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前,百廢待興的甘肅,邁出經濟建設的第一步。如今,日益發展的甘肅,經濟社會發生了深刻變革,經濟建設駛入快車道。
60年里,我省經濟總量持續擴張,經濟結構漸趨合理,經濟發展方式加速“轉身”。 2008年,全省GDP突破3000億元,是1952年的238.4倍;人均GDP由新中國成立之初的125元上升到2008年的12110元。特別引人注目的是,農業豐足,工業提速,第三產業異軍突起,一個嶄新的甘肅,漸漸崛起于祖國西部。
從溫飽不足到整體小康
去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來,許多行業陷入低谷,然而我省農業戰線上的一抹亮色,給人帶來難得的驚喜。統計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我省累計完成農林牧漁業總產值223.56億元,同比增長4.63%。值得一提的還有嚴重干旱之后的夏糧豐收。203公斤,將今年鎖定為我省歷史上第二個夏糧高單產年份。
這是我省農業在艱難中前行、在困境中奮進的一個縮影。新中國成立以來,我省一直堅持把農村、農業、農民問題作為發展、建設、改革的根本來抓,創造了黃土地上一個又一個奇跡。
上個世紀50年代初,土地改革如暴風驟雨般地展開。我省農民紛紛焚燒地契,獲得了期盼已久的土地。千百年來“耕者有其田”的歷史夙愿,終于實現了。
1979年,“紅色小鎮”哈達鋪公社大膽試水“包產到戶”改革,與全國同步實施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拉開我省農村改革的大幕。
新中國成立六十年主要年份生產總值
2001年底,“苦瘠甲天下”的甘肅傳出喜訊:1000多萬貧困人口溫飽問題基本解決了。吃飽飯,這個數千年來未曾實現的夢想,真真切切地變成了現實。
2006年1月1日,國家廢除農業稅,農民甩掉了背負2000多年的“皇糧”包袱。
2008年10月,十七屆三中全會對進一步加快農村改革發展作出全面部署,為新一輪農村改革發展注入強大動力。這一年,我省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2723.8元,是1949年的49.2倍。
透過這些重大事件,我們看到的是甘肅農業深刻、徹底的變革。這里,有農業和農村發展體制機制的徹底改變,有農業和農村發展手段環境的徹底改變,更有農業和農村發展階段目標的徹底改變。以農業經營體制為例,2007年,我省各類農業產業化經營組織發展到2780個,帶動農戶179萬戶,占農戶總數的38.5%,農村產業結構逐漸從第一產業向第二、三產業過渡。
農業巨變也是全方位的。從溫飽不足到總體小康,從以糧為綱到多種經營,從小農戶到大市場,從人種牛耕到機械耕種,從靠天吃飯到設施農業,60年來,我們欣喜地看到,全省農業生產能力不斷提高,農村經濟結構不斷優化,農業經營體制發生重大變革,農業機械化水平不斷提高,農業和農村發展進入全新的階段。以糧食生產為例,2008年,我省糧食總產量達到888.5萬噸,是1949的3.3倍,實現了省內自求平衡。
從一片空白到工業強省
新中國成立初,我省基本沒有近代工業。1952年,全省工業完成工業增加值僅0.86億元,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僅占6.46%。
要“殺”出一條發展、崛起的血路,工業化是唯一的選擇,也是通往現代化的必由之路。為了盡快摘掉貧弱的帽子,我省選擇了優先發展重工業的工業化道路!耙晃濉睍r期,全國156個重點建設項目,16項就在我省布點。蘭煉、蘭化等一批被稱為“共和國長子”的國有企業相繼在甘肅落戶!叭”建設時期,一部分工業企業從全國各地遷到甘肅。劉家峽水力發電站、金川鎳基地、白銀銅基地、酒鋼等一批基礎設施和原材料工業基地,相繼建成投產。這些企業,成為我省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礎,也在特殊歷史時期挽救了瀕臨崩潰的國民經濟。1977年,我省實現工業增加值32.48億元,是新中國成立初期的37.77倍。
