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出爐”
甘肅省新添31個“國保”
蘭州晚報訊 昨日,恰逢我國的第三個“文化遺產日”,甘肅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可謂“雙喜臨門”。當天,國務院公布了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共計510項以及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擴展項目名錄147項,甘肅共有31個項目入選。同一天,省政府正式公布了第二批甘肅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共88項。
31個項目入圍“國保”
國務院公布的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共計510項,其中甘肅占有20項,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項目名錄共計147項,甘肅占有11項。也就是說,兩項加起來甘肅共有31項晉升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據悉,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分為民間文學等10大類。甘肅入選項目分別是,民間文學(1項):米拉尕黑;傳統民間音樂(4項):華銳藏族民歌、甘南藏族民歌、拉卜楞寺佛殿音樂道得爾、清水道教音樂;民間舞蹈(4項):涼州攻鼓子、武山旋鼓舞、多地舞、巴郎鼓舞(卓尼縣);傳統戲劇(1項):武都高山戲;曲藝(1項):秦安小曲;傳統技藝(4項):東鄉族搟氈技藝、洮硯制作技藝(卓尼縣、岷縣)、窯洞營造技藝;民俗(5項):永昌縣字燈俗、西王母信俗、抬閣(莊浪縣高抬)、蒙古族服飾、裕固族服飾。
第一批國家級“非遺”擴展項目有147項,甘肅有11項,分別是:民間文學(1項)河西寶卷;傳統舞蹈(2項)儺舞(文縣池哥晝、永靖七月跳會);傳統戲劇(1項):秦腔;曲藝(1項):哈薩克族阿依特斯;傳統美術(2項):甘南藏族唐卡、慶陽剪紙;傳統技藝(1項):天水雕漆技藝;傳統醫藥(2項)甘南藏醫藥、藏藥炮制技藝(碌曲縣);民俗(1項)七夕節(西和縣)。
省級“非遺”新添88項
從昨天起,蘭州清湯牛肉面、蘭州太平歌、嗩吶藝術、黃河戰鼓等88項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正式成為省級非遺項目。昨日,第二批甘肅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正式公布,還有第二批甘肅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83個項目的131個代表性傳承人名單也一并“出爐”。
據悉,新公布的88個省級“非遺”項目分為10大類,民間文學(3項)有《格薩爾》等;民間音樂(9項)有隴東民歌、嗩吶藝術等;民間舞蹈(有17項),有慶城徒手秧歌等;傳統戲劇(7項),有木偶戲、皮影戲等;曲藝類(共有6項):蘭州太平歌等;民間雜技與競技(2項):有崆峒派武術等;民間美術(10項):有西峰泥塑等;傳統手工技藝(18項):有西峰陶塑技藝等;傳統醫藥(1項):華銳藏醫藏藥;民俗(15項):阿克塞哈薩克族氈房等。首席記者郭蘭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