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斷深化的體制、機制改革,使全省國有企業的資源得到有效整合,整體競爭力迅速增強。今年1至8月,省屬國有企業完成工業增加值161.42億元,同比增長21.77%。
其中,大中型國有企業完成147.17億元,占國有企業的92%,同比增長21.89%。
省屬國有企業,這個長期被各種體制性障礙束縛得喘不過氣的龐大群體,在省委、省政府的一系列改革政策指引下,甩掉包袱,脫胎換骨,創新機制,破冰前行,以嶄新的姿態、空前旺盛的活力角逐市場,為全省的經濟起飛加油助跑!
效益凸顯:國企改革帶動工業經濟高速增長今年1至8月,全省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完成工業增加值396.17億元,比去年同期增長19.27%。
其中8月份就完成工業增加值55.47億元,同比增長22.36%,是今年以來的最高增速。
在工業經濟快速增長的拉動下,我省經濟效益總體水平有所上升,企業利潤實現有所增長。
。敝粒吩,我省工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為145.71%,比上年同期提高了10.61個百分點。規模以上工業盈虧相抵后實現利潤42.71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3.6%。
在37個工業大類行業中,有24個行業利潤比上年同期增長。
工業經濟快速增長的不竭動力,來自于全省國企改革的巨大推力。而這場對全省經濟發展具有重大歷史意義改革的肇始,源自兩年前省委、省政府關鍵時刻的正確決策。
。玻埃埃衬,面對非公及第三產業等新經濟力量短期內難以發展壯大的現實,面對甘肅的經濟發展水平與全國的差距全面拉大的窘境,以省委書記蘇榮為班長的省委領導班子越來越深刻地認識到,工業是經濟的支柱,而要加快工業發展,就必須深化國有企業改革,把國有企業做大做強,增強自我積累、自我發展的能力。
2003年11月,省委十屆四次全委會議上,省委正式提出“發展抓項目、改革抓企業”的重大戰略決策,并明確提出:用3年左右的時間完成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主要任務。
。玻埃埃茨辏苍拢∩罨瘒蟾母锕ぷ鲿h召開前,省委書記蘇榮專門就省政府《用三年時間完成深化國有企業改革階段性任務的落實情況》作出批示,對國企改革工作提出了具體要求。蘇榮指出:“國有企業改革是經濟體制改革的中心環節,是躲不過、繞不過的一道門檻,必須下大功夫、花大力氣去抓。要態度堅決,整體規劃,實事求是,因企而宜,分批推進,規范操作,充分準備,逐步實施!痹陔S后召開的全省深化國企改革工作會議上,省長陸浩就國企改革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指出,國有企業的改革和發展,不僅關系到企業自身的興衰,而且關系到全省國民經濟能否快速健康發展,關系到整個社會的穩定,對我省加快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至關重要。陸浩強調,“這既是一個重大的經濟問題,也是一個重大的政治問題!睍,省國資委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經省委、省政府批準,出臺了《甘肅省國企改革“376”攻堅計劃》。其總體目標是:從2004年開始,用3年左右時間基本完成國企改革階段性任務;70%左右的省屬國有大中型企業完成產權結構多元化的股份制改革;下劃市州管理的70戶原省屬國有工業企業的70%完成改制,有條件的企業國有資本全部退出,轉入非公經濟發展軌道;66戶長期虧損、扭虧無望、資源枯竭的國有企業通過政策性破產和依法破產退出市場。
“376”攻堅計劃的出臺,為全省國企改革制定了時間表,指出了方向,并宣告以產權制度改革為突破口、以股份制為主要實現形式、以國有大中型企業為重點的新一輪國企改革攻堅戰正式啟動。
重點突破:大中型國企產權多元化改革成績斐然2004年,我省抓住國內發達地區“產業西進”機遇,積極引入國內外戰略投資者,加快推進省屬企業以股份制為重點的產權多元化改革,千方百計創造條件,推動國企特別是國有大中型企業主動走出去,“上大船”、“上好船”,在改革中做大做強。一年多時間里,先后有美國國民油井、中鋁、寶鋼、太鋼、青島啤酒、一汽、宇通、哈薩克斯坦歐亞財團、澳大利亞西部礦業公司等10多戶國內外大企業大集團并購重組擴股我省國企。
