是多個股東,新注冊的公司必須有兩個以上的股東),致使大量的項目公司出現。這些公司的注冊地不同,納稅關系不同,但辦公地點相同,工作人員相同,實際上是一個投資人,一套工作班子,但有多個項目公司的牌子,因此納稅不能合并計算而使納稅數額分散變小。
第四,由于土地供給制度的改變,許多開發商在新的項目招拍掛時,常常用一個完全獨立的新注冊的公司去辦理相關手續。如雞蛋換糧票的現象已在市場中普通出現,但并未合并納稅關系,而是新增加了納稅單位,就出現一個地產商為多個公司分別納稅的情況。
第五,任志強強調:房地產納稅與利潤無關。在單一納稅和生產的企業中,利潤與納稅是直接的正相關的比例關系,單一房地產項目的公司的利潤與納稅也同樣是正相關的比例關系,但在一個投資主體多個項目公司分別納稅的情況下(房地產企業絕大多數為此類情況),則納稅是按公司注冊情況分別進行的,利潤是按股東權益合并的,但股東分紅和股東權益是可以合并的。
最后,任志強提出,房地產業的產業集中度低。中國稅收體制決定了單個企業納稅的高低,一是與核算的納稅方式相關;二是與產業的集中度相關,產業集中度越高,單個企業的納稅才越高。在一個集中度極低的產業中是靠企業數量創造稅收和利潤的,而非單個企業的突出性所表現的。
任志強在文章的末尾還聲明:稅收500強中沒有房地產企業,并不表示房地產企業不納稅,不能反映房地產企業的正常納稅情況,也不能反映房地產企業所做出的社會貢獻。富豪榜也好,納稅榜也好,?每個排行榜都有自己的統計方式和技術,公眾和傳媒不能以是否上榜來作為評價一個企業甚至是一個行業的道德標準。
任志強從稅收體制方面分析此次房地產企業為什么會被“2004年度中國納稅排行榜”排斥在300名以外,當然,排在300名以外的除了任志強的華遠集團,還有萬科。
萬科作為現階段房地產行業無可爭議的旗艦,在行業納稅排行榜的位次顯然未盡人意,至此,萬科企業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郁亮向媒體解釋了原因,并聲稱萬科納稅應該在“2004年度中國納稅百強排行榜”中排名第145位!郁亮認為這不單純是國家稅務總局遺漏問題,而是由于房地產行業的分散導致排行榜對于整個房地產行業納稅排名的計稅方法存在問題。
郁亮的觀點還包括:房地產企業沒有進入500強,一是房地產業的市場集中度不高。萬科作為國內最大的房地產商之一,也只占有略高于1%的市場份額。產品地域特色濃重、企業規模較小限制了單個房地產企業的營業收入總額,自然也限制了企業的納稅總額;二是這項排名的計稅方法,不能完全體現房地產企業實際的納稅情況。集團型企業進行房地產開發時,一般都應當地政府要求,成立專門的項目公司,項目公司作為獨立法人,直接向當地稅務局申報納稅。如果參加納稅排名,多項目地產企業的總體納稅額無從體現。
萬科在全國各地投資生產,盡管萬科作為唯一投資人和生產者,但是稅收卻必須按不同地所注冊的公司的納稅申報關系,分別在各地納稅。營業收入可以按會計制度合并,利潤可以按會計制度合并,但納稅記錄則只能在當地反映和計算,企業合并報表數并不能在任意一地確認納稅記錄。一地生產一地納稅,造成房地產開發企業是一個主導性生產單位,但多個納稅渠道,最終稅收統計分散于產品生產地而無法集中。
“例如萬科企業股份有限公司項下的稅額僅為萬科在深圳總部的納稅額,而不是萬科集團總體的納稅額。事實上,萬科集團2004年實際繳納稅款總額已達到8.02億元,在全國納稅500強中相當于第145位。”
打架的和起哄的
任何事件要發生,免不了三方勢力:對壘雙方,站在旁邊去向與立場難明的旁觀及評論者,最后加上姍姍來遲的“官府”;而事件之所以能夠成為事件,最關鍵的就是這些旁觀者同樣肩負著傳播者的功能,更何況現在是一些經過專業培訓的媒體呢?而另一種勢力——與房地產開發集團交惡已久的普通民眾,在媒體的報道面前,自然也是選擇了選擇性挑選資料了;加之應該是最后趕來的“官府”,本身就是“交戰”的一方,情勢自然更“好看”了。
媒體:我“炒”,故我在
此次“榜單事件”與“房產預售制度風波”,部分媒體在立場上幾乎一致,文風仍然堅決,打擊力度依然徹頭徹尾,只是“金融專家”搖身一變成了“稅務專家”,制造了許多名詞,發泄了許多情緒,炒作了不少概念,倒扣了不少帽子,如此而已。
或許有人會問,媒體的此般用意何在?
