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資源 低效益 西部旅游樞紐遭遇尷尬
甘肅要借雞生蛋促板塊升溫
“以前,海外有許多人知道中國有個敦煌,卻不知道敦煌就出自甘肅。”中共甘肅省委副書記韓忠信說,世界了解甘肅是從了解甘肅的知名旅游品牌開始的,“旅游使甘肅走向了全國乃至全世界”。
甘肅省旅游局局長鄧志濤曾在加拿大考察時有過類似的經歷。幾位朋友告訴鄧志濤,聽他講話的加拿大人沒到過甘肅,所以“一句兩句說不清楚”。鄧志濤當時很尷尬。但是,經過一陣思索之后,他說:“有三個地方你們是知道的,一個是長城,一個是黃河,還有一個是絲綢之路。不論你沿著長城走,還是你沿著黃河和絲綢之路走,都能找到甘肅。長城、黃河與絲綢之路這三個世界知名的東西只有在甘肅匯集到了一起,并且是相互交叉的。”
讓鄧志濤底氣十足的是,甘肅的旅游資源很豐富,在全國排名前列,在西部遙遙領先。據統計,甘肅有開發價值的旅游資源多達1772處,而目前處在已開發或開發狀態的尚不足40%。
與豐富的旅游資源相比,甘肅旅游的發展狀況卻處在一個非常尷尬的境地。有關數據顯示,27年來,甘肅入境旅游指標在全國的排名越來越靠后,國內旅游的規模也很小。1991年,我國剛剛建立省區市旅游外匯收入統計制度時,甘肅排名第19位。到1995年,就跌落至第26位。而去年,甘肅旅游外匯收入僅僅高于西藏、青海、寧夏三個省區。
青藏鐵路今年7月通車,西藏旅游業的發展前景相當誘人。此外,林芝機場的建成將使西藏的交通更加便利。日前,在蘭州參加甘肅省旅游發展會議的國家旅游局常務副局長孫鋼表示,甘肅旅游如果不奮起直追,很有可能要落到西藏之后。
對此,甘肅旅游業界著了急。“從資源的擁有量上講,我們完全不愧為一個旅游資源大省。但是我們的產業太弱,水平很低,產品也還不成熟。”三年來,甘肅省旅游局局長鄧志濤不止一次有過類似的表示,也不止一次在公開場合分析過甘肅旅游未來的出路。
近幾年,甘肅旅游一直在打“文化牌”,力推境內的絲綢之路文化、黃河文化、長城文化、伏羲文化以及紅色文化,并著力宣傳敦煌莫高窟、甘南草原等“12大王牌景點”。甘肅省旅游局提出,要到2010年,省內所有市州都要進入中國優秀旅游城市行列,其中還要有兩個最佳旅游城市。
“但是,旅游發展光靠制定目標顯然是不行的。”甘肅旅游發展乏力有經濟問題,也有管理體制問題,還有市場化程度和規劃問題等,如何突圍迫在眉睫。
孫鋼建言:甘肅要集中力量,打造能較快形成現實旅游生產力的旅游產品和線路。要合理利用主要旅游資源,加強區域聯合,促進西北旅游板塊升溫。孫鋼呼吁,蘭州是西北地區公路、鐵路的重要交通樞紐,甘肅旅游要及早謀劃,發展跨省區聯合,與臨近省區共享旅游資源,以求“借雞生蛋”。只有各省區之間積極發展區域旅游聯合,西北旅游板塊才能總體升溫。
關于西部旅游樞紐的旅游產業如何做大的討論已不是一天兩天。但一直以來,交通問題成為制約甘肅旅游發展的“頑癥”。
近幾年,包括甘肅在內的西部地區的交通狀況有很大改善,制約甘肅旅游發展的交通問題有望在“十一五”期間得到緩解。甘肅省副省長孫小系預測,到“十一五”末,雖然交通具體到部分縣還有些困難,但是蘭州到各個市州的高速公路將基本貫通,甘肅天水、甘南藏族自治州等地也將擁有機場。
“近聯遠交宜早謀。”甘肅的一些市州及景區已經敏銳地意識到進行旅游區域聯合的條件發生了變化。天水市副市長馮沙駝指出,天水旅游業要“走出去,打破相對獨立、自主發展的格局”。天水將由政府牽線,旅行社、賓館、景區景點共同與西安、銀川、石河子、成都等地區的旅游企業建立長期而穩定的協作關系,聯合開發旅游資源。
據悉,“十一五”期間,甘肅將以蘭州、天水、敦煌三座優秀旅游城市為依托,以蘭州為起點,重點開發延伸往東、西、南、北、東北、東南的6大旅游主線。
鄉村游、民族風情游和紅色游被稱為拉動西部旅游發展的“三駕馬車”。甘肅有條件與青海、四川、西藏、寧夏進行區域聯合,共同開發回藏民族風情、草原風光等旅游資源。同時,“絲綢之路”要成為國際精品旅游線路也離不開陜西、甘肅、新疆三省區的聯合打造。甘肅整個旅游界意識到了這一點,更多的人在為此努力。但是,正如資源富有不等于旅游產業興旺一樣,甘肅作為西部旅游樞紐,能否與其他兄弟省區共享西部旅游這塊“大蛋糕”,還有待觀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