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一片新天地
(輝煌五年路———喜迎黨代會召開)
世紀之交,我省生態建設步入新的發展階段。
1999年,我省被國家列為退耕還林生態建設的試點省區。2002年,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確領導下,氣壯山河的退耕還林工程正式在我省拉開帷幕。這一工程實施范圍涉及全省14個市州、86個縣市區、20個國有林場和18個國營農場、1231個鄉鎮、660萬農村人口。所參與的人數之多、投入的資金之巨、所產生的影響之深遠,在我省生態建設史上都是罕見的。
5年時間過去了,退耕還林的成效開始顯現。從溝壑縱橫的隴東黃土高原到水土流失嚴重的隴南山區,從植被稀少的中部干旱山區到荒漠化嚴重的河西走廊,在千里隴原大地上,一道道山梁披上了光彩鮮亮的綠裝,一條條坡陡的農田正變成孕育希望的果園。截至2006年底,我省涇川等13個縣(區)已實現了整縣宜林荒山綠化,臨澤等12個縣牗區牘實現了平原綠化達標。
咬定青山不放松
陽春三月,進入早春時節的平涼農村,已是春風拂面,麥苗兒吐綠。記者一行來到涇川縣飛云鄉城西溝流域萬畝退耕還林基地。但見昔日溝壑縱橫、水土流失嚴重的西溝流域,如今已難覓黃土裸露的蹤影,近幾年新栽植的刺槐、側柏、松樹、榆樹等生態林郁閉成林,到處濃蔭密布、充滿勃勃生機。
據縣林業局負責人介紹:西溝流域總面積達1.67萬畝,其中25度以上的坡耕地7120畝,宜林荒山荒地2300畝。實施退耕還林工程以來,流域內新增造林9000多畝,新增果樹經濟林5720畝,使流域內林地面積增加到16318畝,森林覆蓋率達到97.7%。
西溝流域的變化僅是涇川縣實施退耕還林后的一個縮影。涇川縣委書記王學書說,涇川縣是全國“林業生態建設先進縣”和全省退耕還林示范縣,實施退耕還林工程以來,廣大干部群眾舉全縣之力,科學巧繪新山川,“一屆接著一屆干,一張藍圖繪到底,咬定青山不放松”,經過近幾年的努力,全縣生態建設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目前,全縣水土流失治理程度已達到84%以上,森林覆蓋率提高到37%,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專家認為是一個奇跡,成為鑲嵌在隴東黃土高原上的一顆“綠色明珠。”
被稱為“全國梯田化第一縣”的莊浪縣,曾是一片荒涼、貧瘠的土地,當地山高地陡,水土難留,每年都有1000萬噸泥沙流失,全縣1553平方公里的土地,平均一年就要被剝去6毫米的土層。實施退耕還林工程以來,莊浪縣廣大干部群眾發揚不怕天、不怕地,誓叫荒山披綠裝的光榮傳統,矢志不渝,流血流汗,連續苦干8個春秋,使全縣林草覆蓋率達到了35%,繪就了一個山川秀美的新莊浪。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蘭州市南北兩山,在國家退耕還林政策的強力推動下,從2000年以來,先后投入資金6.6億元,廣大干部群眾發揚“山河面貌不變,生態建設不止”的奮斗精神,在短短的幾年時間內,保質保量完成了44萬畝的造林任務,存活各類樹木1.3億株,為全省生態環境建設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據省林業廳廳長馬尚英介紹,從1999年以來,全省累計完成工程建設投資80.8億元,完成退耕還林工程建設任務2423萬畝,使全省森林覆蓋率提高了3.8個百分點,控制水土流失面積1.61萬平方公里。目前,全省水土流失嚴重的局面已得到初步遏制,風沙危害的狀況呈逐年下降趨勢,長期超載運行的生態系統得到休養生息,生物多樣性逐步恢復,已基本實現了水不下山,泥不出溝。
退耕大念草木經
生態環境極為脆弱的定西市,是全省退耕還林的重點地區。8年來,全市共完成退耕還林工程314.12萬畝,涉及農戶人均減少耕地近1.5畝。耕地減少了,將來糧食不夠吃,會不會再發生毀林開荒的事情?
