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刻牢記總書記的囑托

2006年7月1日,胡錦濤總書記在格爾木建設工地親切接見了中鐵二十一局盧長德、李建民、王江為、楊洋、王建東5位青年技術人員。周德民攝
10月31日下午5點多鐘,隨著一陣清脆的電話鈴聲,蘭青鐵路增建二線工程八盤峽黃河特大橋施工現場沸騰了。
“總書記給盧長德他們來信了!”正在忙碌的施工人員奔走相告,傳遞著這個激動人心的喜訊。
胡錦濤總書記的信是這樣寫的:“盧長德、李建民、王江為、楊洋、王建東同志:你們好!讀了你們的來信,去年我同你們在青藏鐵路格爾木建設工地帳篷里交談的情景又歷歷在目。得知你們一年來工作和學習取得了新的進步,我感到十分高興。現在,你們又轉戰到蘭青鐵路增建二線工程。在這里,我向你們,并向為我國鐵路建設作出積極貢獻的中鐵二十一局廣大干部職工,表示誠摯的問候!”
“實現黨的十七大確定的發展目標任務,給我國鐵路建設帶來了重要機遇。作為鐵路建設大軍中的青年技術人員,你們生逢其時、大有可為。”
“做夢都沒有想到總書記能給我們回信。”讀著來信,中鐵二十一局西格二線常務副指揮長盧長德心潮澎湃,“總書記的期望就是我們努力的方向,我們將時刻牢記總書記的深情囑托,在推動鐵路建設和國家發展中建功立業”。
2006年7月1日是個值得永遠記住的日子“在我的一生中,2006年7月1日是個值得永遠記住的日子。”坐在燦爛的陽光里,精精瘦瘦的李建民掩飾不住內心的激動,“這一天,我見到了敬愛的胡錦濤總書記,也體會到了黨中央、國務院對人民群眾的一片真情”。
在八盤峽黃河特大橋施工現場,李建民深情地回憶起那令人難忘的一幕:“2006年7月1日,是個舉世矚目的日子。這一天,青藏鐵路正式通車。胡錦濤總書記出席完通車典禮后,又到青藏鐵路視察工作。當時我和小楊、江為、建東在帳篷里整理資料。一抬頭,就看見總書記正向我們住的帳篷走來。他面帶笑容,邊走邊和旁邊的項目經理盧長德親切地交談著。”
“當時我真的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李建民說,“我屏住呼吸,直到總書記走進帳篷,才相信眼前的一切都是真的”。
“總書記和我們一一握手,親切地詢問我們什么時候參加工作、從哪兒畢業、參加過哪些項目建設,我們一一作了回答。”
“隨后,總書記又走到我的床前,問我們晚上冷不冷、平時的伙食如何。他還風趣地問能不能坐一下我的床。”
李建民笑了。他說:“本來我非常緊張,但這句玩笑讓我的心情一下子放松了。總書記坐在床邊,緊緊地摟著我的肩膀,招呼記者過來給我們照相,感覺就和自己的親人一模一樣。”
李建民還講述了這樣一件事:2002年5月27日,胡錦濤同志視察青藏鐵路時,讓有關部門給參加青藏鐵路建設的人員每月發10元錢的生活補助。
“沒想到時隔4年之久,總書記還記著這件事。”李建民說,“他快走出帳篷的時候,突然停下腳步,問我生活怎么樣。我說挺好的,他又問10元錢補上了沒有,我說補上了。總書記笑著說,這是黨中央、國務院的決定。隨后,他特意去了廚房,了解職工的伙食情況。看到案臺上放著水靈靈的青椒、白菜,冰柜里裝著新鮮的牛羊肉。得知職工一日三餐都安排得比較豐富,總書記說,大家在野外施工十分辛苦,一定要把伙食搞好,吃飽、吃好,保證身體健康”。
25歲的楊洋談起當時的情景,喜悅之情溢于言表。他回憶說,當時總書記還發表了熱情洋溢的講話:“鐵路是國民經濟發展的生命線,鐵路建設在我們國家經濟發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你們是一支很有戰斗力的隊伍,修建青藏鐵路這個幾代人的夢想,今天在你們手中實現了,感謝同志們為青藏鐵路建設作出的貢獻。今后幾年是我們國家鐵路建設的黃金機遇期,希望你們為國家鐵路建設繼續努力奮斗!”