十一屆三中全會,黨和國家的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歷史從此翻開了新的一頁,也給我省工業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站在市場經濟的潮頭,工業經濟獲得了廣闊的發展空間。至今,我省已經形成了以能源、冶金、石化、機械電子、輕工紡織、食品醫藥、建筑材料為主的工業體系。
新中國成立六十年主要年份工業總產值
與工業經濟發展伴生的,是逐漸深化的改革。早期的改革,從放權讓利、擴大企業經營自主權入手,把企業從“管得過嚴、統得過死”的框架下解救出來,企業很快被激活。讓企業走向市場,讓市場選擇企業,企業和市場都獲得了充分的發育。
改到深處是產權。作為現代企業制度的核心內容,產權明晰是國有企業改革的重要目標!霸绺脑缰鲃,不改沒出路!边M入新世紀,新一輪國有企業改革以大中型國有企業為重點,從產權制度改革入手。
在改革中發展,在發展中超越!笆濉逼陂g,我省工業規模、生產能力、工藝裝備、產品質量和經營管理水平得到大幅度提升。2008年一年實現工業增加值,超過1991年以前40年工業增加值的累計。2008年,工業在我省國民經濟中所占比重達38.46%,對國民經濟的發展起著不可替代的主導作用。
2008年4月底,全省工業強省大會召開,吹響了我省推進新型工業化進程的號角。在此前后,生態經濟、循環經濟、低碳經濟成為我省工業發展的首要之選,經濟發展方式發生了重要的變化。“十五”期間,全省投入1000多億元資金用于企業技術改造。一批高耗能、高污染、低產出的設備被淘換,產業鏈條不斷延長。同時,科技在工業發展中所占的比重越來越大。
如今,作為曾經積貧積弱的“經濟第三世界”,我省工業終于創造了令人刮目相看的成績。2008年工業增加值達到1221.66億元,是1952年的1420.5倍。
從雙輪驅動到多輪驅動
1984年,農民李海珊帶著十來個村里的兄弟做起裝修泥瓦匠。而今天,他已經是甘肅隴鑫實業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從瓦工到班長,到董事長,李海珊白手起家的創業故事,也正是我省第三產業從無到有,從弱到強的發展進程。
從新中國成立初到改革開放前,生產力處于低水平,人們掙扎在饑餓線上,第三產業單打獨斗,發展緩慢,量小單一。改革開放之后,第一、二產業的迅速發展,經濟實力不斷增強,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也為第三產業帶來了市場和生機。
第三產業的發展,似春潮一般涌動。從自由市場、馬路市場,到商貿大廈、超級市場,從小到大,從分散到集群,商品經濟一經放開,就獲得了長足的發展。而同時,從國營公司一統天下,到公私合營,再到大商貿、大流通、大市場,隨著政府投資力度的加大,非公經濟的有效參與,經濟形式、市場主體的多樣化,市場經濟展示了其在促進第三產業發展中的獨特魅力。
堅冰一旦被打破,第三產業就沐著改革的春風,迅速地綠遍隴原。短短幾年的發展,1987年,第三產業在我省國民經濟中的比重,開始超過第一產業,經濟增長主要由第一、二產業帶動轉為由第二、三產業帶動。2008年,全省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1242.41億元,總量是1978年的近100倍。
如果說市場化帶給第三產業的是生機,那么城鎮化帶給第三產業的就是發展空間。第三產業的發展,要以城市和專業市場為載體。進入上世紀90年代,我省城鎮化速度加快,為第三產業的發展提供了相對專業的商品交易市場,相對集中的商圈,相對集中的需求人群,也為第三產業發展聚集了財富。我省飲食、居民服務、運輸、商貿流通等傳統第三產業獲得了較快的發展。1999年,第三產業增加值增長11.6%。
社會經濟飛速發展,人們的消費結構從“吃穿”轉向“住行”,轉向精神消費,第三產業也迎來了新一輪的機遇。2008年全省房地產業、金融保險業、現代電信業占第三產業比重分別為7.5%、5.8%、6.4%。旅游、信息服務、咨詢、廣告、技術服務等新興行業也迅速崛起。文化產業更是異軍突起,成為我省經濟增長的新亮點。
|