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紅萬綠春意濃
———甘肅民族民間民俗文化產業發展綜述
蘭州的太平鼓、慶陽的小香包;武威的攻鼓子、平涼的紙織畫;還有那臨夏的磚雕、永登的高蹺,青城的小調、河州的花兒……說到省內的民族民間民俗文化,甘肅人大都如數家珍。
和黃土地一樣厚重的這些古老文化聽上去是一首歌、看上去是一幅畫,古樸悠遠、千百年流傳。
但千百年來,這些豐厚的文化也只是一首歌、一幅畫,也只是當地群眾茶余飯后的自娛自樂。
如何充分利用我省文化資源優勢,開發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產業項目,創造更多更好適應人民群眾需求的優秀文化產品?
產業化開發猶如春風拂來,千百年流傳的歌有了新律、畫有了新韻。
一
上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文化產業迅速發展,成為20年來我國發展速度最快的產業之一。文化消費需求、產業結構的演變,為民族民間民俗文化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巨大的空間。
甘肅省委、省政府抓住機遇,立足本省特有的民族民間民俗文化資源優勢,及時提出充分發揮我省“敦煌、絲路、黃河、多民族”文化和旅游資源優勢,推動文化經營項目向產業化、規模化和高科技化方向發展,提高文化產業的整體實力,使其成為我省新的經濟增長點。近日,省委、省政府又在認真學習《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的若干意見》基礎上,深入貫徹全國文化體制改革工作會議精神,緊鑼密鼓地制定我省第一個關于文化產業發展的規劃。
與此同時,甘肅的民族民間民俗文化市場蓬勃發展,一些身懷絕技的民間藝人、農戶開始在市場中小試身手,大批懂經營、會管理、守誠信的經紀人也投身到民族民間民俗文化產業的開發行列。
從政府到企業再到個人,開發民族民間民俗文化產業的勁擰在了一處。
天時、地利、人和。古老的文化,遇到了千載難逢的好時機,甘肅民族民間民俗文化產業的春天翩然而至。據統計,截至2004年,全省共有文化事業、產業機構16654個,總資產113億元;從業人員約22萬人;實現增加值25.29億元,占全省當年GDP的1.62%。作為文化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民族民間民俗文化產業近年來更是異軍突起,產生了顯著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以藝術品行業為例,據不完全統計,2005年,全省藝術品、文物復仿制經營場所600多家,專業和季節性從業人員13萬多人,實現產值3億多元。
二
慶陽的小香包繡出了新花樣。香包、剪紙、皮影、道情和民歌并稱為慶陽五絕,其中尤以香包底蘊最為渾厚。在“小香包大市場,小香包大產業”思路的引導下,如今在慶陽,家家是“車間”,人人是“技工”,慶陽婦女靠一把剪刀和一個針線包,坐在炕頭上,利用農閑和休息時間,將過去單純表情達意的互贈禮品轉變成為具有可觀經濟效益的商品。目前,慶陽加工香包刺繡民俗文化產品的企業有104家,營銷香包等民俗產品的公司86個,從業人員54232人,年生產量達500萬件,產值5509萬元。巧奪天工的慶陽香包從“藏在深閨人未識”到“天下誰人不識君”,成為慶陽民族民間民俗文化產業中一個響當當的品牌。
平涼的紙織畫描出了新景觀。“是真非真畫非畫,經緯既見分縱橫……”上世紀80年代后期,曾一度失傳的紙織畫再現于世。這種以中國畫原作為模版手工編織而成的作品,觀之如水中花、云中月,輕淺淡雅、別具一格。經過近幾年的開發,如今平涼紙織畫已成為當地文化產業的拳頭產品。而原本只有3名職工,1臺織機、年產不過百幅、年產值不足10萬元的平涼市紙織畫社,也已擴展成36名職工、24臺織機,年產近萬幅、產值百萬元以上的文化企業。曾經的老大難變成了文化產業的領頭雁,古色古香的紙織畫成了顧客的至愛。一次,有位遠居海外的客商,收到一幅紙織畫贈品后,對這朵“工于內而秀于外”的“藝苑奇葩”愛不釋手,又專程赴平涼訂購了一批。
通渭的書畫業走出了黃土地。習字作畫之風在通渭歷來盛行,“家中無字畫,不是通渭人”,全縣9萬多戶人家,家家懸掛字畫。近年,如何開發書畫產業,尤其要突出農民書畫品牌,成了通渭縣領導琢磨最多的問題。在政府的倡導、扶持和推動下,今天走進通渭城,書畫店鋪鱗次櫛比,書畫作品琳瑯滿目。據統計,全縣有畫廊和裝裱店313家,年裝裱書畫作品10萬余件,精明的通渭人還在外地開了320余家畫廊,將自家的書畫作品交易輻射到全國17個省、市、自治區。創作、交流、裝裱、銷售為一體的市場化格局在通渭已形成,書畫作品集散地的地位初步確立。
嘉峪關的風雨雕經住了市場的風雨。曾是當地石藝廠一名普通員工的盛愛萍,十幾年來對石頭情有獨鐘。有一次,當她拿著一塊石頭端詳的時候,突然來了靈感:在嘉峪關,石頭遍地都是,如果能把這些石頭開發成工藝品該有多好!靈感雖是一閃而逝,做石頭文章的念頭卻一日日強烈起來。2005年4月28日,大漠風情石藝館開館了。僅一年多,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大漠風雨雕”品牌已有系列產品30余種。風雨雕的出現,不僅彌補了嘉峪關旅游產品單一、檔次不高的缺憾,市場前景也很是喜人。在嘉峪關,大漠風雨雕成了民族民間民俗文化產業的代名詞。
金城的古玩、岷縣的洮硯、甘南的藏文化、酒泉的夜光杯……放眼隴原大地,民族民間民俗文化產業的發展已匯成河、形成潮。
三
在迎來民族民間民俗文化產業發展春天的同時,人們也清醒地意識到:與我省極為豐厚的傳統文化相比,從文化轉為產業的只是很小的一部分。有許多獨特的文化資源依然藏在深閨,甚至瀕臨滅絕。而已開發的民族民間民俗文化產業仍存在著規模小、品牌少,競爭能力不強、產業化程度不高等問題。
挑戰總是與機遇并存。面對困難,全省各地紛紛想方設法,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建法規給政策,辦節會籌資金,建立扶持和激勵機制,設立專業保護機構,大力培養專業人才,鼓勵民營資本進入民族民間民俗文化產業領域……
千紅鬧枝頭、萬綠競蔥郁。小香包香飄海內外,太平鼓擂得震天響,紙織畫美名遠揚,風雨雕點石成金……民族民間民俗文化產業被提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豐厚的甘肅民族民間民俗文化資源開發步入無比廣闊的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