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飽夢圓春風里
多少年來,在甘肅這片貧瘠的黃土地上,貧困像難以擺脫的陰影,籠罩在隴原兒女的心頭。向貧困宣戰,成了人們堅持不懈的追求。
在世紀之交,曾經以貧困聞名的甘肅,在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的正確領導下,用20年的時間,讓1000多萬貧困人口圓了世代溫飽夢。
面對向貧困宣戰取得的輝煌成績,省委、省政府卻未敢對貧困問題有絲毫懈怠。因為還有這樣一組數字壓在決策者的心頭:2000年,我省仍有絕對貧困人口196萬人,低收入人口560萬人,兩項合計756萬人,占農村人口的37%。
而這756萬人,他們大多居住在旱塬荒灘、峭山石嶺,囿于貧困地區嚴酷的自然條件和長期以來形成的落后觀念,有人甚至預言,脫貧對他們來說,永遠只是企盼。
貧困不除,扶貧不止!省扶貧辦主任薛金山說:“越是難,扶貧工作越要知難而進。”我省專門制定了《甘肅省2001 —2010年農村扶貧開發綱要》,進一步明確工作思路,強化扶貧措施,將扶貧目標瞄準最貧困的地區和最貧困的群眾。與此同時,我省積極探索和實踐扶貧開發新機制,運用參與式整村推進、產業化扶貧、勞動力培訓等手段,吹響了新時期扶貧工作的號角。
參與式整村推進———點燃農民自主決策的熱情
提及我省“十五”期間扶貧,不能不提到最大的亮點———“群眾參與式整村推進”。它一改單一、零星的扶貧措施,創造性地以行政村為單元,統一規劃,整合資金,并讓貧困農民自主選擇扶貧項目,在有效改善貧困村生產生活條件的同時,也使我省扶貧真正從“輸血”式轉變到“造血”式。
天水市麥積區伯陽鎮曹石村是遠近聞名的貧困山村。從2002年下半年開始,省扶貧辦將曹石村確定為參與式扶貧項目村,投入85萬元進行扶貧開發。
怎樣用好這筆錢?扶貧部門讓村民民主決定。一部分村民不識字,蘋果便成了“選票”。結果電力提灌工程、建設小學新校舍、果園建設、發展養殖等項目高居榜首,成了村里第一批要上馬的項目。
曹石村過去吃水要到近3公里外的山下去挑。提灌工程一實施,村民全程監督。招投標、買建材,都有農民代表參加,防止了工程資金被挪用或者浪費。
以前,發果苗,沒人種。現在,蘋果、桃、杏栽了2000畝,僅果品一項,村里一年收入就超過100萬元,戶均1萬多元。“如今,我們村家家住新房,通自來水,人均純收入達2400元。在過去,這真不敢想。”村支書劉田家說。
曹石村翻天覆地的變化,讓人們看到了參與式整村推進扶貧開發的巨大生命力。從2000年到2006年底,我省在2236個村實施了整村推進扶貧開發,有的已發展為整片、整流域推進。在各地,貧困農民用蘋果、洋芋、粉筆、核桃等作為選票,選出他們最想干的扶貧項目,以基礎設施和特色產業建設帶動著貧困村的發展。調查表明,凡是實施了整村推進的項目村,兩三年后基本都解決了溫飽,有一部分實現了穩定解決溫飽的目標。
如今,我省首創的整村推進扶貧模式得到了國家財政部和國務院扶貧辦的高度評價,由甘肅推向了全國,并已作為全國“一體兩翼”扶貧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被載入新階段我國農村扶貧開發史冊。
產業化扶貧———農民靠智慧、靠技術孕育出大產業
在“十五”期間扶貧開發中,廣大干部群眾磨練了意志,積蓄了力量,轉變了觀念,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敢干了,都會干了。他們開始辯證地看待當地自然條件的優劣,科學發展產業,“有水路走水路,沒有水路走旱路,水旱不通另找出路”。將“溫飽”這個目標提升為“增收”。
走進涼州區張義鎮堡子村村民齊建云的日光溫室,他正忙著侍弄人參果。齊建云對記者說,過去,他養過牛,搞過小麥加工,全賠了。2005年春上,他建起溫棚試種人參果。現在,一茬能掙1.2萬元。
