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千廣廈競風流
———“工業強省”系列報道建筑業篇
在全省支柱產業中,建筑業是一支具有雙重使命的隊伍。
不僅在全省、全國甚至在國外建設了許多標志性工程,樹起了工程質量的品牌,而且成為容納全省農村富余勞動力的主力軍。目前,全省建筑隊伍人員80余萬,加上短期操作人員總數將達百萬以上。正是這個勞動密集型行業,為全省農村富余勞動力的就業提供了綠色通道。
隨著全省工業強省戰略的實施,發展抓項目措施的深入,固定資產投資不斷增加,我省建筑業蓬勃發展。據統計,2007年,全省建筑業完成總產值795億元,占全社會固定資產完成總量的61%;其中建筑業增加值216億元,占全省
GDP的8%左右。5年來,全省建筑業累計完成總產值2885億元,完成增加值801億元。
工程質量大于天魯班獎是全國建筑工程質量的最高獎項。省建九公司承建的敦煌賓館,因其施工精致、裝修細膩,1997年在魯班獎評選中入圍奪金,從而使我省建筑項目實現了魯班獎“零的突破”。
甘肅七建是全省房屋建筑的老品牌,堅決執行工程質量一票否決制,每道工序都一一記錄在案,是全省率先將工程質量與工資獎金掛鉤的建筑企業之一。由甘肅七建施工的蘭州大學綜合樓上赫然掛著“向魯班獎看齊”的標語。七建人說,“我們就給自己加壓,給自己鼓勁,即使這個工程與魯班獎無緣,我們承建的所有工程都要用魯班獎的評獎標準來建設”。功到自然成,蘭州大學綜合樓2002年獲得魯班獎,所建甘肅省隴財大廈2005年又獲魯班獎,甘肅七建成為全省唯一3度摘取魯班獎的建筑企業。正是由于狠抓工程質量,在業主眼中的七建,就是甘肅建筑工程質量的旗艦和品牌,甘肅七建不僅贏得了國內業主的青睞,也闖出國門,在哈薩克斯坦等地承攬了新的項目。
甘肅一建是全國火電建筑市場的一支勁旅。上世紀90年代末,甘肅一建承建了平涼電廠4×30萬千瓦機組的土建工程,采用了獨特的“大噸位千金頂液壓提模高聳構筑物”工藝,成為全國最高煙囪創造者,所建工程2002年榮獲魯班獎。華能國際電力公司專家在考察平涼電廠工程后一致認為,該工程達到全國電力建設質量管理的最高水平。依靠完善的質量管理體系和先進的技術,甘肅一建開始馳騁大江南北,挺進湖南、山東等全國近20個省市的火電建筑市場,去年又在印尼獲得13億元人民幣的大項目。據統計,甘肅一建今年1至4月,在全國建筑市場上共中標12項,工程合同總額近8億元,在手任務已接近30億元。
市場是工程質量的忠實監督者,也是具有最高權力的裁判。隴原建筑隊伍在建筑市場競爭激烈的磨練中成熟起來,將“工程質量大于天”的理念視為生存的基本條件,靠工程質量和信譽來搏擊建筑市場。據統計,從1997年至今,全省共有18個工程榮獲魯班獎。
在磨礪中增強實力建筑市場是勞動密集型市場,是技術和質量的市場,也是資金與實力的市場。沒有雄厚的實力,工程施工難以展開,更難贏得業主的青睞。
我省建筑大軍是以“國”字號為龍頭,甘肅建工屬下的甘肅一建、甘肅二建等10余家企業均是幾十年的老國企,歷史包袱沉重。為進一步激活建筑企業的綜合競爭力,我省按照突出主業,因企制宜,分類改制,一企一策的辦法深化建筑業改革,即國有控股,做大做強一批;國有參股,鼓勵民營化,放開搞活一批;先安置、重組,后破產一批;減輕企業辦社會負擔,移交剝離改制一批的方法,對全省國有建筑業進行了改革。甘肅建工下屬企業目前基本完成了機制改革,學校等后勤正在或已移交于社會和政府;公司新確定了工程總承包、海外經營、房地產開發和科技研發四大板塊優勢的企業發展戰略,確定了“立足甘肅、輻射省外、開拓海外”的市場拓展戰略,企業核心競爭力得到整體提升,在省內競爭激烈、盈利空間狹小的建筑市場上崛起,總產值在2003年突破30億元大關后一路攀升,2006年突破50億元。首次入圍由美國《工程新聞紀錄》(ENA)主辦的2006年度“中國承包商60強”,名列第47位。ENA中國承包商60強排名是目前國內建筑業唯一按市場占有量、企業規模與實力的排名,具有極大國際影響力,從中產生的60強代表了中國工程建筑界的主力方陣。2007年底,甘肅建工完成產值60億元,攬得海外項目逾36億元人民幣,再次入圍全國承包商60強,名列第38位。
民營建筑企業也在市場競爭中得到了長足發展,甘肅紅旗、甘肅武威再就業等一批民營建筑企業的規模和實力不斷壯大。2004年度全省唯一獲得魯班獎的武威雷臺文物保護與漢文化園區工程,就是甘肅武威再就業工程公司建設的,這也是我省唯一獲得的園林工程類魯班獎。
經過省建設廳等部門對企業資質的嚴格考核,經過“劣者淘汰,優者生存”市場規律自然選擇,目前全省有2006家建筑企業,其中非國有1761家,占到企業總數的85%,形成了產權多元化、多種經濟成分并存的格局。
市場競爭使全省建筑隊伍開始了新一輪的“洗牌”,建筑企業的綜合競爭實力得到提升,在有關部門舉辦的2007年全國建筑500強評選中,甘肅七建等5家公司榜上有名。
不容忽視的支柱產業與石化、電力、冶金、鋼鐵等行業相比,甘肅建筑業顯得比較松散,單體產值不大,但整體對社會作出的貢獻卻毫不遜色。據統計,2006年,建筑業完成稅收16.99億元,占全省地稅收入的19.12%。
建筑業對社會的貢獻并不僅僅表現在稅收,更重要的是它已成為解決農民工就業的主渠道之一,如省建總公司每年雇用農民工人數就在10萬以上,這是其他行業難以替代的。
建筑業是靠投資拉動的,但經濟欠發達是我省的實情。雖說全省全年固定資產投資從2001年的505億元增至2007年的1240億元,但這對于80多萬的建筑大軍來說,仍是“僧多粥少”。加之近年發達省市建筑企業經過原始資金積累,開始拓展西部市場,外省駐甘的一級資質建筑企業數量已多于省內企業,這使省內建筑市場競爭更加激烈。
有關人士分析,與發達地區的建筑龍頭相比,我省建筑企業在資質、施工裝置、技術創新等方面并沒有太大的差距,而且部分施工工藝和技術在全國屬于先進水平。目前,我省建筑業與全國、與兄弟省市相比,存在的差距、問題和困難,不僅需要企業自身努力,更應該引起政府有關部門的關注。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只要社會各界共同努力,甘肅建筑業有條件、有實力、有潛力在全國建筑市場上大展宏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