望著胡錦濤總書記離去的背影,楊洋的心里激蕩著萬丈豪情。他說:“總書記的關懷將激勵我們在新的征途上奮勇前進。”
青藏鐵路的建成通車,是人類鐵路建設史上的偉大壯舉。能夠參與青藏鐵路建設,我們深感自豪與驕傲
攻克一道道難關,突破一個個禁區,經過10萬筑路大軍歷時5年多的艱苦奮戰,2006年7月1日,青藏鐵路正式建成通車。
胡錦濤總書記在通車典禮上說:“這不僅是中國鐵路建設史上的偉大壯舉,也是世界鐵路建設史上的一大奇跡。這一成功實踐再次向世人昭示,勤勞智慧的中國人民,有志氣、有信心、有能力不斷創造非凡的業績,有志氣、有信心、有能力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建成青藏鐵路這一壯舉,將永遠載入共和國的史冊……”
“能夠隨同10萬筑路大軍參與青藏鐵路建設這一偉大壯舉,我深感自豪與驕傲。”今年才24歲的王江為說,“雖然這是一段充滿挑戰的歲月,但也是人生經歷中的寶貴財富”。
回想起第一次上青藏線的情景,盧長德和他的同事們一樣,“一輩子也忘不了”。
“2001年6月9日,我接到了參加青藏鐵路建設的通知,興奮得一夜沒合眼。第二天就收拾行囊,隨同大家一起趕到了格爾木。雖然有著足夠的心理準備,但面對的現實還是讓我始料未及。”盧長德說,“工地上沒有水,沒有電,甚至連睡覺的地方都沒有。除此之外,風大、沙大、太陽輻射強。在工地上跑一天,渾身又癢又疼,手上、胳膊上一層一層地脫皮。最難忍受的是蚊子的叮咬,盡管戴著面罩上工地,但一天下來,額頭上、手上還是青一塊、紫一塊,腫得跟面包似的”。
在格爾木,大家都有著相同的經歷。來自定西的王建東說:“那時候,我最怕黃風暴。一刮起來就天昏地暗,黃沙滿天飛,石頭遍地跑,據說最大的黃風暴能把人刮走。有時候半夜醒來,帳篷就被風掀翻了,睡在床上就可以看到滿天的星星”。
“一次,我正在做飯,起了黃風暴,帳篷像一面旗幟飄在了空中,鍋啊碗啊的一眨眼就飛出了帳篷。還有一次,我們正在工地上忙著,天邊一股黃沙滾滾而來。情急之下,我們鉆進鏟車的車斗里才躲過了一劫”。
這些聽起來聳人聽聞的情景,在青藏鐵路建設者的眼里再平常不過。
“和那曲相比,格爾木好多了。”李建民說,“我是2003年3月到那曲的。那一天,車從格爾木出發,越走越荒涼,連續十幾個小時的路程竟然看不到一戶人家。到了項目部,周圍死一般的寂靜,白茫茫的雪地晃得人睜不開眼。只有偶爾出現的牦牛,才能讓人感到一點點生命的氣息”。
“在海拔4700多米的那曲,高原反應十分強烈,頭疼欲裂、渾身乏力,還整夜整夜地失眠。但在度過適應期后,我還是很快投入了工作。”李建民說,“青藏鐵路是世紀工程,全國人民都很關注,我不能因為遇到一點困難就退卻,也不能因為個人原因影響工程進度”。
“作為安全質量方面的負責人,我就得負起責任,確保工程質量不出一點問題。一次,在涵洞施工過程中出現了模板移位,我讓工程隊立刻返工。包工頭說如果放他一馬就給我2000元,我當時一口就回絕了。那個包工頭氣急之余,說等工程結束了要好好修理我一頓,給我點顏色看看。我當時也挺害怕的,但一想到這是國家重點項目,還是堅持了自己的意見。”
青藏鐵路由于特殊的地理環境和高原氣候特點,對混凝土的要求也與內地有很大的不同。“在施工過程中,不僅要掌握好坍落度、泌水率、抗壓強度等這些常規指標,還要對含氣量、抗裂、抗凍、抗滲、耐腐蝕性等作出試驗檢測。”王建東說,“我每天根據不同的環境,隨時要對混凝土配合比進行調整。至于每天要打多少個水泥試件,我說不出來,反正很多,可以說不計其數。由于整天和混凝土打交道,兩只手上到處都是血口子,疼得要命”。
和李建民、王建東一樣,盧長德、王江為、楊洋都在青藏線上度過了一段不平凡的日子。他們戰風雪、斗嚴寒,在條件異常艱苦的雪域高原上,以驚人的毅力和勇氣,戰勝了各種難以想象的困難,保證著工程的順利進行。
藍天白云下,鐵軌像一道飛奔的巨龍,一天一天地向前延伸。當青藏鐵路正式通車的消息傳到祖國四面八方時,奮戰了整整5年的建設者們發出了由衷的微笑。
你們是一支很有戰斗力的隊伍。這是贊許,更是鞭策和動力
時間如白駒過隙,一年的日歷很快就翻到了頭。
在這一年里,盧長德、李建民、王江為、楊洋、王建東轉戰到蘭青鐵路增建二線工程。
走進八盤峽黃河特大橋施工現場,獵獵彩旗迎風招展,建設場面熱火朝天。“認真學習貫徹胡錦濤總書記給中鐵二十一局青年技術人員的回信精神,為實現我國鐵路發展的戰略目標貢獻更多智慧和力量”的標語格外醒目。
“一年過去了,總書記和藹可親的面容、平易近人的神態仍然如在眼前,關切的問候、深情的囑托仍然回響在耳邊。”已經成長為中鐵二十一局技術骨干的王江為談起2006年7月1日受到胡錦濤總書記親切接見的一幕,仍然激動不已。