張義鎮地處涼州區邊遠山區,過去貧困人口占全鎮人口近一半。群眾吃飯沒糧,喝水沒水,天天盼著政府的救濟糧款早一點發放。
2003年,在武威市扶貧部門的大力扶持下,張義人破天荒地在日光溫室里種成了人參果,使這片窮鄉僻壤有了當家的致富產業。眼下,張義鎮日光溫室達2195座,其中99%以上種植人參果,年產值6500多元。以往沒一座通信塔的張義山區,現在成了武威市手機用戶最多的鄉鎮。
廣大貧困地區的干部群眾靠智慧、靠技術,巧妙利用當地資源,挖掘生產潛力,在貧瘠的土地上,開始一鄉一品搞活經濟,主導產業唱主角,孕育出全國獨具優勢的大產業。
曾經“苦瘠甲于天下”的定西,現在成為中國最大的市級馬鈴薯生產加工基地,一車車“金蛋蛋”馬鈴薯出省出國;原本封閉沉寂的隴南,處處涌動著生機,大紅袍花椒、油橄欖成了大產業;革命老區慶陽,牛產業讓貧困農戶日子“牛”了起來……
現在,草畜、馬鈴薯、中藥材、果品、瓜菜5大特色優勢產業,成為貧困地區農民收入的主要來源。在定西,2006年僅馬鈴薯、草畜、中藥材“三朵金花”,就給農民增加收入1000元以上,占人均純收入的65%以上。
隨著特色產業基地規模擴大,一批農產品加工、經銷、貯藏等龍頭企業相繼崛起,他們為貧困農戶建基地,供原料,抓培訓,銷產品,有效解決了貧困農民缺啟動資金、缺技術、缺產品信息、缺銷售市場的難題,實現了千家萬戶小生產與千變萬化大市場的對接,使貧困戶在農業產業化經營中增收脫貧。
勞動力培訓———一批技能型農民成長起來
勞務輸出是貧困地區增加農民收入最快捷、最有效的途徑之一,也是近年來全省扶貧工作的主要特色。近年來,省扶貧辦開始積極開展貧困戶勞動力轉移培訓,組織貧困村富余勞動力有序轉移。
28歲的張福安高中畢業后,到浙江打了好幾年“小工”。可“沒技術,在外面只能混一張嘴”。現在,他又回到家鄉隴西“回爐”當起了學生,學起了鉗工技術。
有這個機會,張福安要感謝隴西工業技術學校的成立。去年5月,隴西縣利用扶貧資金等70余萬元,與甘肅華騰石油機械制造有限公司攜手,探索將農民培訓成含金量更高的技術工人。縣上給學員減免培訓費、住宿費,還給每人每月發放一定的生活補助費。
優厚的條件,良好的前景,吸引了900多名應往屆初中、高中畢業生前來學本領。其中,25歲以上的大齡學員有60多名,他們幾乎全在外面打過工。
市場對學校也作出了積極回應。自去年9月份開學以來,北京、上海、天津等外地的公司聽到消息后,紛紛前來要人。
像張福安這樣初中畢業沒有考上高中,高中畢業沒有考上大學的貧困家庭中的富余勞動力,被省扶貧系統稱為“兩后生”。據統計,我省貧困地區每年高考、中考落榜的“兩后生”約有18萬人,其中貧困家庭學生5萬人。為了避免這些“兩后生”成為新的農民富余勞動力,省扶貧辦從今年起啟動了全省貧困家庭“兩后生”技能培訓工程,讓他們重新放飛生活的夢想。
3月13日,定西市政府大禮堂。來自全市貧困家庭的800多名未考入大中專院校的初、高中畢業生,高高興興地參加了全省貧困家庭“兩后生”技能培訓啟動儀式暨定西市培訓班開學典禮。今年,省扶貧辦共安排勞務輸轉培訓資金4000萬元,計劃培訓農民工9萬多人,其中培訓“兩后生”5000人。培訓考試合格后,發放學歷證和中級職業資格證書,使穩定就業率達到95%以上。
據了解,自2004年以來,我省扶貧部門整合培訓資源,加大對勞務培訓和輸出工作的支持。3年來,共安排培訓資金7000萬元左右,轉移培訓貧困地區農村富余勞動力53萬人次。
溫飽夢圓春風里。到2006年底,我省扶貧部門交上了一份沉甸甸的答卷。據統計,全省農村貧困人口由2000年的756萬人減少到455.98萬人,其中絕對貧困人口減少到139.57萬人,低收入人口減少到316.57萬人,農村貧困面縮小到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