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風逐日”向天歌
———“工業強省”系列報道可再生能源篇
本報記者 宋振峰實習生 楊陽
春日的河西走廊,天高地遠,四野空曠。在碧藍色天空的映襯下,一排排風力發電機矗立在玉門、瓜州往日荒涼的戈壁灘上,顯得格外醒目。大風中,巨大的葉片有節奏地發出“呼呼”的聲音。
大風不僅源源不斷地“吹”來了可再生的潔凈能源,也刮來了風電項目的“勁風”。日前,經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批準,目前國內規劃規模最大的風電基地———甘肅酒泉千萬千瓦級風電基地及配套電網工程前期工作正式啟動。這一項目使我省有望成為我國最大的風電產業帶之一。
被譽為“綠色能源”的風電產業的迅速發展,只是我省可再生能源發展的一個縮影。目前,我省正積極建設河西風電走廊,再造西部“陸上三峽”,并通過推進風能、太陽能、生物質能等新能源的開發利用及新能源相關產業,豐富循環經濟內涵,推動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以此帶動裝備制造等相關產業的大發展,增強可持續發展后勁。
抉擇:做活“綠色能源”文章,必求發展模式之變
甘肅人沒有理由不自豪,“銅城”白銀、“鎳都”金昌……與這一個個馳名中外的地名相媲美的是,我省礦產資源種類齊全,能源礦產資源比較豐富,早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隴原便被冠以“資源大省”的美譽。
然而,誰也無法忽視這樣一個嚴峻的事實:我省經濟發展的支撐,主要依賴礦產資源開發。長期以來,石化、有色、冶金、鋼鐵等高度依賴資源開發的產業,成為我省傳統支柱產業。與此同時,“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水平、低效益”也成了突出問題。
差距應該正視,發展必須轉變思路。省委、省政府十分清醒: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人口、資源、環境約束也日趨突出,要實現可持續發展不僅需要走節能、降耗之路,更需要大力發展高效、環保的新能源,提升循環經濟層次。
我省恰恰擁有豐富的風能、太陽能資源。讓清潔的可再生能源不再隨風而去,成為決策者關注的一大焦點。
省委書記陸浩說,建河西風電走廊,造西部“陸上三峽”是影響甘肅全局的一件大事。他強調,推進新型工業化進程的過程,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過程。為此,要大力發展新能源等產業,著力打造可再生能源等基地,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甘肅匯能新能源技術發展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桂俊祥說,作為一種可再生的綠色能源,風能具有永久性、就地可取的特點,不僅清潔無污染,而且不會產生輻射、二氧化碳公害或空氣污染。在當前我國煤炭和石油等礦物資源逐漸枯竭的情況下,風力發電成為除水能外,技術最為成熟、最具大規模開發和商業開發條件的發電方式。
“追風”:昔日的絲綢古道,成為風電開發熱土當清潔的可再生能源產業大踏步地向隴原走來時,風能資源豐富、又具有多方面優勢的河西走廊成了風電開發的熱土。
氣象數據表明,我省是我國風能資源相對豐富的省區之一,風能資源理論儲量為2.37億千瓦,占全國總儲量的7.3%,技術可開發量2700萬千瓦,占全國的10.6%。
而我省風能資源主要集中在綿延上千公里的河西走廊。作為我國古代著名的絲綢古道的一部分,特殊的地形賦予河西走廊豐富的風能資源。其中走廊西段的酒泉市風能資源尤為豐富,這里有號稱“世界風庫”的瓜州縣和被稱為“風口”的玉門市,全市風能資源可利用面積近1萬平方公里,可開發量在4000萬千瓦左右。
河西走廊不僅風能資源豐富,風電開發條件也非常優越。記者從省氣象局了解到,這里沒有臺風,全年最低溫度不低于零下29攝氏度,適于風電機組的建設和全年運行;有大面積的荒漠可利用,廣布風電廠,可以減少同一地區季風變化帶來的限制,形成“此起彼伏”的優勢,降低運行成本;蘭新鐵路、高速公路貫穿全境,分布有合理的大電網,交通便利,風電并網條件優越。
為了讓風力資源優勢轉化為清潔能源優勢,我省對風電產業高起點規劃布局,先后出臺了《甘肅省風能資源評價工作大綱》《甘肅省風場選址大綱》等文件,為當地風電開發提供了重要的決策依據。并在全省設立了60多座測風塔進行連續測風等前期工作,規劃了18個大中型風電場,總裝機2000萬千瓦。省發改委還結合國家風電發展規劃的調整,編制完成了酒泉千萬千瓦級風電基地規劃報告。國電龍源、大唐電力等國內電力巨頭也把目光投向了河西走廊。
越唱越響的“大風歌”,使隴原風電產業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猛發展。截至2007年年底,我省建成和在建的風電裝機容量達50萬千瓦,開展前期風電項目裝機100萬千瓦。在酒泉市,年風力發電量已達8億千瓦時,風電裝機容量占全國的五分之一,成為全國五大風力發電場之一。