去年以來,我省國有資產轉讓收益近30億元,其中引進省外資本20多億元。金川公司引進寶鋼、太鋼等戰略投資者,回購信達公司持有的4.23%的股權,分別向寶鋼、太鋼各轉讓10%的股權,轉讓收益9.8億元;酒鋼集團向酒鋼宏興轉讓其所持山西宏陽鋼廠77.5%的國有股權,轉讓收入約5.98億元;靖遠煤業借助煤炭資源優勢重組長風特電,借殼上市,重組資產4470萬元;青島啤酒以增資擴股方式與農墾啤酒進行資產重組,新投入6048萬元現金,重組效益開始顯現;嘉士伯與黃河啤酒聯手重組天水、酒泉啤酒,引來外資5000萬元;蘭石集團與美國國民油井公司擴大合作,提高了企業的市場競爭力,產品由陸地鉆機向海洋鉆機延伸;甘肅駝鈴抓住鄭州宇通開拓西北市場的有利機遇,引強入企,宇通出資6000萬元收購重組甘駝,生產甘肅制造的產品;蘭新集團加快股份制改造,用2900多萬元的國企凈資產置換職工身份,轉入了混合經濟發展軌道。
省委“改革抓企業”重大戰略決策的貫徹落實和產權多元化改革的推進,大大激發了我省國有大中型企業的生機與活力。
2004年,我省省屬國有重點企業出現了產值增長、利潤增長、稅金增長、虧損下降的良好發展態勢。今年1至4月,37戶省屬企業累計實現工業總產值174.57億元,實現工業增加值49億元,分別比去年同期增長20.4%和24.1%;實現利潤10.33億元,上繳稅金15.37億元,同比增長了45%和45.7%。
改制放活:70戶下劃企業浴火重生按照“多種形式改制、轉換職工身份、轉換經營機制”的思路,原省屬70戶下劃市州管理的企業,去年以來,已改制和正在改制的39戶,占下劃企業的55.7%。
其中,11戶完成改制,9戶政策性破產終結,3戶依法破產終結。
通過改制放活,一批改制重組比較規范的企業,擺脫了體制性障礙的束縛,生產要素實現了優化配置,新機制帶來的活力開始顯現:天水華天微電子公司用國有凈資產置換職工身份,引進外資,組建了天水華天科技股份公司,企業集成電路年加工能力已達20億塊,成為我國西部地區最大的集成電路封裝基地;扶正制藥借助產品優勢,出讓凈資產吸引外來投資者,置換職工身份,擴大了企業規模;通過引進美國數控機床,靠管理減虧、靠改制消虧,天水星火機床公司改制一年來已實現扭虧為盈;蘭州真空設備公司抓住承擔國家重點項目研制開發的有利時機,加快技術創新和股份制改革,使公司成為下劃企業中效益最好的企業……
下劃企業的加快改制,有力地帶動了市州中小企業的改制放活。目前,張掖、酒泉、慶陽、武威等7個市州所屬企業已基本完成改制,退出國有經濟序列。
據統計,全省市州所屬3225戶企業已改制2671戶,改制率達83%。
分路突圍:劣勢企業破產重組始現新氣象破產重組,是困難企業退出市場的主要通道。針對我省長期虧損、扭虧無望和資源枯竭的“三類”企業比重大、資產變現少、安置人員多、破產重組難度大的實際,經過爭取,有66戶企業列入國家今后三年2000戶企業的破產計劃,涉及職工23.3萬人,總資產128.4億元,銀行債務84.5億元,是全國列入較多的省份之一。另外,還有未列入的18戶企業,已向國家申報列入2005年新增破產建議計劃。
從去年開始,“376”攻堅計劃三年籌措50億元重點用于企業破產,其中爭取中央財政破產兜底資金35億元,省里籌措破產兜底資金15億元。
經過去年以來的努力,目前已破產終結16戶,進入破產程序18戶,涉及職工5.55萬人,共核銷銀行呆壞賬約20億元,向國家爭取破產兜底資金23.7億元。
西北鐵合金公司、甘肅稀土集團、蘭通廠、蘭州軸承公司等8戶特困企業采取主輔分離、分塊搞活、循序漸進的辦法進行改革,已有3戶企業生產經營狀況開始好轉。西北鐵合金公司將主業資產和部分負債剝離,組建了騰達西北鐵合金有限責任公司,繼承西北鐵合金公司主營業務,2004年盈利8000多萬元。
蘭石總廠將原有的資產分塊剝離,吸引外來投資組建了蘭石有限公司等18個法人和非法人的經濟實體,繼承了蘭石總廠原有的主營業務及生產經營性輔業,目前重組企業運行良好,生產經營指標逐步上升。
在企業破產重組進程中,我省把重組有效資產謀求發展和妥善安置職工工作有機結合,有效化解了矛盾,并使破產改制企業在穩定中得到發展。蘭州一毛廠用土地變現資金安置職工,走出了以盤活土地資產為主的依法破產之路。二十一冶借助下放積極爭取中央兜底資金,實現了企業破產和重組同步進行,既保證了企業經營團隊的穩定性,又推進了非公經濟控股重組國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