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農民在民心工程中受益
———訪省交通廳黨組書記、廳長楊詠中
今年以來,我省農村公路建設提前兩月完成了省委、省政府確定的“十四件實事”之一,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發揮了重要作用,各項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在搶通保通地震災區公路取得階段性勝利后,當前,災后重建農村公路項目又迅速啟動,標志著我省新一輪農村公路建設大幕拉開。
面對農村公路建設各項工作取得的顯著成效,為探究其中的奧秘,本報記者近日專訪了省交通廳黨組書記、廳長楊詠中。楊詠中在接受采訪時一語中的:“切實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促進農業發展、農民增收、農村和諧,是黨中央、國務院統攬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從農村發展迫切需要出發作出的重大決策,深刻反映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客觀要求,集中代表了億萬農民的強烈愿望和根本利益。近年來,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確領導下,我省公路交通部門緊緊圍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要求,認真落實省委、省政府對農村公路建設的各項決策部署和要求,將農村公路建設作為服務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大事來抓,作為省政府為民辦實事的先導工程來落實,積極開展試點,全面加快農村公路建設步伐,極大地改善了我省農村公路通行條件,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發揮了重要作用。”
緊抓機遇奮力實施民心工程
據記者了解,進入“十一五”,省交通廳、省公路局緊緊圍繞“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社會主義新農村總體建設要求,認真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關于新農村建設部署,按照“以點帶面,點面結合,點上開花結果,面上整體推進”的工作思路,以史無前例的投入和工作力度,全面系統推進新農村道路建設,農民群眾建設新農村的熱情空前高漲,全省農村呈現出“鄉鄉村村有項目、家家戶戶得實惠”的喜人景象。
“可以說,社會主義新農村道路建設階段性成效是明顯的,亮點也很多。”楊詠中給記者詳細解讀了五個方面的亮點。
他說,亮點之一是建設成效顯著,農村公路網絡進一步完善。“十一五”三年共完成投資近125億元,建成通鄉油(水泥)路7311公里,通村油(水泥)路3914公里,通村砂礫路18823公里,全省農村公路總里程達到85790公里。所有鄉鎮通了等級公路,89%的鄉鎮和27.9%的行政村通了油(水泥)路。亮點之二是建設質量穩步提高,農村公路服務水平大幅提升。全省農村公路建設的總體質量合格率達到95%以上,逐步實現著農村公路由速度規模型向質量效益型的轉變。亮點之三是投資渠道多元化,融資能力不斷增強,全社會辦交通的氛圍逐步形成。近三年企業捐資、個人捐款、群眾投工投勞折算資金將近50億元,最大限度地支持了各地農村公路建設。亮點之四是農村公路管養體制初步建立,農村公路建設成果得以鞏固。亮點之五是農村公路建設有力推動了新農村示范點建設。從2006年開始,根據省委統一部署,配套資金9587萬元,用3年時間在全省實施了100個728公里社會主義新農村試點村道路建設工程,目前已全部通過省委新農村辦驗收。
值得一提的是,省交通廳、省公路局在公路建設及運輸發展上對少數民族地區給予了極大傾斜。其中,2005年安排補助資金7852萬元,實施通鄉等級路、通達通暢項目等131項1662公里;2006年安排補助資金2.43億元,實施通鄉等級路、通達通暢、通鄉油路項目105項1474公里;2007年,國家、省上為全省少數民族自治州、自治縣補助農村公路建設資金4.73億元,實施項目733項,總里程4140公里。另外,為了進一步支持兩州七縣少數民族地區農村公路建設,本著把道路修成讓少數民族人民群眾能夠高興、社會環境能夠穩定、地方經濟能夠發展的友誼路、團結路和致富路的目標,籌措養路費專項資金3295萬元,專門安排實施少數民族地區農村公路建設項目33項412公里。
服務三農促進農民持續增收
“修路的目的是服務三農,促進農村各項事業取得新發展,農民持續增收。”楊詠中介紹說:新農村道路的建成改善了試點村道路通行狀況,農民群眾切實體會到了出行條件改變帶來的效益。農林經濟,路域產業開發進一步加快,農村地區人流、物流、信息流更加暢通,干群關系進一步和諧。在農民持續增收,區域經濟快步發展的形勢下,縣區政府對農村公路建設的認識更加明確,對農村公路的建設支持力度明顯加大,有力推動了新農村的建設。