一、 情緒化
新聞的報道選題更多的應是精英團隊的思維定式,同時滿足公眾的集體情緒。在地產新聞報道中,開發商與公眾本不是對立的。但是,一旦房地產行業出現政策或信任危機的時候,公眾的聲音就會在媒體上放大。“公眾輿論在這種情形下發出的聲音不是來自他們對事件的冷靜思考及他們對真相的知識和事實的掌握,而完全是被媒體情緒化的報道給煽動起來的。”
新聞評論情緒化的另一個原因是對偶然事件做出簡單判斷的誤導,加上情緒化的大肆渲染,使人以為,中國的房地產開發商偷稅漏稅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從而得出“財富巨人,納稅侏儒”的結論。
二、 炒作
“驚爆:房地產企業沒有一家進入‘2004年度中國納稅百強排行榜’前300名!”這讓媒體似乎找到了房地產企業的又一大“罪狀”,當然,這個熱鬧使一些惟恐天下不亂的記者深覺不容錯過。在媒體鋪天蓋地的口誅筆伐下,開發商一時之間成為了千夫所指的對象。
長江日報評論員廖保平曾疾呼:“女人常常罵男人沒有一個是好東西,現在開發商的遭遇有點像男人——‘開發商沒有一個是好東西’。”這句話的動機不便深究,但結果是這篇并沒有多少數據的文章卻讓不少專業主流媒體紛紛轉載、分析,搬動了不少地產大腕爭議、辯護,可以當成一張無關大局的秀來觀賞,無所謂誰對誰錯,總之,廖保平的名字深深地烙在不少人的心中。
某些房地產記者已經習慣宣揚個人立場,諳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真理,畢竟中國現階段存在很多的對房子不滿意的業主、期待房價下降的持幣購房者、買不起房子的社會人,這部分人的數量不知是房地產開發商數量的多少倍,當然,擺明立場也就獲得了這部分強大數量人群的支持,可能某天撰寫一篇“戰書”就會讓其像某個“超級女生”一樣在地產界給紅了起來。
公眾:我妖魔,你奈何?
上海師大的一位心理學家曾對公眾妖魔化開發商有過解釋:房地產是暴利行業之首,中國人慣于見錢眼紅,萌生仇富心理,也導致房地產行業風波迭起。
近年來,購房者對開發商的仇視逐漸蔓延,特別是當政策抑制房價時、當房地產企業出現運營問題時,在一些媒體情緒化的引導下,這種對立表現地尤為明顯。“2004年度中國納稅百強排行榜”無意中充當了這么一個導火索的作用。
為什么中國購房人與開發商成為仇人?為什么公眾對媒體情緒化的觀點缺乏免疫力而執意將開發商妖魔化?為什么“2004年度中國納稅百強排行榜”單單在房地產行業掀起如此之大的風波?
歸納成三點:
一、關鍵是購房者作為弱勢群體,在開發商追逐利潤和地方政府“以地生財”的過程中,他們的利益已經逐步被邊緣化了。當今天,他們在宏觀調控中看到了“居者有其屋”的希望時,他們自然就要奮起抗爭了,于是原先隱藏著的不滿和仇視,就一下子凸現了出來。
二、“因為房價太貴了。”開發商不討人喜歡,并不完全是因為開發商巧舌如簧,把黑的說成白的,把死的說成活的。因為房價太貴,我買不起,所以我就痛恨造房子的人,妖魔化他。
三、“2004年度中國納稅百強排行榜”之所以在房地產行業引起躁動,不單是房地產企業僅一家進入500強,更關鍵是在于房地產企業被“財富巨人“的帽子加冕,比如紡織業的納稅情況就鮮有媒體分析、公眾問津之現象。
這樣看來,開發商因為被一個“納稅百強排行榜”弄得聲名狼籍、人人喊打確實是有點冤。顯然,如此妖魔化開發商是一根筋的思維,或者說,妖魔化是一種很情緒化的東西,有時候是“不假思索”的。
讓地產簡單和諧起來吧
一個看似簡單的事情,卻引發了一場爭持不休的論證——這樣的事情,在中國房地產已經上演了不知多少幕,當這樣的鬧劇謝幕時,或許我們唯一能夠做的,是讓我們不要成為其中的主要角色,甚至狂熱的觀眾。
房地產的問題是一個簡單問題,只不過在很多時候,我們在將它復雜化——和許多問題一樣,復雜化的背后,是我們對于未來的無助,以及對于真相的無動于衷。
所以,批評、仇恨甚至歇斯底里都是我們的正確表達,作為媒體,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讓這個問題變得簡單,在建設和諧社會的過程中,本不該有那么多不必要的復雜的事情存在,如此而已。
這就是《安家》關于房地產的一貫態度。
|
|
|
|
|
|
|
|
|
|
|
|
|
|
|
|
|
相 關 新 聞 |
|
相 關 專 題 |
|
|
|
新 聞 評 論 |
請注意:
1、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有關法律、法規,尊重網上道德,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為而直接或間接引起的法律責任。
2、天水在線擁有管理筆名和留言的一切權力。
3、您在天水在線留言板發表的言論,天水在線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
·互聯網電子公告服務管理規定
·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維護互聯網安全的決定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