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5日中午,在青城鎮葦茨灣村,黃河東岸龍頭堡子山下的3座土墳前,當地的李自成后人擊鼓奏樂、添土圓墳,舉行了傳統的祭奠儀式。3座背靠群山、面朝黃河的墳塋,前冢為主,后二冢為跟班,相傳這就是“闖王”李自成以及兩個衛士的墳墓,過去李氏后人年年清明節都會來此悄悄上墳祭掃,因此墳墓至今清晰可見。
祭奠儀式后,隨著甘肅省李氏家族研究會會長李文輝、李自成學術研究會會長李志強、陜西橫山縣史志辦主任雷健忠等人的手起綢落,高達2.8米的“闖王李自成”墓碑佇立在了龍頭堡子山下。這成為全國繼湖北通城縣、通山縣、湖南石門縣夾山寺之后的第四個“闖王之墓”。
墓碑高2.8米、寬0.9米,重達1噸,正面書寫“生于明萬歷三十四年八月二十一日,卒于清康熙二十九年”,“闖王李自成之墓”,“順安堂一條城李氏后人立”。由于李自成是否“魂留”青城目前學界尚無最終定論,因此墓碑背面沒有篆刻李自成的生平簡介。后冢兩座墳墓也立上了“闖王衛士之墓”墓碑。甘肅省明清史學會還初步計劃將在葦茨灣村建成李自成陵園,陵園將包括紀念堂、雕像等建筑,當日還展示了設計圖紙,以征求各界意見。
現場傳真
《李氏家譜》應為“陰譜”
特意趕到榆中青城參加“闖王之墓”立碑揭幕儀式的李自成十五代孫、李自成學術研究會會長李志強說,他翻閱了青城鎮葦茨灣村李文生家收藏的抄修于順治三年的《李氏家譜》后認為,這個家譜不能稱為“家譜”,應該叫“陰譜”或“神譜”,因為其上的人名皆寫有“諱”,顯而易見是人死之后才補寫上去的,而家譜是現世的。他認為,目前李自成之死尚無定論,“李自成歸隱榆中青城”之說為史學界提供了一個新的研究方向,值得進一步探討挖掘。
甘肅省李氏家族研究會會長李文輝和陜西橫山縣史志辦主任雷健忠都認為,青城的歷史傳說、家譜佐證、3座墳墓都是有一定歷史淵源的,“李自成歸隱榆中青城”可能性很大,但現在沒法做定論,需經過進一步研究。
家譜記載地名時間有誤
蘭州市城關區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編輯柏敬堂對“李自成歸隱榆中青城”之說的重要佐證——《李氏家譜》提出了異議。從家譜的敘述看,李文生家收藏的《李氏家譜》是中華民國三年由李氏十—世孫李延恩根據李自成叔叔李斌于順治三年寫的家譜抄寫。家譜中關于李自成的記錄有多處:李自成的爺爺與李斌之父是親兄弟,原籍陜西龍門縣(即今米脂縣)。關于李斌父子先到蘭州又遷至青城安家,記載得十分詳盡。李斌帶領3個后人“父子闔家移于蘭州府皋蘭縣水北門口袋巷子豐盛永官店住身,后住于彭義太宅內”。李自成兵敗后投奔叔父,逃亡至青城,死后葬于此。
對于這一段家譜中的敘述,柏敬堂指出,皋蘭縣是乾隆三年(1738年)才設置,并出現在史書記載中的。而修于順治三年的家譜是不可能出現“皋蘭縣”這個地名的,因此這個家譜存在很大問題,只能說是后人補修的家譜,不可能是抄錄的,否則怎會出現如此誤差。
本報記者 魏娟 實習生 薛瑋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