“總書記說我們是一支很有戰斗力的隊伍,這是對我們的贊許,更是鞭策和動力。”王江為說,“只有堅持高標準、嚴要求,爭創一流業績,才能不辜負總書記的期望”。
在胡錦濤總書記講話精神的鼓舞下,王江為把更多的精力、更多的熱情投入到工作中,把更多的時間、更多的心思用在了學習上。“我雖然也是大學畢業,但學的是公路專業,對鐵路可以說一竅不通,整理施工資料時有些術語都不懂。”為了不影響工作,王江為買來大量的專業書籍,整夜整夜地泡在書本里。工作中不會就學,不懂就問。一年下來,王江為進步不小。他高興地說:“現在,工作起來感覺輕松多了。前段時間,我整理的資料檔案還受到了國家檔案館領導的好評。”
采訪中,王建東給記者展示了和總書記的合影。他激動地說:“那是一個值得永遠回味的時刻,也是一個令人歡欣鼓舞的日子。我們要牢記總書記的囑托,向黨和人民交一份滿意的答卷。”
胡錦濤總書記離開后,王建東、王江為、楊洋一同向黨組織遞交了入黨申請書。
楊洋的一席話很有代表性:“在青藏鐵路建設的過程中,沖在最前面的是黨員,奮戰在最艱苦崗位上的是黨員。我們的副總經理王柏春,一年四季懷里揣著藥瓶,但還是堅持奮戰在第一線。由于長年在缺氧狀態下工作,他的血液過濃,每次到西寧的第一件事就是換血。在他的身上,我看到了一個共產黨員的價值。”
經過組織一年來的悉心培養,楊洋、王建東、王江為已經成長為中共預備黨員。“這是無上的榮譽,我要倍加珍惜,在本職崗位上真正發揮好先鋒模范作用,以一流的工作業績體現共產黨員的先進性。”楊洋的臉上充滿著自信。
已經是中共正式黨員的盧長德,永遠處于緊張忙碌的工作中。在參與青藏鐵路建設時,作為項目經理,盧長德差不多每天都是第一個起床,最后一個熄燈。2002年10月,藏北高原大雪紛飛,寒風呼嘯,他帶領3名技術人員和16名職工,克服了頭疼、惡心、渾身無力等高原反應,扛著測量儀器,徒步對項目區26公里的線路進行中樁復測。一連幾天,他都是晚上去醫務室,白天上工地,以嚴謹細致的工作態度和認真扎實的工作作風贏得了大家的尊重。現在,他又為了西格二線工程,整天忙得不亦樂乎。他說:“總書記給了我們那么多的榮譽,我們沒有理由不好好工作!作為新時代的青年,就要在社會主義建設的大潮中有所作為。”
你們生逢其時、大有可為。這是總書記的殷切期望,也是我們努力的方向
10月15日上午,舉世矚目的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勝利開幕。
盧長德、李建民、王江為、楊洋、王建東懷著無比激動的心情,在八盤峽黃河特大橋施工現場收看了電視直播,聆聽了胡錦濤總書記代表十六屆中央委員會所作的報告。
“十七大報告為我們描繪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宏偉藍圖,非常振奮人心。”盧長德說,“那一瞬間,胡錦濤總書記一年前接見我們的場面再次浮現眼前,于是萌發了給總書記寫信的念頭。我們的想法很簡單,就是向總書記說說心里話,匯報一年來的工作、學習情況”。
第二天,代表著5位青年技術人員心聲的信件寫好了,隨之被寄往北京。
讓盧長德沒有想到的是,十七大剛剛閉幕,他們就收到了胡錦濤總書記的回信。
讀著總書記的回信,盧長德的心里久久不能平靜:“總書記在信中說,‘作為鐵路建設大軍中的青年技術人員,你們生逢其時、大有可為。希望你們認真學習貫徹黨的十七大精神,認清自己肩負的使命和責任,自覺加強學習,矢志艱苦奮斗,勇攀科技高峰,為實現我國鐵路發展的戰略目標貢獻更多智慧和力量’。這是殷切的期望,更是巨大的鼓舞,也是我們努力的方向”。
幾天之后,一份落款為盧長德、李建民、王江為、楊洋、王建東的《倡議書》出現在中鐵二十一局廣大青年的面前:“我們是繼往開來的新一代,當建設祖國的接力棒交到我們手中的時候,我們要勇敢肩負起歷史的重任,創造屬于我們的光榮”。
他們在《倡議書》中呼吁,廣大青年要積極響應黨和國家的號召,到基層去,到一線去,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讓青春因報效祖國而永恒,讓人生因服務人民而壯麗,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闊步前進!
肩負時代重任的一代青年,一定能夠肩負起歷史賦予的神圣使命,譜寫出更加華美的精彩樂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