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銀公司曾經是中國最大的有色金屬企業,也曾經是我省最困難的國有企業。
7月19日,細雨蒙蒙,仿佛是對新生的洗禮———這一天,白銀有色金屬公司歷經政策性關閉破產后,新組建的白銀有色集團有限公司正式掛牌成立。白銀公司的涅槃重生,是甘肅大型國有企業改革成果的標志,同時也標志著甘肅國有企業發展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歷史階段。
近年來,全省國有大中型企業改革改制工作不斷推進,引領我省工業經濟快速發展。2006年,全省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完成工業增加值774億元,實現利潤首次突破100億元大關,達到107.35億元,同比分別增長了17%和62.7%。與2001年相比,全省工業增加值凈增近500億元,翻了一番半,實現利潤增長了10倍多,年利稅規模較“九五”末凈增近100億元。
雙十工程:“支柱板塊”應運而生“十五”期間,我省適應國際競爭要求,重點實施了發展大企業、大集團的“雙十”工程,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企業、大集團應運而生。
幾年來,按照有突出主業、有核心技術、有知名品牌、有市場份額的總體要求和甘肅工業實力強、經營規模大、發展勢頭好、有大項目帶動、能實現跨躍式發展的實際,省上重點培育了蘭州石化、玉門油田、長慶油田、甘肅電力、酒鋼、金川公司、白銀公司、蘭鋁、連鋁等10個營業收入超50億元的特大型企業集團,優先對企業發展項目在土地、電力、環境等方面給予重點扶持;優先鼓勵引進國外、境外、省外和國有經濟以外的資金、技術、管理,在更大范圍內進行重組,使之成為帶動全省工業發展的“甲級隊”。
“十五”期間,酒鋼、金川公司、蘭鋁、連鋁、華煤等一批骨干企業都實現了5年翻兩番的快速增長。目前,金川公司的鎳在做深、銅在做大、鈷在做強,一個世界大型鎳業基地正在一步步走來;酒鋼集團的產品開始從普鋼為主向普鋼與特鋼并重的方向轉變,中國西部戈壁鋼城正在脫胎換骨。甘肅稀土、長城電工、蘭州生物所、白銀銀光、甘肅藥業等10個成長性好、競爭力強、營業收入超過5億元的高新技術大企業經過重點培育,已經有了新的進展。
大企業、大集團已成為帶動我省工業經濟快速增長的“支柱板塊”。
376計劃:啟動國企發展“引擎”
作為全省經濟的主要支柱,國有企業效益的好壞,直接關系到全省經濟能否健康發展。從2004年到2006年3年時間,我省重點實施了以省屬國有大企業產權轉讓、下劃企業改制放活、劣勢企業退出市場為主要內容的國企改革“376”攻堅計劃,通過引強入甘、資本重組、股權分置改革、整合區域資源,使70%以上的省屬重點企業實現了產權多元化;通過改制或破產重組,使80%以上的國有企業轉入非公經濟發展軌道,帶動所有制結構大幅調整,并催生了一批非公經濟骨干企業;通過對扭虧無望、資不抵債和資源枯竭的“三類”國企實施整體破產和分立破產,帶動了國有經濟布局的戰略性調整,支持了省屬企業快速發展。
中國鋁業蘭州分公司的前身蘭州鋁廠,改制前是全國十大鋁廠之一,也是國家重點扶持的520戶重點企業之一,經過多年的挖潛改造和新建擴建,擁有完整的電解鋁、炭素生產系統。但那時的蘭州鋁廠,幾乎和所有的國有企業一樣,存在著企業辦社會、人員過多、包袱過重、融資困難、發展受阻等問題。為了破解這些難題,1999年,蘭州鋁廠改制為蘭州鋁業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又通過資產轉讓重組,成為中國鋁業股份有限公司的控股子公司;2007年,經過股權分置改革,換股吸收合并,蘭鋁成為在紐約、香港、上海上市的中國鋁業股份有限公司的分公司。目前,公司總資產和凈資產、電解鋁產能分別是成立之初的9倍、12倍和5倍,綜合生產能力超過50萬噸,發電設計能力60億千瓦時,已成為目前國內生產規模大、技術水平高、市場競爭力強、經濟效益好的“煤、電、鋁”一體的大型現代化聯合企業。2006年實現利潤突破了3億元大關,達到3.19億元,創造了企業有史以來最好的經營業績。
改制放活:國企壯了,民營強了下劃是措施,改制是途徑,發展是目的。國企改革中,全省下劃企業通過改制放活,紛紛轉入非公經濟發展軌道,并已成為市州非公經濟的骨干力量。
作為我國最早研制生產集成電路的企業之一,2003年,天水永紅器材廠整體改制重組為集成電路高新技術企業———天水華天微電子有限公司。為進一步拓寬企業的融資渠道,真正實現企業投資主體多元化,2006年5月,天水華天微電子股份有限公司、天水華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6家公司又聯合組成華天電子集團,創造了國有企業、民營企業、中外合資企業以及自然人等不同經濟成分之間戰略合作的典范,真正實現了投資主體多元化。華天電子集團的組建,不僅為企業進入資本市場創造了前提條件,而且為延伸產業鏈,加強與設計公司的合作,克服本企業區域劣勢打下了基礎。集團現有資產8億元,產品7大類600多個品種,集成電路年封裝能力達到50億支,企業已發展成為我國西部地區最大的集成電路封裝基地。今年1至8月,華天電子集團總產值5.18億元,銷售收入4.51億元,集成電路產量43.5億支,同比分別增長了42%、24%和26%。
國有企業的改革發展,使全省經濟結構和效益發生了明顯變化。全省國有企業戶數從2000年的960戶減少到2006年的441戶,少了一半多;資產總額從1527億元增加到3051億元,增加了近一倍;工業增加值由263億元增長到770億元,凈增500多億元。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可以說,在工業強省戰略和國企改革的有力推動下,在國有老企業經營困難的“東北現象”和經濟欠發達的“西部現象”雙重制約下的甘肅工業,正在步入從量的增長到質的提高的新型工業化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