楊詠中將農村公路服務“三農”的成效,總結成七個方面。一是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有了新突破。全省農村公路總里程比“十五”末增加30924公里,增長幅度達到56%,且等級大幅提高。隨著公路建設的穩步推進,一大批邊溝、排洪渠、過水涵等農田灌溉設施建成,并培育了路域文化產業,豐富了群眾文化生活。二是村容村貌發生新變化。以路容路貌為整治突破口,各地大力開展了以“三清四改”為主要內容的村容村貌整治活動,圍繞綠化美化農村環境,各項目宜林路段都進行了綠化,著力凈化農村居住環境,各地村容村貌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三是農村特色產業取得新發展。河西地區的葡萄種植,蘭州的百合、玫瑰,天水、平涼的水果、蔬菜,隴南的油橄欖等特色農產品在農村公路的支持下,縮短了與市場的距離,加快了產業化進程。四是農村社會事業得到新繁榮。一些偏遠山村地區小學生大部分已告別了步行的歷史,自行車已走進大山,成為了山里娃上學的主流交通工具。通達工程的建成極大地改善了老百姓就醫條件,為一些急發病爭取了救治時間。道路暢通還為農村地區信息交流、技術共享等提供了基礎條件,農村公路真正成為了“貼心路”、“致富路”。通暢工程建成后,有線電視進村了,互聯網進戶了,信息收集、發布及時了,進村拉運農產品的車輛更多了,村域經濟更有活力了。五是基層基礎工作展現新氣象。農村公路建設凝聚了民心,順應了民意,拉近了政府與群眾的距離,同時也使農村的基層組織建設得到加強和鞏固。六是試點示范工作有了新進展。在試點村道路建設典型的帶動下,各鄉鎮及村民強烈要求立項建設自己家鄉的鄉、村道路,各地也紛紛籌措資金,依托通暢工程項目自行安排與新農村建設、舊村改造相結合的示范村,擴大試點范圍,通暢工程建設效應影響巨大。七是農村客貨運輸業有了新突破。各縣區積極貫徹“路運并舉,和諧發展”的理念,新建了一批鄉、村客運站點,形成快速貨運、集裝箱運輸為一體的物流配送中心和以縣區為中心,輻射鄉村,干支相連的農村客運網絡。近5年來,我省道路運輸業產值以年均13%的速度持續增長,2007年達到93.4億元,成為對全省GDP凈增長貢獻最大的行業之一。
點上開花試點村道路彰顯帶動力
“農民在公路建設上得到了實實在在的好處。”楊詠中舉例說:吳廟村位于靜寧縣城川鄉,靜莊公路穿境而過,全村有5社375戶1712人。該村2007年被列為全省100個通暢工程與新農村建設相結合試點村以來,按照“政府主導、統籌規劃、多元投入、群眾主體”的工作思路,以強化交通基礎設施為中心,以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民生改善為重點,把道路建設作為新農村試點建設的突破口,有力地推動了新農村建設。
據介紹,2006年底吳廟村有果園2600畝,道路不通限制了果園種植面積的進一步擴展,針對這一問題,靜寧縣采取以路掛園的辦法,將水泥路硬化到標準化果園生產區,又新開了3條2.6公里長的砂礫路面,在過去道路不通的半山腰,新植優質紅富士蘋果1000畝,使全村果園面積達到3600畝,整村實現了果園化,并對主干道路旁灌溉水渠進行全面維修,有效解決了果園灌溉難題。新植的1000畝果園在掛果后按每畝產量4000斤、每斤1.25元計算,僅此一項全村可增加收入500萬元,人均增收2920元。道路建成后,過去“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道路狹窄、凹凸不平的巷道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平坦寬暢的水泥路。在硬化了村內主干道、村文化廣場、果品無公害檢測中心場所等公益事業場所的同時,在道路兩旁栽植行道樹1500株,起到了美化環境的作用。路通后,賣小吃的、賣餅子的、賣雞蛋的、賣菜的、送牛奶的商販們每天紛至沓來,村民足不出戶就能享受到服務上門的待遇。在道路規劃過程中,每家還統一預留了車棚。通暢工程的實施,還帶動了吳廟村農機化的發展進程,村道硬化后,三輪車、旋耕機等農用車輛增加了160多輛,還增加運輸車輛14輛,30多戶家中購買了桑塔納、夏利這樣的小轎車。農忙時務農,農閑進縣城搞運輸,據初步估算,僅運輸一項全村收入近60萬元,戶均1600多元。文化娛樂活動也不受道路的限制了,原來路上坑坑洼洼,夜間行人不便,只能在農家院子里活動,現在路硬化好走了,自樂班的活動搬到了村文化廣場演出,唱秦腔、扭秧歌、跳舞,臺上玩得盡興,臺下歡呼雀躍。有線電視進村了,互聯網進戶了,信息收集、發布及時了,進村拉運農產品的車輛更多了,村域經濟更有活力了。村民自發地建成了通風式果品貯藏窖130處,使全村果窖達到275處,年貯藏能力達到2750噸。通過反季節銷售蘋果,價格比剛采摘下來每斤增加0.2元,僅2007年一年,全村增加果品銷售收入110萬元,人均642元,增收效果十分明顯。
蘭州紅古區下海石村在新農村建設前被人們戲稱為“鞋濕灣”,這里道路泥濘,垃圾遍地,給人們出行帶來極大不便。現今,下海石村“綠、潔、整、美”已顯雛形。
臨夏回族自治州永靖縣上古村、下古村試點村道路的建成帶動了該村糧食、畜牧、大棚蔬菜等農副產業的發展,為農副產品走向市場開辟了綠色通道。如今,這個縣依托公路已形成一條集種養、販運、銷售為一體的農副產品產業鏈條,“綠色循環經濟圈”已初具規模。
新農村試點村涇川縣公主村,地處陜甘兩省交界處,這里群眾工作一直很難做。公主村試點道路建成后,老百姓主動找鄉村干部交流思想說:“以前,看到陜西人走水泥路,自己走泥水路,老覺得矮人家半截,我們現在也有底氣了。”
武山縣黑池殿村也是這次首列的試點村,今年4月,村民王老漢突發闌尾炎,經黑池殿試點村道路到縣中醫院只用了30分鐘,病人得到及時治療。而在該路未修通之前,這段路程要2個半小時才能到達。
“新農村建設不僅使該村群眾得到了實惠,其最大的效益在于給通暢工程結合新農村建設工作探索出了路子,指明了方向。”楊詠中說:“在項目建設過程中,各地組織鄉鎮群眾參觀學習,‘一看路、二看住、看了產業思致富’的文明新觀念深深打動了干部群眾。在試點村道路建設典型的帶動下,各鄉鎮及村民強烈要求立項建設自己家鄉的鄉、村道路。新農村道路建設真正成為了引領新農村各項目建設的一面旗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