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天》是我省惟一的大型文學月刊,創刊半個多世紀以來,為發展、繁榮甘肅的文學創作,出作品、出人才、走正路,作出了自己應有的貢獻。特別是進入新世紀以來,面對經濟大潮,堅持純文學辦刊方針,突出特色,沙里淘金,關注本土,精心打造甘肅文學名片,在保持并發揚詩歌強勢的基礎上,提出了“創新、追求、精品、一流”的理念及目標,強化精品意識,在提高小說、散文質量及刊物的整體質量上下足了功夫,受到了文學界的廣泛關注與好評。
詩歌一直是《飛天》的強項,第三屆“魯迅文學獎詩歌獎”獲得者老鄉就是《飛天》的編輯,娜夜則是從《飛天》起步,走向全國的。“大學生詩苑”更是《飛天》的金牌欄目,被學者稱作新時期校園文學的淵藪及濫觴。著名詩歌評論家程光煒教授說:“‘大學生詩苑’這個稱謂,最早出現在甘肅的文學雜志《飛天》上。從上世紀80年代起,該刊推出了‘大學生詩苑’,由張書紳先生主持,連續發表在校學生的詩作。我曾經是它忠實的作者及讀者。記得在這個欄目發表作品的有葉延濱、孫武軍、王家新、于堅和韓東等人,他們中的不少人后來都成了當代詩壇的中堅人物。”近年來,《飛天》每年都有大量作品被全國性文學選刊和各類年選本選載,與全國同類文學刊物比,被選載的數量一直名列前茅。據不完全統計,2003年有43篇(首)作品被選載或收編。
2004年,有6部中篇小說、9篇短篇小說、5篇散文被《小說選刊》《小說月報》《新華文摘》《詩選刊》《散文選刊》《讀者》《小小說選刊》和《2004年文學精品》等刊物和年選本選入,今年已有大量作品被權威選刊選載,勢頭良好,可以看出2005年又是《飛天》的一個豐收年。
應該特別指出的是,這些被讀者、選家及評論家認可的文學精品,幾乎都是出自文學新人之手,是編輯從大量的自然來稿中沙里淘金出來的。第廣龍的散文《三界地》、周應合(地道的農民作者)的散文《周家的羊群》被十幾家報刊轉載;胡學文的中篇《一棵樹的生長方式》、了一容的《向日葵》、茍天曉的《鵓鴿漩渦》等優秀作品,都是從自然來稿中經過三級選稿而篩選出來的。這既增加了編輯的工作量,又考驗了編輯的素質。
《飛天》主編陳德宏說,自上世紀中期以來,全國的文聯、作協所屬的文學期刊,在商品經濟的大潮面前,都面臨著痛苦的抉擇,在走向市場還是堅持嚴肅文學的問題上,一時不知所措。但《飛天》始終不跟風,不媚俗,堅持嚴肅文學的辦刊宗旨。他們認為,什么都可以變,惟獨嚴肅文學的辦刊宗旨不能變。如果改變了這一宗旨,勢必會產生兩種不良后果:一是為淵驅魚,導致更多的“精神垃圾”的產生;二是刊物的自生自滅,失去了刊物,失去了自我,失去了文學。比如,有的兄弟省文學刊物,為了走市場,把刊名、宗旨、內容都變了,但并未被市場接納。
改來改去,都失敗了,丟掉了作者、讀者及訂戶,最終連刊物也丟掉了,正所謂“賠了夫人又折兵”。事實證明,《飛天》的選擇是正確的。
作為一家省級文學期刊,應該把關注本土,發展繁榮本省的文學創作,視為自己的天職。《飛天》始終把立足本省,面向全國作為自己的辦刊方向。一是為了把甘肅具有一定實力和創作潛力的作家推介出去,設置了《特別推薦》《隴軍新生代》《隴軍方陣》《隴軍實力派》等特色欄目,在“隴”字上做文章,以大量篇幅隆重刊登新人新作,并配發作品評論和簡介,至今已推介出了20多位青年作家,大都不同程度地引起了關注。二是每年編發一期新人新作專號,集中刊發本省青年作家的小說散文新作,深受青年作家的歡迎。
三是積極開展作品研討活動,推介精品力作。近年來,《飛天》不僅為雪漠的《大漠祭》等優秀作品召開研討會,連續刊發評論,全力推介,并精心組織了武威、天水等地青年作家研討會和文學筆會、文學講座、散文詩歌征文大賽等一系列活動,為青年作者迅速走向全國鋪路搭橋。最近,又與《上海文學》聯手,在《飛天》6期及《上海文學》9期分別刊出8位隴軍實力派青年作家的作品,希望“隴軍”能在全國文壇引起一些反響。
從出作品、出人才的角度,《飛天》的堅守是令人尊敬的。陳德宏說,文學期刊,作為文學傳播的一個主要媒介,猶如薪之于火。文學的火光,有賴薪火之傳遞,文學期刊扮演的就是這種薪火相傳的角色,它提供文學社群相互守望的文學信息,傳遞文學作家嘔心瀝血的創作成品,反映特定時空中文學思潮和社會變遷的對話,同時也提供給當代文學愛好者閱讀的愉悅和心靈的陶冶。面對那一冊冊便宜而又厚重的雜志,面對那些懷念那些感動過無數人的文字,我們完全有理由說文學期刊不是小眾問題,而是大眾問題,又是公益事業。思考文學期刊的出路,其實思考的還是文學的質地。
但作為一家經濟欠發達地區的純文學刊物,如何既保持高雅文學的品位不下降,又如何不致“曲高和寡”,擴大發行;既不跟風,不媚俗,又不至于在辦刊經費上捉襟見肘,讓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同步發展,是《飛天》依然面對的難題和必須做出的思考。但愿甘肅的這張名片,既樸實純正,又高雅華貴,打出亮麗的甘肅文學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