“這種事情原先我們擔心過,但隨著退耕還林工程的深入進行,定西市廣大干部群眾把國家的好政策納入了當地經濟發展的全局通盤考慮,積極走退耕路、念飼草經、發畜牧財的路子,使全市農村經濟走上了一條可持續發展的新路子。”定西市林業局局長楊永寧說,退耕還林工程實施以來,全市廣大干部群眾因地制宜,按照適地適樹的原則,在退耕地大力推廣喬灌草結合的模式,在抗旱樹種混交之間,大力種植紫花苜蓿等優質牧草,有效提高了林草覆蓋率。目前,全市牧草種植留床面積已達到180多萬畝,有效帶動了畜牧業的發展。
桃紅柳綠的季節,行進在隴中大地,只見昔日裸露的黃土地,大部分已被綠地所代替。從定西市安定區趙家鋪到隴西縣福星山梁,從通渭縣的申家山到漳縣大草灘鄉,已是鋪青疊翠,綠草茸茸。山腳下的莊前屋后,新蓋了一處又一處羊圈牛舍,形成了一幅幅生動的“草畜互動圖”。隴西縣福星鎮紅峴村村民利用退耕還林的機遇,近兩年在退耕地種植各類優質牧草1400畝,戶均近10畝,兩年已出欄純種小尾寒羊450只,收入達到23萬元。安定區趙家鋪村村民張萬保去年種草20畝,飼養了7只小尾寒羊。他高興地說:“養好一對羊,生活有保障;養好兩對羊,零錢存銀行;養好三對羊,迎親蓋新房……”
在全省退耕還林面積最大的會寧縣,我們同樣看到了一幅退耕還林“退”出一片新天地的喜人畫面。近幾年,會寧縣共完成退耕還林任務99.68萬畝。為了真正實現“退得下、還得上、穩得住、不反彈、能致富”的目標。該縣在確保生態優先的前提下,堅持將退耕還林工程建設與增加農民收入、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相結合,在全縣積極實施了百萬畝草、百萬只羊、10萬頭牛工程。截至目前,全縣已種植紫花苜蓿70萬畝,養羊60多萬只、養牛7萬多頭,經濟效益十分明顯。
省退耕還林工程建設辦公室主任謝忙義扳著指頭給記者算賬說:5年來,全省各地充分利用退耕還林還草的大好時機,共建設優質牧草基地475萬畝。據典型調查,一畝苜蓿可以養一只羊,一只羊凈收入就是100元。也就是說,甘肅省依托退耕還林發展起來的草畜產業其年經濟收入可達4個多億,為廣大群眾加快脫貧致富奠定了基礎。
“綠色銀行”已形成
穿行在隴南市和天水市溝壑縱橫的山區,視野中,昔日的一座座荒山禿嶺已被郁郁蔥蔥的生態林和經濟林所替代。當地鄉親們高興地說,退耕還林工程的實施讓貧困的山區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現在是“錢在樹上長,人在‘氧吧’樂。”
隴南市自實施退耕還林工程以來,按照“打綠色牌、走特色路,努力創建以特色產業為主體的農村經濟新格局”的發展思路,大力推進生態建設和后續產業的開發,特色后續產業發展步入快車道。1999年以來,全市結合退耕還林工程,發展花椒159.86萬畝、核桃105萬畝、油橄欖9.3萬畝,銀杏14.3萬畝,使全市經濟林總面積發展到287.89萬畝。2006年,隴南市經濟林果產量達到20多萬噸,實現銷售收入6億多元,全市人均林果產值達到220元,有20萬戶、80多萬人口依靠林果業實現了脫貧致富。
“有了山上那些‘綠色銀行’,大家的心里不發慌。”天水市麥積區甘泉鎮包家溝村農民杜建民、張銀成談到退耕還林的好處充滿了信心。包家溝村是一個典型的山區村,種植業單一。前幾年,村民們都窮得“叮當”響,近幾年來,全村結合退耕還林工程,發展果園3100畝,人均2.26畝,2006年全村僅果品收入就達到250萬元,人均1822元。全村像杜建民、張銀成一樣年收入在萬元以上的農戶就有80家。
目前,天水市已建成像包家溝村這樣上千畝的林果基地120個,百畝以上重點村1300多個,全市干鮮果品基地總面積已發展到158.2萬畝,為廣大退耕農戶營造了一個個“綠色銀行”。去年,全市林果產量達到5.74億公斤,年收入達到8.8億元,約有50萬農戶依靠林果走上了致富路。
據了解,近幾年來,全省結合退耕還林工程,共發展經濟林果近500萬畝,其中掛果面積達到255萬畝,產值達到12.82億元,農民人均增收194元。利用退耕還林工程拉長綠色產業鏈的,不僅僅是林果產業一項。各地還因地制宜進行林藥間作,共發展各種中藥材40多萬畝。同時,在退耕還林工程的帶動下,相當一部分農村勞動力擺脫了對土地的依賴,騰出更多的時間外出務工,從事勞務和二、三產業,進一步拓寬了農民增收的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