記者從省發改委了解到,按規劃,到2010年,我省風電裝機容量將達到400萬千瓦;到2015年達到1000萬千瓦,形成酒泉千萬千瓦級風電基地;到2020年,將發展到2000萬千瓦。
大規模的風電開發,還有效帶動了我省裝備制造等相關產業的發展。據介紹,僅酒泉千萬千瓦級風電基地建設,就將形成近千億元的風電設備市場。而我省機械制造、發電設備等研發能力,在國內都具有較強實力。像風機的塔架、電機及部分電氣元件,我省一些企業現在就有能力生產。蘭州電機廠生產的電機,在國內處于領先水平,兆瓦級電機已研制成功并批量生產。
同時,面臨我國風電技術雖已基本成熟,但風機制造業關鍵技術仍依賴國外,投資成本較高這一事實,我省還加快風機制造業的自主創新步伐,提高風機制造技術水平。
今年1月30日,甘肅省風力機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揭牌儀式在蘭州理工大學隆重舉行。省委書記陸浩,中科院院士胡文瑞為中心揭牌。省長徐守盛在揭牌儀式上說,中心要切實為我省風能產業發展提供技術支撐,爭取把甘肅建成全國風機重大裝備制造生產基地。
“逐日”:用太陽能照亮鄉村,讓沼氣、垃圾參與發電酒泉市肅北蒙古族自治縣馬鬃山鎮,以前人們的生活不僅被重重大山“鎖”住了,而且多少年都通不上電。
現在,馬鬃山鎮變了。街道上商鋪、飯館越開越多,居民們用起了電視機、冰柜、洗衣機,冬天也能燒電暖氣了。
改變這一切的正是太陽能光伏發電。35歲的蒙古族居民蘇爾力格說,前幾年,鎮上曾試著用柴油機發電,燒很多油,一晚上才能發五個多小時的電,太不方便了。現在,有了太陽能發電,一天基本上都有電。
像風能一樣,我省太陽能資源在全國也有著獨特的比較優勢,是全國第二個太陽能資源最豐富區。省氣象局提供的材料表明,全省年日照時數為1700~3300小時,年太陽總輻射達4800~6400兆焦耳/平方米。我省太陽能資源開發利用潛力非常大,年太陽能總儲量為72萬億千瓦。
數據表明,如果利用甘肅省荒漠面積的百分之一安裝太陽能光伏發電系統,在目前的技術條件下,折算裝機達1.2億千瓦,每年發電1000小時的發電量,相當于1.5座三峽電站的年發電量。
我省是我國最早研究、開發利用太陽能的省份之一,我國第一個專門的太陽能研究機構、第一棟太陽房、第一個太陽灶都建在蘭州。2007年11月,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國際太陽能技術促進轉讓中心項目,也在蘭州開工建設。
種種資源技術優勢,以及太陽能電源本身作為一種方便的移動式電源,使近20年來,太陽能發電在解決我省山大溝深、居民居住分散的山區和牧區無電村和無電戶的供電問題上,大顯身手。并且,還大面積應用于郵電通信移動設備基站、電視微波信號塔站,造福隴原。2002年至2003年,我省專門實施了“送電到鄉”工程,在11個鄉鎮政府安裝了光伏發電設備,使農村、牧區近1萬戶居民享受上了光明。
目前,我省已成為我國光伏發電大規模應用示范基地。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06年年底,我省安裝使用太陽能光伏發電總容量約3.8兆瓦。
太陽能不僅僅被用來發電,全省還在永登等大部分縣市的農村中大力推廣、安裝和使用太陽灶、太陽能熱水器,據統計,一年可節省能源折合標準煤約10萬噸。我省還在甘南合作師專、武威市涼州區建起了太陽能建筑。
除了風能、太陽能開發,利用沼氣、垃圾發電項目開發也正在隴原興起。
走進紅古區花莊鎮奶牛繁育示范中心沼氣發電站經理魏恩功的辦公室,他的電腦、電燈、熱水器的電全是沼氣產生的。魏恩功介紹說,整個示范中心的用電問題,也基本靠的是沼氣。
2006年8月,在國家和省上的支持下,該示范中心實施的中荷沼氣發電項目正式運轉。以前,對周邊環境污染的牛糞,現在成了寶貝,既能滿足奶牛基地的用電需求,沼氣發酵產生的沼渣、沼液還可用于生產優質無公害牧草。經測算,這一工程日產沼氣1200立方米左右,年發電產值約為45萬元。
2007年12月,我省還引進先進技術,在蘭州動工建設了首座餐廚垃圾處理廠。這一項目使臭不可聞的垃圾變廢為寶,整個項目完工后,可實現年發電量1500萬千瓦時,相當于一年節約標準煤5500噸。
雖然太陽能、沼氣等生物質能在隴原不斷興起,但是,它們仍然規模小、生產不連續,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要讓它們真正形成產業,任重而道遠。
有關專家呼吁,囿于這些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的高成本,在現行市場規則下缺乏競爭力,亟須政策扶持和激勵。同時,還應建立起強制性的市場保障政策,提升相應技術開發能力。唯有這樣,我省才能迎來綠色能源時代,可再生能源才會走進千家萬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